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品瑛 | 父母成长共同体:为家校社协同育人赋能

 等待花开1226 2023-09-19

图片

为赋能家庭教育形成家校社合力共育,自2021年第26个世界读书日开始,嘉庚书房(厦门市集美区政府为弘扬嘉庚精神而创建的一个城市文化空间)小水滴成长俱乐部(以下简称“小水滴”,2010年由我发起成立的亲师成长共同体)创建以“共同阅读”为媒介的父母成长共同体,探索“倾听对话、觉察省思、互助成长”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模式,帮助社区父母自我赋能,提升家庭教育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一、在共读中重建育儿观

“家庭是教育的最重要阵地。没有任何机构、任何人可以替代家庭,而父母的教育素养、教育理念,父母对教育的理解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共识——孩子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然而改变父母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情。

“小水滴”尝试主动走进社区,发挥学校教师及本地教育专家的专业优势,协同社区家庭开展教育公益活动;秉承“吸引力法则、平等互助原则、共享利他愿景”的核心价值观,倡导父母成长共同体理念;定期向社区家长发起“共读”倡议,每月举办一场线下或线上的“世界咖啡式”父母读书会,以“共读的力量”唤醒自我觉知,用心陪伴更多父母踏上“成长型父母”的学习之路,促使家庭发生“细微而深刻”的变化。

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小水滴”都会在嘉庚书房遇见许多爱学习善反思的父母:有的早早带着孩子特意从其他区赶来;有的是嘉庚书房周边社区的原住民;有的是听朋友说这里的读书会还不错,于是怀着相信与好奇奔来;有的是自己来过这次又带“另一半”来;有的是陪孩子来书房阅读时“误打误撞”后被吸引坐下来……我作为教育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和策划人,每一期都会遇见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可无论他们从哪里来,不管彼此是否互相认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父母”。

有的年轻父母认为,从小到大,他们的父母没怎么“管”自己不也长大了;有的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父母在教育中投入了许多精力,可孩子却越来越难教育了。如何面对不同家庭教育理念的冲突?如何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如何让参与学习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真正收获成长?

记得在《园丁与木匠》读书会上,一位护士妈妈的阅读分享引发大家的思考,“我的孩子们很喜欢西瓜,于是我就开始学种西瓜。看到的人都对我说,你要给西瓜施肥,不施肥西瓜长不大。我为了给孩子们种出西瓜,经常给西瓜施肥,结果西瓜因为营养过剩枯死了。这次'种西瓜’经历让我反思,它像极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只要一发现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父母就成了'直升机’,迫不及待地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殊不知过度的压力反而破坏了孩子的兴趣”。

尽管“双减”政策已经让父母摆脱“学科培训”的高依赖,但孩子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支持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许多父母几乎从不去追问。还有的父母已陷入“双减”后的极度焦虑,看见孩子回家不用写作业便慌了起来,不知父母究竟该当“园丁”还是“木匠”?

“小水滴”读书会就像一个神奇的能量圈,一场又一场的共读交流,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探讨,许多父母渐渐从一开始十分焦虑、迷茫到后来内心安定、清晰,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家庭教育的关注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反观自己。

一个母亲惭愧地说,“作为父母常常十分苛刻地挑剔孩子,但孩子却依然爱着父母,从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父母”。另一个父亲激动地说,“小组里的一个妈妈分享她充分信任孩子,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孩子学得好又开心的例子让我触动很大,我终于明白《园丁和木匠》这本书里说的'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就是允许孩子在童年时期的反复试错,这恰恰成就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啊,“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孩子成长的整个生态系统,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可以蓬勃生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二、在倾听中彼此共情

家庭教育中,为人父母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育儿困难与挑战,所以读书会上,许多父母总会忍不住向在场的老师或专家询问家庭教育的好办法,父母似乎天真地以为找到“锦囊妙计”就可以破译家庭教育难题的密码。

其实,儿童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养育孩子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绝没有所谓的好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劳永逸。那些别人身上的“妙招”不一定适合自己,父母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密码才能有效地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痛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找到适合每个家庭的“密码”呢?

一个喜欢读故事给孩子听的老师爸爸正在读书会现场带领三个孩子一起读绘本故事《我先!我先!》。当父母们渐渐沉浸在动情的故事朗读氛围中时,我顺势邀请现场的父母仔细观察:这个老师爸爸是怎么读故事的?他和你平时给自己孩子读故事有什么不一样?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说来真是奇妙,温馨又美好的共读情景竟让好几个父母与自己产生联结。

一个妈妈站起来难为情地说:“我感觉自己平时跟孩子读故事像应付了事,读故事时语速太快了,不像这位爸爸那样亲切、温柔。”一个爸爸也连忙接着说:“刚才,这个爸爸放慢语速开始读故事的那一刻我很受触动,我一下子就被他高高低低的语音语调吸引住了,好像自己顿时体会到了小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大人给他们讲故事的感觉,那其实是一种很享受很美好的感觉。”

于是,我趁机追问,是否有人关注到了读故事人的眼神?果然,有一个妈妈非常细心又敏感,她发现这个老师爸爸在读故事的时候一边投入地读故事,一边眼神专注地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时而停一停,应该是故意放慢语速,好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想象画面里的情境,时而又用眼神与孩子进行对话,一点儿都不是为了读完故事而读故事,这令现场的父母大为震惊。此刻,“共情式倾听把我们带入一个可以相互理解的亲近空间,在那里可以合情合理地进行想法和感受的互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需要自由的、开放的、随性的、没有评判的成长环境来滋养和守护其好奇心和热爱探索的天性。他们有时就像一只飞鸟,喜欢自由自在、毫无目的地翱翔;他们有时可能像一只蜗牛,待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抑或慢慢前行,只为漫无目的地欣赏沿途的一路风光;他们有时又像一匹奔驰的野马,疯狂地奔跑,完全沉浸在与小伙伴的你追我赶的快乐之中。

童年也是一段十分漫长的旅程,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成长会时而快时而慢,“慢”与“快”是一个悖论,而正确认识孩子成长中的“慢”与“快”才是父母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三、在对话中觉察省思

“小水滴”读书会始终践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共同体理念,鼓励父母与他人在对话中练习倾听不同的声音以启发自己的思考

记得《父母的语言》这期读书会主题是“语言的力量,父母的智慧”,大家跟往常一样,坐在一起围绕“父母怎么说孩子才能听得进?父母的语言怎样影响孩子生命成长?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三个话题展开了多轮自由、轻松的对话。

当时来参加共读交流的爸爸较多,我在静静聆听爸爸们的分享中了解到:有些爸爸平时忙于工作很少与孩子沟通,有些爸爸对孩子讲话总是带着自己的情绪,有些爸爸经常批评孩子极少肯定付出,只有个别爸爸通过几期父母读书会的学习开始换位思考,并设身处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无论如何,在家庭教育父亲缺席现象十分严重的当下,我要默默地为主动加入读书会学习的爸爸们点赞。

最引起我关注的是从事美发教学研究的二孩爸爸,从第一期读书会开始他几乎场场不落,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全程参加。通过了解我知道他虽早出社会学历不高,但平时特别热爱阅读,不仅自己博览群书,还全身心投入陪伴两个孩子成长。

参与小组交流时,他坚定地对其他父母说,“孩子才是最大的财富,陪伴孩子就是最好的投资。”而且,陪伴时间越长他越发现,家庭教育才是儿童成长的重中之重,虽然妻子没有一起来参加读书会,但他每次回家都会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他还特别说明自己其实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平日喜欢独处和思考,自从来参加“小水滴”读书会,他接触到社区里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后开始渐渐打开自己。

有几次,他还主动在微信群里分享自己家庭教育的所思所感,从那一大段一大段的话语中,我分明感受到他在成长与蜕变。分享中他越发坚定地认为,“儿童成长的关键在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内核’则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随着读书会的不断吸引和影响,我欣喜地发现像他这样愿意改变自己的父母越来越多,大家在彼此映照中唤醒内在觉知,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不得不说,“小水滴”读书会的父母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并形成“学习共同体”,父母这样不断学习,孩子就能快乐健康成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四、在陪伴中共同成长

回想2010年“小水滴”刚成立时,我和身边同样焦虑的年轻父母一起抱团取暖、互助前行,如今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但父母的学习依然在路上。

多年陪伴孩子成长的经历让我们越发明白——学习做“足够好的父母”才是赋能家庭教育的关键,每一个父母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家庭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每天都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而且不同阶段孩子所需要的成长营养也不一样。父母只有坚持陪伴和学习才能满足孩子不断生长的需求。

在亲子陪伴过程中,经典图画书无疑成为联结亲子关系的重要纽带。有些父母觉得图画书文字少图画多,只属于低幼儿童阅读,但儿童阅读理论家和评论家却认为,图画书“适合0~99岁的人阅读”。日本松居直老先生是倡导全民阅读的先锋,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至少有三个阶段喜欢阅读图画书: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父母会经常为儿童阅读图画书里的故事;第二个阶段是为人父母的初期;第三个阶段就是人到中年的时期,当经历过人生许多酸甜苦辣的中年人再回到图画书的纯粹文字和绝美图画中时,一定会收到许多意外的惊喜。

记得一个周末,我在一间儿童绘本馆里偶遇图画书《勇气》,情不自禁翻开阅读,读着读着突然觉得这是一本既适合儿童又适合成年人阅读的图画书,于是邀约社区的父母和孩子一起举办“话聊《勇气》”读书会。这场读书会亲子共读不是重点,重点是父母可以在亲子共读的舒适氛围中学习不带评判地观察儿童、发现儿童、理解儿童,与其说这是一场图画书共读活动,不如说这是一次父母自我觉察的旅程。

这次“话聊《勇气》”读书会吸引了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父母参加。对于“勇气”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诠释,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才上幼儿园中班的小姑娘。读书会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担心孩子太小无法真正参与到“大哥哥大姐姐”的交流讨论中,没想到这个幼儿园小姑娘却改变了我原来的偏见。我发现她有一双明亮又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一次分享她都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故事中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细节,这着实令在场的“大哥哥大姐姐”和父母们刮目相看。

有心的父母一定注意到,每一个孩子对“勇气”的解读其实是基于自己生命成长的体验。那次读书会还有一个女孩,油黑皮肤、小小脸蛋,圆圆眼镜后藏着一双晶莹透亮眼睛,她朴素又清晰的诠释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主人公面对两块糖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上,我认为做出选择也是一种勇气。”这个解读真是妙不可言啊,难以想象小小年纪会有这样的人生领悟!我相信,在场的父母们一定也和我一样,从心底里佩服这个五年级的女孩。

或许是因为孩子们在亲子共读中的表现出乎大人的意料,或许是因为从来没有这样长时间(2个多小时)、近距离地观察过自己的孩子,或许是因为平时没机会看见孩子在群体中真实学习的样子,所以在读书会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这个五年级女孩的妈妈忍不住站起来分享自己参加活动的感言。她从自己一开始无法接受孩子并当众表示对阅读活动的不喜欢,到后来看着孩子在读书会创设的安全、安静、润泽的对话空间里一点一点地投入,再到感受孩子与他人的互动、与场域的融入和与自己的对话时,作为母亲的她感动得落泪了。

她从孩子这些看似平常又微小的变化中意识到,作为母亲要学会接受孩子身上这样那样的“不完美”,对待孩子只要无条件地爱着他就足够了真没想到小小的“勇气”故事却蕴藏巨大的智慧启迪,这样朴素又直白的活动感言不仅是一个母亲的“勇气”表达,更是一个母亲内心生发的全新力量。

如果说“共同阅读”是促进父母心灵成长的内部动力,那么与不同的人对话则是增进父母彼此看见、互助成长的外部力量。如今,“小水滴”父母成长共同体正以孩子为纽带成功地将家庭、学校、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合力赋能家庭教育,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开创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创新模式。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3/03「纵横」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图片图片图片

文 | 潘品瑛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前沿」「研究」「纵横」「弦歌」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理性、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对话。

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42-145

请 您 关 注

一  本  朴  素  的  教  育  杂  志

责任编辑 | 谢   

微信编辑 | 罗怡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