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江阴的三只饼——童年美食(31)

 新用户2611oQLq 2023-09-20

公众号ID

:h18906162611

关注

小晨光嘴巴馋,一回老家,第一桩事情就是找江阴吃不到的东西,幸亏我有个在华士西街做大饼油条的远房表姐,那个时候,她的美貌还真的有点“豆腐西施”的感觉的,我叫她阿毛姐姐。因为她,我见识了华士街上的三只饼:草鞋底、香脆饼、老虎脚爪。这三只饼各有特点,各有特色,如果硬要比较,我感觉草鞋底最酥、香脆饼最香、老虎脚爪最有嚼劲,草鞋底最贵族,香脆饼最市井,老虎脚爪更平民。

先说说最市井的香脆饼,大概意思是街上人城里人吃得多一点,农民几乎不买这吃,和草鞋底与老虎脚爪比,它似乎就是一个零食,农民要么难得街上来,花一角铜钱,吃一付大饼油条,如果大饼油条卖光了,就买个老虎脚爪吃吃,垫饱肚皮,算是完成了一顿早饭了。而草鞋底则是有点闲钞票的人家吃的,就是那样子也死腔怪调的娇气,一本正经象个闺房骄小姐,稍不小心,饼就碰得表皮碎了、身子断了,弄得一点腔调也没有。买回家了,还要被老人责怪:“买个饼也要死厌?板定要弄得伊碎忒?”哪里晓得天生它娇贵?稍微碰碰就碎哇!你看看香脆饼和老虎脚爪怎么丝毫勿碎?害得买到草鞋底必定要小心翼翼的一路服侍到家,就怕碎了表皮,坏了品相。

    而香脆饼则不同,香脆饼表皮要比草鞋底硬多了,和草鞋底比,明显的油酥少了,但多了饼的香味,我猜想做香脆饼大概最费功夫,做饼师傅忙了一个早市的大饼油条,多余的酵头、多余的油酥和在一起,就是草鞋底的绝配,如果油酥偏少,那就是香脆饼的天下了,只是好不容易撑到饼做好,贴到炉子里,老师傅却炉门一封,拍拍一身蓬尘,收作收作就回家了,害得我馋虫都到了嘴巴里,硬生生的咽了回去。因为一直要等到下昼半日的第二忒油条烧饼生意时,经过好几个小时的闷烤,香脆饼才出炉,香脆饼出炉,大有点“上风吃来下风闻,香甜酥脆爱煞人”的感觉的,每每此时,闻到味道的我象打了一针鸡血一样,发疯般的一路往西狂奔,就为了吃那个香脆饼。那个甜,那个香,那个脆,人间少有。

香脆饼长长方方,比“麻尖角”(大饼的别称)要小一半,大概发酵的饼身经过长时间的烘烤,变得厚厚的蓬蓬松松,表面的芝麻依然保留着点白色的色泽,但饼身已经是变得金黄,而饼底则完全是深火黄了,那特别的香味钻人鼻孔,拿在手里一口下去是特有的面香、芝麻香、甜香,这种松和脆,用我们那里特有的词“刮拉风脆”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松和脆,所以吃起来和草鞋底一样,也得头凑上去,手把上去,只为了那掉下来的饼屑不随便掉落地上,那可是万分可惜的事情。

吃香脆饼讲究时辰的,最好是起锅以后的一段晨光吃,不会还潮。我起劲勿煞,买了几个香脆饼作为“回头人事”给江阴的父母吃,可惜几个小时过去,就再不是香脆饼那原来的味道了。当然,年纪大的人有吃香脆饼的另外吃法,泡了吃,又香又软,没有牙齿的正好。

香脆饼存在的时间很短,而且只在乡下才有,大概制作太费事,价格又卖不出,实在敌不过大饼油条的能耐,既好吃又当饱,所以慢慢也就消失了。一直想寻着吃两个,回味一下童年的味道。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南通河运学校做老师,意外在门口的摊点发现了瘦长得多的香脆饼,倒依然是那味道和腔调,兴奋得排队买了许多盒,用纸箱装了回江阴,总算还了小晨光的心愿。

再说老虎脚爪,好像存在的时间更加短,以至于我连怎么做的也勿记得了,可能就根本没看见怎么做的,但吃是肯定吃过,有点象现在做的那种面包,只是整个饼是外面硬脆,里面韧劲足,似乎牙齿不好的蛮难吃的,和冷了以后的麻尖角有点差不多,也没什么好吃,属于“听听蛮灵,吃吃一般”的面食,据说历史倒蛮悠久的,苏北人叫“缸爿”,镇江人叫“金刚脐”,常州人叫“马脚爪”,我估计搞不好江阴的马蹄酥就是从“马脚爪”演变过来的呢。

吃老虎脚爪吃相蛮难看的,要命的是老头老太还就是稀奇勿刹那老虎脚爪哇,吃得嘴眼歪斜颈脖扭曲,拼命的撕咬那又硬又韧的饼,也算发笑的,因为和草鞋底和香脆饼比,实在算不上好吃,所以我也不稀奇它,除非实在没啥吃时,勉为其难的作为零食搞搞,倒是那老虎脚爪的老酵经过烘烤以后的香特别诱人,大概老年纪人就是为了治疗胃酸引起的胃病,专门吃这咬刹勿断的老虎脚爪,还一吃就灵。因为价格便宜,贫困一点的人家吃得多一点,买一个两个老虎脚爪,边走边啃,权作点心。                     

因为草鞋底我在我的童年美食里专门已经介绍了,所以这里只能一带而过了,草鞋底的油酥那是一等,那肥奴奴的葱油酥夹在几十层的面皮中,真是又香又肥,酥松无比,那是老年纪人的最爱,我的三好婆拿那没有一只牙齿的牙龈有心有相的磨草鞋底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我外婆也是草鞋底的最爱,可惜,如今做得好的人家也不多了,倒是苏北黄桥烧饼有点这样的腔调的。

童年时的桶炉上的三只饼,各具特色,各施风采,倒也搅得江南大地风生水起,迷倒了一大片食客馋虫,我肯定算是那个年代“三只饼”的粉丝,可惜,想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东西消失不见了,幸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让还缩在穷乡僻壤角落里的这些个面食重新恢复生机,然后辗转到我们这里,让那些怀旧的,好这一口的人,重新品味到儿时的味道。这也算是好事一桩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