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后一位“帝师”之死(十四)

 秋雨堂 2023-09-20 发布于宁夏
 
       王国维真正的死因
  造成王国维之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性格因素。王国维性格内向、敏感、自尊,不主动和人交往,在清华任教期间,课下从不和学生多说话,只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他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罗振玉对他有资助提携之恩,他三十年追随合作,用学术成果报答之;溥仪敬重他,赐他同桌进餐,他诚惶诚恐,礼敬有加,始终敬为“皇上”。北大胡适仰慕他的学术成就,多次请他去北大国学门(即国学系)任教,他皆以不能胜任推辞,后勉强答应做“通讯导师”(相当于函授指导教师),期末北大寄来200元薪资,但他觉得工作量太少,自言"无事而食,深所不安",如数退了回去。虽然他的子女多,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但不该拿的钱他坚决不拿,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清高正直的品格。
  他性格复杂而且矛盾。梁启超说他的头脑很冷静,脾气很和平,情感很浓厚,他对于社会,因为有冷静的头脑,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有和平的脾气,所以不能取激烈的反抗;有浓厚的情感,所以常常发生莫名的悲愤。积日既久,只因有此三种矛盾的性格合并在一起,积日既久,以至于自杀。
  二、早年受西方哲学、尤其是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论”哲学思想的影响颇深,使他始终以忧郁的眼光看世界,这给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抹上了一层厚重的悲剧色彩和悲剧精神。他的《人间词》浸透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观,他用一双充满忧郁、孤独、悲悯的眼睛审视着世界。词中的自然意象多是肃霜秋风、栖鸦孤雁、残霞落花,基本主题是人间无凭、人事难料、人生苦短。他说:
  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
  人生一大梦,未审觉何时。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这完全是出自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观对人生的解读。王国维通过诗词向人们挑明,向尘寰苦求乐土是无望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永远的愁烦和揪心。
  三、家庭的重大变故加深了王国维的悲观情绪。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使他成了一个没娘的孩子。从1887年到1910年的十几年间,王国维先后经历了祖父、父亲、妻子等数位家庭中最重要成员的死亡,这对于尚处于青年时代的王国维打击极大,直接加深了王国维本来就十分明显的悲观忧郁气质;从1921年到1926年,短短六年间,王国维竟然又经历了八位亲人的死亡,其所体验的“死亡意识”密度之大和刺激之强烈,是极为罕见的。童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之大不幸他一个都没有躲过,这大概也是刺激他最终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吧。
  四、儿子新死,丧事还没有办完,儿媳妇就被亲家领回娘家。结交了近三十年的亦师亦友的密友亲家罗振玉又寄来了绝交信,这等于给王国维滴血的心灵上又撒了一把盐,其痛苦之情不难想象。
  五、北伐军已攻占了河南,正向河北进军,社会上传言和他一样同以前清遗老身份自居的学者叶德辉和王葆芯已被杀害,这对他心理上所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六、在天津港口工作、薪酬比较高、可以帮助他维持家庭日常开销的长子王潜明病逝,家庭经济陷入窘境。他在遗书中对儿女们说:“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生逢乱世,身为一代鸿儒,却不能养家,只以儿女“不至饿死”为盼,这使他的悲观情绪达到极致,使他感觉到人间是一场大梦魇,和地狱没有分别,人生不过如过眼烟云,瞬息永逝。

  以上种种,如一块块巨石,次第压在王国维羸弱的身上,使他难承重负,唯一的解脱之法就是一死!(未完待续)

                    王国维遗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