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街--江阴老城回望之四十

 新用户2611oQLq 2023-09-20
读澄品乐

公众号ID

:h18906162611

关注

    在我眼里的司马街,就是从文亨桥菜场开始,一直到博文堂老楼结束的一条街,当然坊间有许多说法,大概正确的说法是以大庙巷口为界来区分的,西面叫司马街,东去则叫虹桥街,我小时候反正就这么叫它了,其实那时也无所谓它叫什么街的。

司马街的路不如我们西大街有光滑的青石板来得好走,司马街全都是一律式的黄石块铺成,这应该是当时江阴主干道的标配模式,我们西大街大概算不上主道了,所以还保留了青石板。黄石块铺的路没有别的,就是走路硌脚,且无法快速跑步,容易崴脚,我曾多次在这样的江阴马路上崴过脚,所以现在想来都有点后怕的。但不管怎么说,离开了司马街我就没有办法上我喜欢的大街玩呀,虽然有时也会穿过文亨桥旁边的鸿渐街,从小弄堂里穿到马嘶弄那里,然后过市河,从南菁中学漂亮的后门城砖大道上穿过,在睢阳桥头进入大街,但这要牺牲司马街一路上的商店,特别是阿雪小店和邮电局门市部,以及往东去的一连串商店,那是无论如何不可以的事情,因此去可以从市河对面的路上经过,但回家一定仍然是要走司马街的。

    司马街上最让我在意的是我有相当多的同学,从文亨桥的小学同学胡国民开始一路往东,到澄江医院西隔壁的姚协泉,这么长的司马街,我有十五、六位男女同学居住在这条街上,可谓是走一路大街,聊一圈同学,这条街的每个角落每个大院几乎都留下过我的脚印。

    逛街几乎是我童年最乐此不疲的事情了,高兴的时候一天可以上两三次大街,司马街是怎么也躲不开的必经之路,从西面第一家的国营前进副食品商店开始,不用说,因为前进商店是离我家最近的直接关系到我家的油盐酱醋的事情,我作为家里最主要的采购员,这店可以说要排在所有江阴商店来去的密集度第一位的,商店里的东西不去说了,我特别喜欢那位漂亮的讲上海话大姐姐营业员,从来都是不卑不亢,保持矜持的表情,一点不像混迹在江湖上的人,倒像个演员,像个沉默的老师,感觉她一直是在从不开心里走过来的腔调,问她买个东西,能够从她嘴里讲出来的话不会超过三句,表情也总是严肃的。结果,倒是不甚热情的她给我留下了记忆了。其他那些热心的照顾我这位老主顾的阿姨阿伯倒逐渐忘却了。前进商店三间门面,在江阴城里算是不小的商店了,大概除了副食一门、稻香村、浮桥那里的副食店可以媲美外,没有店可以超过它了。

    往东去几步,就是著名的察院弄了,古代可是比较有名的弄堂,只是我小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一条走不通的胡同了,里面有我的两位女同学,还有一位我哥哥的正宗师傅,也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母亲的老领导,著名中医叶秉仁老先生,叶先生情商极高,医道也高,在我印象里是个被所有人都尊敬的医者。因为这些关系,这条弄我走过无数次,弄底不算高的围墙对面就是我们喜欢的体育场灯光球场,小时候几次三番想冒险从这里翻墙去体育场灯光球场看球,只是没有那个违规的胆量而作罢。

    往东的体育场正门自然也经常过,不过大都是集体的名义去开万人大会,去游行,去参加运动会,平时我一般都抄近路走西门进去玩的。体育场东隔壁是闻名的江南饭店,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鳝丝面,可惜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它的美食,饭店就消失了,后来在黄田港才发现了同样名字的饭店,是否就是它就不清楚了,而三间门面的平房一直到很晚才拆除的。

往东就是工人俱乐部了,那也是童年玩得多的地方,初一开始参加的胡士雄老师的美术培训班就开设在里面的,大胡子的胡老师收了五个学生,老大王俭最有出息,后来是美术家协会的主席,小时候他家住体育场对面,每天晚上都要去他家等候,然后一起进工人俱乐部画画。工人俱乐部大门倒是有点民国建筑腔调的,里面其实是典型江阴大户人家的私宅大院,一扇双开的大木门,加上东侧的侧门,它的后门正好和体育场的主席台联起来,每次开万人大会,主席台的桌子椅子就从工人俱乐部后门搬出来,音响从俱乐部接出来,我在县中读书,因为负责广播站,也曾经参与过这样的事情的接洽。那一年南门外挖到了明朝进士承天秀的墓葬,没有腐烂的尸体就存放在俱乐部东走廊上,这可是著名戏曲《何文秀》的原型,江阴著名的进士,我曾跟着父亲观看开棺,那暗红色的棺液,胡须毕露的老叟,穿着宽大的袍子,肉体基本没有腐烂。給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当时因为没有把握,很快就盖棺交给苏州地区的人来检验了。

    俱乐部对面是我印象深刻的阿雪小店,请允许我这样称呼它,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它的门牌,只记得一个白发的妇女,但精神矍铄的,总是穿着灯笼裤的练功老人,她家有一孙子和我哥哥小学同学,人称阿雪,长得很帅,也是从小练功的,所以我从来都是这样称呼这店的,因为印象深,所以我专门写了另文《阿雪小店》。再往东有我哥哥最要好的同学曹健,他是江阴名人曹颖甫的后代,此前他家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兵部尚书曹毓瑛先辈,所以文革和我哥哥一样下乡插队了,他家院里有我要好的同学赵海林,一个聪明异常却残疾的同学。

再往东就到了大庙巷口,有一家著名的大饼油条店,这是我每周必到的地方,我的缪同学的妈妈就是这里的主人,他的隔壁是我的另外一个叶同学,她妈妈是我见过的最勤快的女人,经常在她家门口包括斜对面的小广场上晾满了她洗的旅社的床单被单,一如万国旗一般。油条店斜对面是老虎灶,隔壁就是一条可以通往南边的弄堂淘米弄,。

再往东就开始进入闹市区了,以邮电局的门市部为界,往东去就开始热闹了,澄江医院的人满为患,伤科的药灸味就像广告,告示着人们,这里是医院。澄江医院以中医出名,江阴有名望的老中医大都集中在这里,我哥哥因为在澄江医院拜师,所以我也就成了这里的常客,经常在我哥哥的宿舍,医院那幢老楼房的阁楼上看大街的风景。

医院东隔壁,竟然还有一片菜地,菜地后我记得有一大宅院,黑漆大门,小时候看的泥塑《收租院》就在这里面的。后来这里住了文化馆的老师,我的亲叔叔黄宝珉老师、黄溪源老师、张左一老师、胡士雄老师家都住这里,此前,那条街上有名的胖阿囡就住门口,是真正小孩子上大街的门神,小时候小孩上街她就要追着玩,吓得孩子不敢走,我倒是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她看见我们其实很开心,是那种真正的开心,而不是威吓。

一路往东店就多起来有小饭店,副食店,文具店林林总总就有点像南京路上的腔调了。走到博文堂和新华书店就算到头了,当然真正的司马街早就结束在庙巷口了,只是我的记忆里,顽强地仍然把它作为司马街的一份子而留存下来。权作纪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