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秧歌灯 - 失传的江阴民间文艺

 新用户2611oQLq 2023-09-20
读澄品乐

公众号ID

:h18906162611

关注

近日,江阴发现了失传了五十多年的民间歌舞项目——秧歌灯。秧歌灯,是解放前后流行在我市的一种民间文艺,過去每逢乡村节场庙会,经常会看见秧歌灯的表演,他们到处搭台歌舞、红光烛天,往往到半夜過过后方才结束,所以江阴有“正月龙灯、二月馬燈灯、三月秧歌灯”之称。

秧歌灯,是太平天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军民同乐、载歌载舞歡欢庆胜利的一种舞蹈。据老人们回忆,当初太平军占领江阴以后,力图恢复正常的生活,因此发动会跳民间舞蹈秧歌灯的太平军和江阴的民间音乐舞蹈人士,共同自编自创了江阴版的秧歌灯这样独具风格的民间歌舞节目,它和其他地方的秧歌灯舞有很大不同,一时风靡江阴。

在清光绪年间,秧歌灯还是在广場演出的,(过去江阴俗话叫“调地毯”,)在形式上也只是手里掮了灯穿陣唱歌,非常简单;以后善于创新的江阴人就开始改革秧歌灯,以全新的表演形式出现在用长条凳搁出来的小舞台上;到民国初年,大概受上海戲曲的影响,秧歌灯逐步和滩簧一样,发展成有故事内容的小型歌午剧,搭大台在乡村演出,这时的节目已发展到极为丰富的地步。

当时就有大型歌午(如水漫金山),舞蹈(渔篮花鼓、花鼓戲、九鳳陽等和动作比较简單的梅花燈、八鸟燈等),独唱(打扯)、小型歌午剧(如李金甫卖布、“蕩湖船”、孟姜女過關、小渔家樂等,)以及对子戏等形式,极大的拓展了秧歌灯的歌舞范畴。

由于受人员组成等条件的局限,秧歌灯进入民国中后期就没有像滩簧一样演变成皆大欢喜的锡剧,活跃在乡村底层的秧歌灯,只能是迎合民间的喜好,大都是宣传民间故事和宗教传说,内容也缺乏新意,而且有的充斥色情低俗,遭到了当时政府部门的禁止,但由于其形式新颖,动作简单好学,音乐好听,仍然受到江阴地方百姓的喜欢,民间文艺爱好者始终传承着这一民间瑰宝。

 特别是江阴要塞的章家村,(即后来的要塞皮弄村)兴旺时期,几乎全村人都会秧歌灯,他们自己组团,有自己的经纪人、乐队、表演人员和后勤等一条龙服务人员。只是到解放前后,虽然还零零星星的有秧歌灯的表演,但缺乏创新的秧歌灯已经是岌岌可危了。除了章家村的刘宝荣祖孙三代还掌握秧歌灯音乐、秧歌灯舞蹈动作和部分秧歌灯戏曲外,这个活跃在江阴八十多年的民间文艺几乎绝迹了。

解放以后,新中国重视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江阴文化界从1953年起,陆续通过采访收集、文艺汇演等形式整理了包括茶花担、九狮舞、段龙舞等民间文艺,秧歌灯也在收集整理之列,其中秧歌灯收集到曲调23种,舞蹈动作14套,对子戏5套,可惜由于演出荒废时间长,有的唱腔忘记了,如《满江红》,有的台词记不住了。1959年,江阴群众艺术馆将收集到的秧歌灯曲调30首汇编成册,专门印制了出来。由于历经文革时期,许多资料散失,秧歌灯在江阴也就这样消失了。

不仅前,我市文化界人士在网络市场上收集到了一本1959年出版的江阴《秧歌灯》,这一民间艺术才又一次重现江阴大地。目前,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跟踪这一江阴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力争完善和收集保护好民间文艺《秧歌灯》。让它尽早回到江阴的舞台上,和江阴人民见面。使之重现江阴民间文艺舞台上那辉煌一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