分享

巴图:推广舞蹈拔尖人才培养的“桃李杯”经验,赋能新时代舞蹈教育高质量发展

 顺其自然h 2023-09-19

ART EDUCATION


图片

2023年8月9日至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北京舞蹈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终评暨现场展示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桃李杯”历经7天,共有209所院校参加,250个通过初选的项目分别在北京舞蹈学院剧场、民族剧院、二七剧场参加了现场展示和终评,参演师生近千人。自今年4月1日启动报名以来,本届“桃李杯”共有来自30个省区市的209所院校以及中国港澳地区和2个海外领事馆(洛杉矶、旧金山)组织选手报名,参与人数14700余人,节目数量近2000个。本届“桃李杯”为期7天共20个场次的演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累计吸引现场观众2万余人,线上浏览量1200万次,实现了关注度、热播度、辐射度的持续高涨,创历届“桃李杯”规模之最,可谓盛况空前。近期,本刊特别专访了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教授,请他结合本届“桃李杯”谈谈如何有效推动优质舞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桃李杯”托举拔尖人才的教育属性,以及“桃李杯”更注重在舞蹈教育和评价领域的固本培元等传承与弘扬舞蹈拔尖人才培养的“桃李杯”经验,以期深入挖掘“桃李杯”作为优质艺术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和行业的价值,推进“桃李杯”反哺艺术院校专业教育,赋能新时代舞蹈教育高质量发展。

有效推动优质舞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艺术教育》:本届“桃李杯”可以说全面检阅了近年来我国舞蹈专业教育教学最新成果,汇聚展示了舞蹈教学及创作的有效经验,推举出了一批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少年舞蹈专业人才,有效推动了优质舞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桃李杯”已经举办了38年,参与的院校也越来越多,请问是什么能将这么多的院校日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巴图:“桃李杯”是全国舞蹈教育领域的最高展示平台,是舞蹈学子院校评价的最高舞台,是全国院团领军人物的孵化器,是淬炼全国顶尖舞者的熔炉,是舞蹈学子职业生涯的起飞舞台。在本届“桃李杯”开幕式上我说过,如此盛况说明“桃李杯”的高端品质和特殊价值,说明舞蹈人追求卓越的强烈愿望,说明我们全国舞蹈教育界同行推进事业发展的共同愿景。

“桃李杯”是大家的“桃李杯”,充分体现了共有、共治、共享的观念,全国各参与艺术院校地位平等,都是托举青年舞者的主人,这是共有;在“桃李杯”平台上大家共同商议决定评审的重大事项,这是共治;“桃李杯”的IP(推出的人才,原创的作品,呈现的课例)转化为全国艺术院校共同的资源,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共享。

“桃李杯”是全国各艺术院校内部人才的合作工程,在各类人才的集成锻造中,表演者、编创者、排演者和教师互相协同,以符合拔尖人才培养规律为遵循,以先进的艺术教育现念相统一,以优秀的艺术组织,淬炼作品,锻造人才,台前幕后,师生合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如此盛况并不是偶然,大国盛世让桃李舞者能够安心艺术,执着舞台。国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战略,让桃李舞者得以投身艺术,以艺报国,献身伟大的新时代。通过“桃李杯”平台,全国同道在交流合作中提升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集体理解,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实现中国舞蹈教育的大团结、大合作、大分享、大发展。

《艺术教育》:从本届“桃李杯”众多参选剧目来看,此次展演展示内容更加丰富,现代舞、音乐剧、国际标准舞、舞蹈影像等都进入了展演环节,在您看来,这反映了“桃李杯”对院校舞蹈人才培养的哪些新趋势、新特点?对于新进入“桃李杯”体系的现代舞,您有哪些观察?

巴图:“桃李杯”一直在与时偕行。和38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创设“桃李杯”时相比,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对于剧场艺术的需求更多,对于优质艺术要求更高,对于舞蹈的多元化需求更强烈。“桃李杯”作为有内在自我升华性的教育平台,也要守正创新,既要小心呵护“桃李杯”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敏锐发现和捕捉最新的艺术审美倾向。像现代舞、国标舞、舞蹈影像以及现在纳入流行舞蹈学列的街舞和舞蹈性很强的音乐剧这些艺术门类,已经是当下社会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顶尖的艺术教育平台对于日益显性的存在不无视,在变化的艺术门类中不缺席,以对时代变化探触的敏感度,引导我们的同行关注火热的当代艺术生活。

有人讲,芭蕾舞跳条件,现代舞跳观念;也有人认为,现代舞是一个自由表达的艺术,无章可循,无则可法,舞者在地上翻滚纠结,愤怒地面对自己,面对舞台,面对社会。这与我们有些专家所说的一样,是“美丽的误会”。其实现代舞自然有其特殊的本体特征。作为一种自由、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舞蹈形式,它强调舞者的身体表达和肢体的流动性,同时也注重音乐和节奏的独特性。上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舞领域中已经出现了玛莎·格莱姆、默斯·堪宁汉、保罗·泰勒、霍塞·林蒙、汉娅·霍尔姆古典现代舞的五大训练体系。随着舞种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拓展,其文化内涵、精神气质、艺术技能和教育模式也在发生变迁,值得认真捕捉和学习借鉴。

通过此次观摩可以看出,在本届“桃李杯”展演中有很多令人欣喜的地方,如不同舞种之间基于艺木表达需要的相互渗透,其中就有剧目表演中现代舞和芭蕾舞两种身体语汇的融合,有的原创剧目表达了对反映当代中国故事的自觉。

当然,现代舞作为外来艺术,对现代舞舞种本体属性的深入把握,对现代舞民族化的自觉探索,专业师资的体系性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院校共享,舞种人才培养与创作的教学规范与研究,都需要加以积极改进。

“桃李杯”托举拔尖人才的优秀属性

《艺术教育》:您曾讲过,北京舞蹈学院要通过承办“桃李杯”延续“桃李基因”,传承发展“桃李杯”的优秀属性,您认为的这些优秀属性是什么?

巴图:我将“桃李杯”的特殊品质归结为高端性、教育性、竞技性、研创性、本体性、示范性。高端性是桃李杯与拔尖人才和拔尖作品相关联的属性,是出人、出剧目、出优质课程;教育性是“桃李杯”托举艺术院校“科里红”人才的属性,是对院校人才培养的动机、过程、效果的检验平台、发现平台、遴选平台、传播平台,“桃李杯”的成果最终要反哺教学,转化为新一轮的教育发展的驱动力;竞技性是大家同台竞技,设坛论道,不比高低,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研创性是说拔尖人才不是自然养成的,好马好鞍,好的选手要有好的作品,人保戏,戏托人,好的作品需要研究和创造;本体性指“桃李杯”的舞台呈现重点看舞蹈的本体,看舞者对于身体有趣致的律动,看舞蹈创造性的叙事;示范性,是说“桃李杯”成果应该对全国院校人才培养有产生引领示范作用,作为代表未来的力量,“桃李杯”选手是学生身边的榜样,通过朋辈引领带动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升。

《艺术教育》:关于拔尖人才如何涌现的“钱学森之问”已经提出多年,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但优秀人才匮乏问题依然存在,您提出“桃李杯”托举拔尖人才的优秀属性,可否进一步谈谈您对“桃李杯”托举培养拔尖人才的理解?

巴图:舞蹈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他们是舞蹈瓶颈性问题的突破者,是舞蹈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者,是舞蹈事业的领军者。艺术院校拔尖学子是引领性学习观念的践行者,是优质教育模式的体现者,是舞蹈行业上游决定未来的力量。

“桃李杯”是艺术院校舞蹈拔尖人才送拔的国家平台,提供了舞蹈教育界选拔卓越人才的有益探索。38年的实践证明,“桃李杯”选手的遴选和培养机制,符合拔尖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培养拔尖人才的摇篮。

“桃李杯”立足于以优秀学生为中心,围绕表演人才强化身体技能教育,挖掘技术特性,发挥表演性格,为舞者度身定制编排能够充分发挥其优长的技术组合,创排适于演绎的剧目,努力实现技术特长、剧目特质、演员气质的结合。

“桃李杯”拔尖人才培养不是针对少数人的培养,是以少数人才带动多数的培养,是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的结合,是通过重点培养拉动普遍提高的培养。

“桃李杯”是对全国各艺术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土壤、环境、机制、体系、政策的综合评价窗口,是对各艺术院校教、学、研、创、演紧密衔接的艺术拔尖人才培养过程的检验平台。

通过“桃李杯”可以引导各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形态,即选才环节的科学化、育才环节的小灶化、辨才环节的专业化、备演环节的集训化。选拔中优秀师生自愿参与,双向选择,公平竞争;备训中学校统筹,跨专业合作,校内外结合,指定导师,定制作品,强化训练,小班上课、集训提高,教师围着学生转,提供从身体意识开发到理论素养提升的多元课程,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日常艺术实践中增加优秀学生舞台演出机会,强化艺术实践环节,设置学演结合机制,以演促学。

“桃李杯”教育属性的重要体现

《艺术教育》:“桃李杯”是与舞蹈教学紧密相连的展示活动,这是“桃李杯”的重要特色。在您看来,舞蹈展示展演与舞蹈教育教学之间如何形成良好互动,才能更好地深化“桃李杯”的教育属性?

巴图:我们希望“桃李杯”在高精尖的表演、编导人才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让“桃李杯”成为全国艺术院校在校学生“科里红”的窗口,通过“桃李杯”得以观察我们院校涌现出来的作品、涌现出来的学生及背后的教育观念。

深化“桃李杯”的教育属性,我认为,可以从结构优化入手,由简单以选手为主到以选手、教学剧目、精品课程更均衡布局,推进三者基于可持续教育成长的深度融合。要更加关注“桃李杯”选手的发现、培养过程,关注“桃李杯”选手背后的教学师资和编创力量,关注实施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学剧目的传承性与创新性是关键。“桃李杯”鼓励原创舞蹈作品,同样我们也欣赏对经典舞蹈作品特别是经典教学剧目的高水平演绎,这是“桃李杯”教育属性的重要体现。

《艺术教育》:您可否结合“桃李杯”经典的教学剧目,再详细谈谈“桃李杯”教育属性的重要体现?

巴图:剧目教学是舞蹈教学的核心,教学剧目是优秀青年学子通向“桃李杯”的基石,是“桃李杯”优秀作品反哺教学的载体。“桃李杯”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秦俑魂》《扇舞丹青》《醉鼓》《风吟》《只是跳舞而已》《乡愁无边》《荞麦花开》《孔乙己》《罗敷行》《点绛唇》《出走》《胭脂扣》《岁月如歌》《桃夭》《俏花旦》《踏歌》等众多获奖作品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应该成为各艺术院校的经典教学剧目。

通过“桃李杯”将艺术院校所创作的作品直接与教学剧目属性相连接,满足日常教学的基本需求,是我们一项基础性的教学工作,也是“桃李杯”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比如本届“桃李杯”群舞表达能力的提升,就体现了作品中舞蹈技能向舞蹈抒情叙事转化的动机,背后是尖子人才由单一技能型人才向综合智能型人才延伸的趋势。我们在舞种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也发现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院团的演出体系尚需衔接,院校的训练内容与舞台的演出需要尚有差异,我们的面儿不能太窄,不能基于单一舞种的专业属性而自我封闭,确实“高精尖”了,但上不了舞台,只有技巧没有艺术,这不行。

《艺术教育》:“桃李杯”不仅比选手,也比创作,其研创组合与作品是舞蹈编创先进观念的晴雨表,请您谈谈“桃李杯”这一研创属性与其教育属性的关联。

巴图:的确,每一届“桃李杯”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较为经典的舞蹈艺术精品,充分体现着舞蹈艺术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的编创态度与理念。通过本届“桃李杯”的闭幕演出可以看出,从肆意洒脱的《狂草》到甜美优雅的《睡美人》双人舞,从极富国风气韵的《稚水微澜》到播撒桃李天下的《桂梅的花园》,从以巾帼英雄“秋瑾”为形象的《秋风秋雨》到《永不停息的脚步》中藏族青年跨越年代与疆界的身体表情,这些作品题材丰富,立意端正,结构精巧,意蕴深邃,体现出了“桃李杯”作为优质编创平台的属性,这些作品也都是成为教学剧目的好坯子。

“桃李杯”组合技艺的创作应坚持为教学服务的核心理念不动摇,其创作要有相对的教育规定性,要符合不同年级、不同技术水平及表演的特定性,即符合不同教学阶段的规律。但“桃李杯”剧目创作不能单纯成为组合的叠加,要有主题、有思想、有深度,应在价值内涵、美学精神、文脉艺脉、剧目品相、元素提炼、训练需要方面体现教育品质。

《艺术教育》:2022年9月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即新版学科目录,将舞蹈与音乐分开,舞蹈由此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对于舞蹈领域而言,无疑为更高层次的舞蹈艺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这在我国舞蹈艺术人才培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请您结合本届“桃李杯”谈谈学院在舞蹈招生、教学过程中都做了哪些探索?

巴图:现在最新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将音乐与舞蹈分开了,舞蹈成为独立专业门类,在这个时候舞蹈是不是要与音乐渐行渐远?我们认为恰恰相反,越是此时越要在塑造好舞蹈自身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更主动强化与音乐学科和教学体系的关联。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做了一些学科交叉、专业交互、舞种合作的一些探索,包括我们在舞蹈教育的文化环境塑造当中,有意识地让舞者的专业口径更开一点。近年来,我们在招生中打通舞蹈表演、编创、教育的选材壁垒,扩大表演的招生规模,通过专业转换机制以优质的表演生源提升舞蹈编导、舞蹈教育等专业的整体质量。

学院今年制定未来发展愿景当中提了“五个中心”,第五个中心就是建成中国舞蹈教育数字中心,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推进艺术和科技在山麓分手在山顶汇合。当然不能只是跟科技的结合,也包括舞蹈学科与哲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政治学等更深刻的结合。这也是我们建构三个体系的一个学科交叉的基础。

本届“桃李杯”期间,大家的一个广泛共识是,中国舞蹈要反映当代生活,不能只有帝王将相,不能只是长裳秀髻,应当自觉反映火热的当代生活。通过对“桃李杯”选手的教育和作品的把关,要加强思想引领,深化价值引导,涵蕴文化趣致,提升艺术审美,激励学生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用艺术唱响理想的赞歌,讴歌人民,振奋人心,温暖社会,服务家国,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艺术力量。

更注重在舞蹈教育和评价领域的固本培元

《艺术教育》:从“桃李杯”展演作品来看,可以说“桃李杯”基本是院校教学成果的呈现,但是也能看到有些作品受到当前高科技舞美灯光等因素的影响或干扰,那么如何在院校内培育舞蹈创作氛围,坚守艺术初心,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巴图:“桃李杯”可以说是院校教学成果的呈现,应当在展演舞台上更直观地体现教学要素的训练成效及学生舞台上艺术集成的本领,组合与剧目应当更多地体现教学剧目的特点,表演亦应聚焦教学剧目的表现,减少舞台声光电的过度铺陈及干扰,突出教学特点、青春风貌和艺术表达功力。

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当前院校编导人才匮乏,聘请院团名家加盟现象普遍,本校青年教师应当逐步成为主力军。近年来,学院实施小型原创舞蹈作品孵化计划,就是为了在校内培育创作氛围,鼓励教师乃至学生结合教学需要创作。

当然,这种清净舞台的任务依然存在。本届“桃李杯”有一个案例,学院张云峰教授在现场观察到不少展演作品整体色调偏暗,灯光繁琐,舞台显得比较沉且躁,就在正式演出前一个小时,临时发出指令,停掉所有之前精心设置的舞台灯光。大白光一打到底,结果效果也不错。为什么敢做这样的决定?服化道、声光电不能解决舞蹈的核心问题,舞台更简单、更干净,才有舞者更艺术的身体。

欲固其本,必浚其源,“桃李杯”作品创作应在追源的过程当中寻找艺术的初心,丰沛文化的涵养,厚植教育的基础,体现学院派作品的特质。近些年来在“桃李杯”舞蹈作品当中,坚守中华文化,重拾古典审美,赓续优秀传统,撷取传统素材,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反映当代生活的思想素材、艺术素材,这样的自觉越来越强。当然我们师古不复古,应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指向,传承既往,审视当下,竞胜未来,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重建、转化和发展,这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也是“桃李杯”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使命。

《艺术教育》:如您所说,在当今舞蹈的演绎体系中,“桃李杯”应更注重在舞蹈教育和评价领域的固本培元,更强调对于舞蹈内在规定性的表达,您如何理解“桃李杯”对舞蹈本体属性的特别强化?

巴图:本届“桃李杯”的闭幕演出以作品《篆刻》开场,马上让观众进入到对舞蹈本质深刻思考中。什么是舞者?用自己的汗水、泪水、血水篆刻自己的身体,打造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身体艺术更卓越,让自己的身体有更深刻的表达能力,这就是优秀的桃李选手和作品对本体的追求。

舞蹈是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用身体创造性地表达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舞蹈动作如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技巧能力是舞蹈神韵之美的基础,没有脚背、软开度这些身体的基本条件,就不可能成为职业的舞者。“桃李杯”始终设置组合技巧评审,专业评价选手艺术的技能,观察技术与艺术的契合,是对舞者基本能力的评价视角,是对技术教育水平的重视。

以对身体的艺术规定性为核心,深刻把握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综合运用时空力,以美的身体律动塑造流动状态的直觉形象、具有节奏的动态形象、具有美感形式的造型,是舞蹈本体的重要内容,也应是“桃李杯”对选手基本素养的观察领域。

其实,“桃李杯”专家非常重视通过技巧组合观察选手对舞蹈本体的把握,通过综合审视技术能力、技术技巧、节奏劲力和音乐意境这些身体训练要达到的综合水准,对舞者技、劲、神、情进行判断。对于选手而言,每一个舞者的身体都是不同的,应追求技术外部动作的规范与韵律、劲力、神情的统一。

《艺术教育》:您认为,“桃李杯”应如何遵循中国舞蹈美学特征,坚守舞蹈的文化属性和本质,以及在人才培养模式、审美特征等规范上该如何进行引导,在舞蹈教育标准与规格上又该如何引领呢?在探究舞蹈本体的过程中,如何推进对舞蹈本体教育的规范?

巴图:的确,“桃李杯”应始终遵循中国舞蹈美学特征,坚守舞蹈的文化属性和本质,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创作范畴、审美特征等规范上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在舞蹈教育标准与规格上引领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有专家对一些作品中的舞蹈语汇特点不够鲜明表示了忧虑。如有个别舞蹈作品有强烈的创新动机,想要突破课堂化、训练化、程式化的动作形式。在追求现代语汇与传统舞蹈的融合方面出现冒格现象,造成舞蹈风格属性的模糊,冲击了传统舞蹈的原始基因。

我认为,在“桃李杯”作品创作中要充分尊重舞种的风格,遵循其独有的艺术之道,舞蹈创作的创造性和自由不能不考虑舞种风格的限制。在创作中自觉选择与舞种风格契合的境遇,与舞种律动相吻合的事件,与舞种韵味相匹配的性格,在本体中飞扬,在规定下飞舞。

本体性对“桃李杯”编创的观念有要求,应强调和突出舞蹈的本体性,用舞蹈语汇表达剧情,传递情感。编导要通过身体舞蹈表达内容和情感,以身体律动传情达意,因此剧情要简单,人物关系不能繁杂,叙事要线条洗练。对于编创者而言,应依据演员的身体特点编排组合,线条清楚,能够驾驭,就把演员优点突出了。

因此,需要不断在探究舞蹈本体的过程中推进对舞蹈本体教育的规范,使不同舞种的语汇既异彩纷呈,又学有所循,教有法度。中国舞基本功的站、立、直、行、韧、快、轻、稳,芭蕾审美之开、绷、直、立、轻、准、稳、美,这些本体要素及关联都是历经岁月、反复验证的训练与表演的道理与标准,需要通过“桃李杯”选手规范表现而形成的可推广的样板案例。

《艺术教育》:您曾表示,北京舞蹈学院要做好长期承办“桃李杯”的充分准备,对于未来学院通过“桃李杯”促进院校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经验交流、共享,更充分地体现“桃李杯”的示范属性,推进“桃李杯”资源反哺艺术院校专业教育、赋能新时代舞蹈教育高质量发展,您有哪些计划和展望?

巴图:长期承办“桃李杯”也是国家文化管理部门给我们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要更全面深刻地将“桃李杯”对于学院和全国艺术院校的价值作更全面的评估和动员。“桃李杯”是制造、托举和传播意义的平台,要把这个意义说清道明,理解透彻。“桃李杯”是全国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牵引工程,要实现有效牵动效应。为此我们设置了相对稳定的承办机制,固定的人按照固定的“桃李杯”规则固定做“桃李杯”的事情,保证“桃李杯”不是片段行为,不是短期行为,不是分散行为,不是评审期间的行为,而是常年常态以“桃李杯”IP孵化、辐射、反哺全国舞蹈艺术教学的行为。要深入挖掘“桃李杯”作为优质艺术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和行业的价值,推进“桃李杯”资源反哺艺术院校专业教育,进入各类学校艺术通识教育,辐射社会美育。

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全面总结本届“桃李杯”和历届“桃李经验”,与全国舞蹈教育界同仁深入合作,传承“桃李杯”优秀基因,通过全国舞蹈教育论坛、全国“桃李杯”巡演、“桃李杯”优秀课程推广、“桃李杯”优秀剧目推荐、“桃李杯”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让“桃李杯”的拔尖属性更鲜明,教育属性更明确,本体属性更突出,研创属性更深入,引领示范作用更凸显,共同助力“演艺之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9月刊
微信编辑:Mona







图片


AM 新媒体矩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