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说“以缓秋刑”,秋季养生的三个重点

 中医360 2023-09-20

到了秋天,传统中医的养生谚语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以缓秋刑”,这到底该怎么理解呢?

这句话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里就不再赘述原文了,大概意思就是描述了一年四季里各种应有的养生之道。

而秋天在古人眼里,那是一种“容平”的气候,什么叫容平?古人看到的这个季节,世间万物都到了盛极而衰,丰盛待收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的气候特点就是“天气急、地气明”。

所谓天气的“急”,就是我们理解的 “燥”,而“明”则指的是明亮和透彻,我们常说“秋高气爽”,正是因为“地气明”的缘故。

与之相对的是,春天为什么更多云雾缭绕?那就是地气“发陈”的结果,地上的气都要生长向上,于是才形成那种云雾缭绕。

所以,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秋天主要就是要防燥。

因为进入秋天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气候变得干燥了。虽然气温不如酷夏那么高了,有时候甚至明明有点凉意了,可洗好的衣物却还是干得很快,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看一些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某些罪大恶极的人被判了死刑,很多都有一句“秋后问斩”。

这其实也隐隐符合了四季气候的变化,也算是一种顺天应时。因为“秋刑”嘛,对于罪恶的人来说,当然就不需要缓秋刑了。

那么,秋季养生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不外于如下三点:

1、早卧早起:

内经的原文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虽然告诉我们要和鸡一样早睡早起,但并没有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从一天的时辰来看,每天的五点到七点就是卯时,这“天门开”,而人体的气机也到了升发的时候。

早睡早起就有利于身体气机的畅达,这就是一种养生长寿的办法。

2、使志安宁:

这应该是我们在秋天最应该做好的,甚至前面的早卧早起,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实现志的安宁。

“志”,在中医里有一个专门对应的主官,那就是肾。我们知道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话,但肾藏志却稍微少点人知道。

很多人认为使志安宁就是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这固然没有错,但也有一个疑问,如果说这种理解是对的话,内经为什么不说“使神安宁”呢?因为在中医脏腑里心是藏神的啊。

因此,所谓的“使志安宁”,虽然一定范围上也确实包括心理情绪的稳定,但更主要的,还是保持肾的安宁。

很多人或许又有疑问,怎么才能保持肾的安宁呢?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肾藏精,所谓“使志安宁”,其实就是要更好地养精蓄锐,在秋天要适当控制好房事的节律。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那就是肾藏精和肾藏志所决定的。

一些动物到了冬天需要冬眠,人到了秋天,虽然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季节性的局限,但还是要顺应天时,那就是保持肾中志气的安宁。

肾中藏志安宁了,心神同样也能安宁,心神安定平静了,肾志同样也能得到涵养,因为心肾是一种水火既济的关系。

3、使肺气清:

内经的原文是“使肺气清,此秋季之应养收之道,逆之则伤肺”。

意思很简单,如果秋天的时候不能保证肺气的清明,那就是“逆”,结果就是伤肺。

所以,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秋天要养肺,而秋天养肺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防燥,因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嘛。

所以,进入秋天之后,受天地自然那种萧杀之气的影响,我们应该适当注意滋润肺金,以此来达到“肺气清”的境界。

这其实也好理解,就像湿热熏蒸的季节,我们会有一种胸闷而呼吸不畅的感觉。而过于干燥的气候,也会让我们觉得呼吸都涩痛,这都是肺气不清的体现。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置身于森林那种天然氧吧里,空气更加纯净,很少尘埃污染物,我们就会马上感受到那种呼吸的自然。

这其实也是肺气清的体现,人迹罕至的森林里,不仅仅是空气更加清新,同时也含有充足的水分,这其实也是“清”,从而让我们达到“肺气清”的舒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