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国宝塔的那些事——江阴旧忆

 新用户2611oQLq 2023-09-20

      江阴城里似乎再要找比兴国宝塔更早的历史遗存都是比较困难的了。江阴这个地方,因为地处军事要地,又是江南水乡,所以要想保留一点文物古迹真的蛮难的,再加上这个地方一直就比较时尚、比较开放,你看蛮蛮漂亮的江阴古城,多少漂亮的石拱桥、石板街、精致街坊都是因为经济发展快,改造、扩大、发展而被湮没在时代的浪潮里了,唯独那个年代发展慢的地区,因为没有赶上那个年代的大发展,倒是保留了一大批文化古迹,于是今天成了最牛的经济发展亮点,我们还得花大笔的钱去享受、去感受我们童年的那种环境,让我们去感慨我们的过去是多么的漂亮,一点也不输他们。可有什么办法呢,举目四望,大概除了那座已经半拉子的兴国宝塔还多少保留点过去的风采、过去的味道,其他好像蛮难找得到什么了......

     也蛮奇怪的,江阴城里从古至今有许多有名的寺庙,比兴国塔有名、比它早的有许多,比它晚的,后来居上的也有许多,远不去说了,就说唐江阴城里就有东门的崇圣院,君山的永寿寺、东北角有永安院,南街的报恩院,东门的感化院,南门的重光院等等,至于宋朝就更多了,除了保留唐的一些寺庙,新增了太平兴国寺等一批寺院,打开《宋志城池图》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寺庙。但太平兴国寺在这中间是怎么也轮不上最有名气的,基本上都被有观音菩萨的乾明广福禅寺和后来陪徐霞客远游的那个和尚所在的迎福寺给夺去了名头,就是君山脚下的那个报恩光孝禅寺也比太平兴国寺有名,后来居上的南门外的明清时期的十方云水禅寺(十方庵)也远远超过了兴国寺的名气,可江阴城里所有的佛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烟消云散了,都销声匿迹了,唯独这太平兴国寺里的兴国宝塔却留了下来,也实实在在算是一桩奇事了。

          宋朝江阴城图里的太平寺

   太平兴国是那个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做皇帝时的年号。这弟弟怎么做皇帝的有许多种说法,就是他这个皇帝老爷子的名字也换了几个,但这个人确实有点“活儿经”的,要不然也不可能做皇帝,他做了皇帝为了天下太平,佛教自然就拿来成为感化臣民的工具,而且干脆年号也改为太平兴国,你想一想,经历过五代十国战乱的人哪一个不希望太平,哪一个不希望国家强大?那就好好的做善事做佛事,都去寺庙里听经传教吧,江阴的太平兴国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的,所以又叫太平寺,也叫兴国寺,它位置还选得非常好,县衙出来朝南就是文庙,文庙朝南过去就是太平兴国寺,足见当时官府是多么重视它了。

               明朝弘治江阴城治图

     太平兴国年间建的寺就以皇帝的年号为名,既然是佛寺,当然要建过去标配的佛塔,佛塔又叫浮屠、浮图,俗话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浮屠其实就是佛陀的谐音,最早浮屠是存放和尚的骨灰舍利子的地方,印度人是坟墓的意思,到了中国,就慢慢的被中国人演变了,变成了佛寺里的标志,连佛塔的形状都变成了中国楼阁式的建筑,好像是一个充满亭台楼阁的高层观光塔了,“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除了它的层级依然保持着五到十三层的要求,其他的都被中国人改变了。

   江阴的太平兴国宝塔自然也是这样的外砖内木,塔分七层,每层间距比较大, 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塔内设有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是一致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一时间太平兴国寺的宝塔成了江阴的至高点,而且这样的至高点一千多年来一直延续到我的青年时代,它虽然被截去一截,但仍然是江阴城里最高的地方。

            八十年代江阴城照片

 过去的寺庙经常被火烧、被兵焚,处在军事要冲的江阴自然也是免不了遭这样的难的,太平兴国寺塔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好过,宋徽宗大观年间是因为金兵南侵遭遇兵灾还是毁于自然灾害不得而知,反正那一次把个寺庙连同宝塔里面的木楼梯烧得只剩下了七级浮图的外壳。元朝皇帝看看寺庙对于管理国家臣民有用,重新进行了修缮,可蒙古人还没有好好享用太平兴国的胜利果实,就被朱元璋给推翻了,一场改朝换代的战火又一次把兴国寺给烧了,还是只剩下了那个空壳宝塔。朱元璋做皇帝,更注重控制老百姓,自然佛教也更加被看重,干脆把佛教作为教化百姓的一种工具,明洪武十五年(1382),将天下佛寺分为禅、讲、教三种,其中,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里面供奉各种佛教圣人,像风靡江南的乾明广福禅寺等等;讲寺是讲明诸经旨义之处,典型的就是江阴迎福讲寺;教寺一般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太平兴国教寺就是这样被改名的。

                   明朝嘉靖江阴县城图

    既然是世俗教化的地方,自然就更多地得到官府的眷顾,所以明朝时,太平兴国教寺恢复以后就大了许多,把宋朝时的瞻军酒库都纳入了寺庙的范围,形成了方方正正几乎和文庙差不多大的寺庙格局,就是宝塔也从七层增加到了九层 ,兴国寺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嘉靖年间更有人将文庙南首的兴国宝塔誉为文笔峰塔,并增建文笔峰堂。可是明末清初的江阴兵灾使得兴国寺再一次遭遇兵焚,古寺仅留古塔外壳。清朝顺治乾隆年间不得不再重新恢复规模,宝塔也在乾隆年间重新修缮,可到了嘉庆22年又遭火焚,寺庙烧得又只剩宝塔外壳,这是第四次遭受毁灭性打击了。此后,虽有小规模恢复,但太平天国攻打江阴,兴国寺彻底遭受打击,宝塔第五次只剩下外壳。直到清末恢复了观音殿和文昌殿等八九间,到《民国续江阴志》里,已然没有兴国寺的名字,大概除了那尊兴国宝塔还在外,其余的都已经名存实亡了。

        清代江阴城区图中的兴国寺位置图

    1925年1月26日,直系和奉系军阀在江阴开战,占领江阴黄山炮台的奉系军阀威胁江阴城的直系军阀,命令炮手向城中开炮,白俄炮手以城中最高的至高点兴国宝塔作为参照物进行试炮,一炮击中宝塔顶部,塔的最高三层被削去一半, 仅剩西南半侧,成为了钢笔尖形状。这是兴国寺塔第六次遭遇灾难,想想这兴国寺塔简直就是宝塔里的“塔坚强”了,倒真有点江阴人宁折不弯、民性刚烈的江阴精神的。难怪后来评选市徽,大家一致认同兴国寺塔作为市徽的主要内容,确实是有道理的。建国以后的1985年,政府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兴国古塔得以保存下来, 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年代拍摄的兴国寺塔

    我和兴国寺塔倒也算有点交情的,小时候和小伙伴经常过了鸿渐桥从那破败不堪的泥围墙处钻到兴国园,穿过那稀稀拉拉的果树林,去看兴国宝塔,甚至想方设法想爬上已经破损但二楼上面仍然有木楼梯的台阶,结果不知道是实在没有这个能力翻上二楼,还是被塔里有大蛇恐吓的传说所吓到,终究是没有爬上去过,只是看得头颈发酸的塔中叽叽喳喳的鸦雀,和破败不堪的宝塔目瞪口呆的发愣。八十年代,父亲分管市里的文物保护,开始了修缮宝塔,他倒是有机会上了宝塔,可就是不允许我进入,所以直到修缮好,我都没有机会进入现场看过一次,不过有幸的是,九十年代初,我参与江阴市市歌和市徽的评审工作,是那个把兴国宝塔作为市徽标志的最起劲的一个鼓动者,而且此后的江阴市歌里,我也是力主必须有兴国宝塔的内容,更有幸的是我作曲的江阴市市歌正式入选市歌,算是给兴国宝塔一个交代。更有意思的是,在我分管文物的2013年,还终于让兴国寺塔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算是为这个宝塔做了最后一件好事。

                    如今的兴国寺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