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方面军司令到绥靖区司令,兵败被俘的王耀武,官咋还越混越小?

 cat1208 2023-09-19

山东籍的抗日名将王耀武,军界资历并不算出众,然而升迁速度却非常惊人,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黄埔三期生当旅长的已属佼佼者,比如李天霞、陈颐鼎等等,而老王已是中央军第51师的正牌子师长,妥妥领先其他同期同学半个身位,俨然成为了“直升机式”干部。

王耀武

在抗战深水区,凭借统领第74军抗击日寇的赫赫战功,以及自身的长袖善舞和俞济时的不断美言,王耀武几乎创造了高级将领晋升速度的记录:

1938年万家岭大捷后,晋升第74军少将副军长,继续兼第51师师长;1939年6月,俞济时他调,再晋第74军中将军长,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和上高会战,后者也是第74军真正的成名之战。

1943年5月,第74军在驰援鄂西战场的作战中,于湖北松滋地区大破日军独立第17混成旅团,使该旅团成为鄂西会战中,鬼子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仅大队长就被干掉了两名。

战后王耀武因功擢升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当然这是个为了级别晋升而任命的虚职,该集团军其实是一支川军部队,王耀武从没正式到任过,主职还是74军军长,牢牢抓着这支劲旅。

淞沪战场上的王耀武

至1944年2月,王耀武终于晋升第24集团军总司令,这是中央军嫡系兵团,下辖彭位仁第73军、施中诚第74军和李天霞第100军,共约10万精锐,该集团军参加了长衡会战。

1945年1月,王耀武再次晋升为“陆总”直属的第四方面军司令官,为了使其职衔相符,当局还特地打破惯例,于当年3月叙任其为“陆军中将”,注意此前他还是陆军少将,挂的二颗星都是中将职务军衔。

历史爱好者普遍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所谓的“绥靖区”,大多是由抗战时期的“集团军”改制而来,而王耀武兵败被俘时的职务,不过是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也就是等同于集团军总司令。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传说中王耀武倍受宠信和重用,从抗战后期到1948年的济南战役,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职级怎么还越混越低了呢?

王耀武

01

王耀武曾升至“副战区级”的职务

抗战后期出现的“方面军”建制,其实存续时间很短,大抵是从豫湘桂战役后期出现,至1945年底全部撤销,前后不过一年光景。

它是为了整理西南地区的军队,以及接收美械而临时搞出来的特殊建制。

至于方面军的建制级别,之前曾经撰文说明过,可从所辖部队规模和主官军衔上,具体反映出来。

在当时的四个方面军司令官中,只有张发奎和卢汉是陆军二级上将,而汤恩伯和王耀武都还挂着二颗星呢!

至于每个方面军理论上的所辖兵力,当时也是有具体规定的,那就是分辖四至六个军不等,大约相当于一个加强集团军、或两个集团军的兵力。

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的集团军,既有辖两军制也有辖三军制的,即便是取平均值,这四个“方面军”的建制级别,也肯定略高于“集团军”。

第四方面军任内

究竟高多少呢?从卢汉和汤恩伯之前的职务来看,“方面军司令官”大体相当于大型战区的副职,比如汤恩伯担任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时,兼任“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下辖四个集团军。

而卢汉曾任“滇南边区”总司令,下辖两个集团军,基本符合方面军的部队规模。至于张发奎属于“降任”方面军司令官,他的第四战区在桂柳会战中,遭遇空前大败,属于被整理的对象。

换言之,王耀武这个方面军司令官,级别要比集团军总司令高半格,比各大战区司令长官又低半格。

日本投降以后,全国的“和平气氛”渐浓,战时编组的“战区”和“集团军”建制,表面上必须撤销,至少也得改头换面。

于是各大战区被改制为“绥靖长官公署”,胡宗南、阎锡山、顾祝同等战区司令长官,纷纷当上了“绥署主任”;

而集团军则改制为“绥靖区”和后来出现的“整编军”,当然了,叫啥都是换汤不换药。

老电影《济南战役》

之前陆续组建的约40个集团军中,共有14个改制成为“绥靖区”,至于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由于尚达不到战区的规模,那就只能委屈点:1945年10月,方面军司令部在武汉改编为“第二绥靖区司令部”。

第二绥靖区的接收目标,是山东省的济南及周围地区,王耀武历经八年抗战,本不愿再趟内战的浑水,但是在其校长的恩威并施之下,还是硬着头皮上任了,1946年1月,第二绥靖区司令部飞抵济南。

然而王耀武当时的职级,又明显高于一般的集团军总司令,并且还有着新晋“中执委”的身份,政治地位已然追平了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等黄埔一期生,

甚至杜聿明(只是候补“中执委”)、范汉杰这样职务很高的黄埔一期生,都不具备如此名份,如果仅仅只让王耀武担任绥靖区司令官,那肯定是说不过去的,那位校长总得有所“表示”才行。

绥靖区司令部

02

“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

一般来说,绥靖区只是负责某一重点地区的守备,比如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第三绥靖区,警备区域即为台儿庄、贾汪地区,远远达不到控制一个省的规模,而在山东境内,曾先后组建了五个绥靖区。

除设在济南的第二绥靖区外,分别是驻荷泽的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驻临沂的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良荣)、驻兖州的第十绥靖区(司令官李玉堂)和驻青岛的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祺)。

各绥靖区分别下辖数万人的正规军和非正规军,因此可以看出,山东的敌情是非常严重的,是敌人与我军重点争夺的地区。

以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为例,最初下辖第12军、第96军、整编第46师、整编第73师等正规军,以及保安旅等地方武装,杂七杂八接近10万人枪。

老蒋与老王

因此第二绥区是这几个绥靖区中,兵力最多的一个,黄埔一期的“学长”李仙洲,只能屈就王耀武的副司令官,大约是互相不太好意思,后来又在绥靖区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野战的“前进指挥部”。

该指挥部以李仙洲兼任总指挥,“五万头猪”的典故由来于此。

话说回来,作为校长的心腹爱将,以及王耀武当时的军政地位,不可能仅仅担任一个绥区司令官那么简单。

至1946年4月1日,为了贯彻当局“总体战”的构想,在济南特别成立了“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该机构以王耀武为主任,何思源(省主席)、庞镜塘(省党部主任)为副主任。

这个总指挥部,统辖第二、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等各绥靖区的军政机关和部队,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当局唯一设立的一个“绥靖统一总指挥部”,王耀武的面子不小呢。

也就是说,王耀武除自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外,还以“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的身份,统一指挥着山东境内的五个绥靖区,节制全部正规军和地方武装,这个权力就相当大了。

李仙洲

理论上说,山东地区的军政和作战事宜,又均隶属于由第三战区改编的“徐州绥靖公署”,绥署主任先后是顾祝同和薛岳,这俩都是陆军二级上将,另有李品仙、汤恩伯、冯治安等副主任,也是挂三颗星的。

王耀武由于只是陆军中将,既没有叙任二级上将,也没有如汤恩伯般“中将加上将衔”,所以不方便任命为副主任,然其管辖范围之广以及实际权力之大,已经超过了任何一位“徐州绥靖公署”的副主任。

现在清楚了吧?王耀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绝非区区一个绥靖区司令官那么简单,最高军职其实是“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直接和间接指挥的武装接近20万人,虽无“副战区级”之名,却有其实。

解放前的济南

03

王耀武本兼各职还有一大堆

不仅如此,在王耀武主鲁的时间段里,还担任着一堆兼职,其中最重要的,是1946年10月,在何思源调任北平市长后,王耀武毫不客气地把“省主席”一职拿了过来,实现了“军政一把抓”。

既然把持了省府权力,王耀武还顺理成章,兼任了“山东全省保安司令”,有权提调所有地方武装,比如济南战役打响前,济南守敌作战序列中,“保安旅”已达五个之多,再加上拼凑起来的自卫武装,几占11万守敌的半数。

这还不算完,在正规部队、地方武装的军权全部到手后,王耀武再兼“济南军管区司令”,也就是掌握了大肆征兵和部队补充的权力,连新兵征召和训练的“业务范围”,仍然不肯放过。

因此在济南解放以前,在其校长的支持下,王耀武已经掌握了山东省的军政全权,至于第二绥区司令官,不过是他众多头衔的其中一个罢了,并不代表他的实际权力。

溥仪和王耀武

当然,1947年粟裕将军指挥的莱芜战役,给王耀武直接指挥的第二绥区造成毁灭性打击,此役整编第46师、整编第73师基本被歼,第12军虽侥幸脱逃也是损失不小,中将总指挥李仙洲干脆被抓了俘虏。

从此以后,王耀武手中有战斗力的部队,简直就屈指可数了,济南战前在守敌作战序列中:整编第2师系第二绥区自己扩编的部队,多为残部和地方武装升格;整编第73师也属于重建部队。

至于重建的整编第74师,不过运来一个团(七个连的兵力),整编第83师则只空运来一个旅,包括吴化文的整编第九十六军(辖整编第84师和一个独立旅),也是滥芋充数的部队。

之前在增援兖州的作战中,吴部曾遭我山东兵团痛击,狼狈逃回济南时折损严重,整补后有半数左右都是新兵,因此整体来看,王耀武赖以在济南城顽抗的部队,平均连二流都算不上!

在功德林

另外一层,是我华东野战军1948年夏季展开大反攻之后,山东大部地区已被解放,济南与山东各地的交通均被切断,沦为孤城,王耀武这个“总指挥部主任”自然成了摆设。

他能够掌握的,只剩下济南城内第二绥区及配属部队的11万人,也就是济南战役中敌人的总兵力,因为其他青岛、临沂等地的敌军,只是理论上他能指挥的部队而已。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胜利攻入济南府,活捉了拥有一堆头衔的王耀武,也彻底消灭了第二绥靖区,而之前兖州解放时,第十绥靖区早已灰飞烟灭,司令官李玉堂化装脱逃。

其他未被歼灭的各路敌人,济南解放后则纷纷逃窜:第四绥靖区溜到了蚌埠,第九绥靖区撤到了江苏海州、第十一绥靖区干脆从海上逃往广东。

解放济南

王耀武兵败被俘后不久,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先后打响,于是一大票高级战俘齐聚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包括杜聿明、范汉杰、宋希濂、李仙洲等等,关于他们当中“哪个官最大”的问题,后世始终争论不休。

其实进行“一元化”的排名是不专业的,也不可能完全的合情合理,真正比较客观的排名方式,是要按几条线分别加以排名:

铨叙军衔最高者:毫无疑问是王陵基, 被俘时职务为川省主席,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功德林战犯中,唯一挂过三颗星的将领。

政治地位最高者:是王耀武的黄埔三期同学康泽,别看他只是个大特务,解放战争后期也只担任了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但他1947年9月当选了“中执委常委”(共56名),连胡宗南都不是。

实际军权最大者:肯定是担任过“徐州剿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毕竟他在淮海战役中,实际掌握着徐州剿总的指挥权(前进指挥所主任),高峰时手下有四个兵团40万人。

杜聿明也因此成为43名头等战犯之一,更是被活捉关进功德林的唯一一个,至于王耀武嘛,虽然各项都不能排名榜首,却属于“综合排名”较高者,要是把职务都印在名片上,黑压压一片呐!

老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