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号都是“魏”,曹魏与北魏有何关系?

 地图帝 2023-09-19 发布于上海

386年,前秦宣昭帝苻坚死后几个月,十五岁的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改国号为“魏”。

拓跋珪的祖父的祖父叫拓跋翼犍,是代国的末代君主。五胡十六国实际上不止十六国,代国实力并不弱,一般视作北魏的前身,因此不在十六国之列。

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东晋并州刺史刘琨与鲜卑酋长拓跋猗卢拜为兄弟,刘琨向朝廷表请封拓跋猗卢为代公,后立为代王。

338年(东晋咸康四年),拓跋猗卢即代王位,置百官,两年后建都云中盛乐城(石卢城)。376年(前秦建元十二年),苻坚发兵击代,拓跋什翼犍兵败被杀,代亡。

拓跋珪在正月重建代国,称代王,到了四月忽然改称魏王,这是为何呢?

国的核心地盘在前套平原,也就是黄河“几”子上面那一“横”的右半部分,今呼和浩特附近。代国四周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有匈奴铁弗部,阴山以北为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西有慕容永的西燕,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的后燕。

拓跋珪志在天下,亲率铁骑扫平中原,国号定得大气一些,可鼓舞士气,也向天下宣示他的目标,即恢复曹魏时的疆土。拓跋氏是东胡鲜卑的一部,不是炎帝、黄帝、蚩尤的后人,与曹操攀不上亲戚。

我们来看看曹操的情况,曹操为何定国号“魏”?

204年(东汉建安九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袁绍曾以邺为统治中心,经营多年。

邺城是战国魏国东郡的大城,西门豹治邺,就在这里。

战国初期,魏国通过变法,率先崛起于中原,夺取秦国河西,攻灭中山国,夺占楚国大梁地区,魏国在战国初年,是让其他诸侯胆寒的霸主。

213年(东汉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得十郡,是以地名为爵。曹操的十郡,分别是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魏郡在中间。

曹操居魏郡首府邺城,自为丞相,总揽朝政。

216年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立为魏王,建都邺城,位在诸王之上。曹操将东汉朝廷迀移到邺城,政令全部出于魏王,完全架空了汉献帝。

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从邺城前往洛阳,继任丞相、魏王,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曹丕在洛阳称帝,以“魏”为国号,建都洛阳,史称“曹魏”。

拓跋珪没有选夏、商、周、秦、汉这类国号,因为南方的晋(东晋),司马氏正是从曹魏篡国的,若拓跋珪的魏国能统一北方,对南方有着巨大的心理优势。曹魏灭了蜀汉,虽然司马氏篡位后灭东吴,但灭东吴统一天下的首功还是在曹魏,这很对拓跋珪的胃口。

拓跋珪称魏王后,东破库莫奚,西击高车,灭亡匈奴铁弗部刘卫辰,相继征服北方一些游牧部落,俘获大批人畜,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

398年(北魏天兴元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是为魏道武帝,国号仍是“魏”,史称“北魏”。

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南下河洛,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北魏开始与汉族世家通婚,祀孔子,尊儒教,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魏孝文帝拓拔宏改姓“元”,即元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