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石岐“九曲河”的变化和历史

 黑龙江波涛 2023-09-20

本文选自:《中山文史》李国新

石岐“南门河”不是“九曲河”

石岐南门河,当地人惯称,东起中区元兴街洪家基口(今中山华侨中学至中区办事处之间的原河流交叉口),西至岐江区梅基街“庙仔 ”之原河流“三角水 ”流域。当时在1983年或1984年间,当地因市政建设规划,将洪家基口至河边街之河流,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复盖成陆路,原有之露天河流变成了地下下水暗道。复盖此段河流竣工后,将原来之缸瓦巷到元兴街之“ 新陆路 ”命名为“民族东路”;仁和西里至边街的“路面”,新建起简易之角钢锌片结构棚,命名为“九曲河小商品市场 ”。

该棚当时分格间有小商品摊档约一百多处,除了市场管理机构和银行储蓄所各占一处外,其余都是个体户摊档,经营鲜果蔬菜、海味干果、粮油食品、日用杂货等。该市场经营数载,客似行云,货如轮转,生意兴隆,繁华昌盛。一时间,当地人们便将此地原俗称南门河称作九曲(九曲河之实在方位,后文详述 )至今。

民生路的仁和西里(绿化带处原为九曲河)

摄于2001年(中山市档案馆藏)

到1989年时,当地将该市场整治,把铁棚全部拆平,重建起单边铁棚近60间易名为“河边商业街”,经营性质与项目和原来市场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比原先整齐干净、雅俗兼有,更显示一派繁华华兴盛景象。此地之商场名称虽更改过,但人们仍称该处日“九曲河”。这样的称谓,对于地名的历史,实属失实。文前所述,此路段原有河流是“南门河”,而不是“九曲河”原因是南门河实是石岐古城南门---“阜民门”的护城河。阜民门南出仁和街(今民生中路)还有“南门桥”跨越南门护城河 (详见清道光七年即1827年之石岐城廓图)。而“九曲河”的所在地,据《香山县志》记载和一些知情长辈谈及九曲河之方位是在石岐中区办事处附近至郊区库充河“减水缺(坝)”之间。

九曲河的历史变化

关于石岐 “ 九曲河 ”的变化和原所在地,根据中山市《香山县志》记载和当地知情长辈多人谈及,“九曲河”(又名九曲水)原是位于石岐东郊,源于环城库充河“减水缺”。河水流经原石岐华佗庙屠场至今京华酒店之间。直流入石岐元兴街东头与柏山村连接之 “清风桥”下转入石岐古城南门护城河。

因该河从“减水缺”至“清风桥”全恰好是道曲湾,故名 (清道光七年《石岐城廓图》有载)。据说,年“清风桥”周围环境是一处风景胜地,水面宽阔数亩,水清如明镜,可见鱼儿穿梭游过;堤围榕柳成荫,兼有凉亭石凳,盛夏时节,凉风习习,白天傍晚不少游人到此纳凉,而“清风桥”也因此得名。

“民国初年,张家边区就有一些商人投资,将原有的“官路”稍加修筑,购置人力车(又名东洋车或黄包车)30多辆,进行客货运输,总站设在石岐南门的清风园,分两线行走,一线经蒲鱼洋至南蓢龙穴头圩;一线经牛起湾,官路林到江尾头。”

夏秋时令,河面还有“紫洞艇”多艘。适逢明月当头之夜,游客三、五知己结伙租艇游河。游客在艇中,有对酒当歌的,也有吟诗作画、猜拳行令和拨弄丝竹及对弈品茶的;岸边树下,又有纳凉垂钓者,直至午夜过后才渐平静。盛极一时。

据长者谈及,该处全盛期可说是“清末民初”时代,前后有十多年。时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中山新筑“岐关东路”,截断了“九曲河”桥下通水。及后又过几十年来之农田水利建设和城乡建设规划改河建道,“九曲河 ”又起了根本的变化。40年代“端午节”举办的龙赛还可从岐江河直划至今中山华侨中学正门之河面。但不知从何时起,“清风桥”从石板桥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桥。70年代以后,“九曲河,逐步消失,只剩下洪家基以东与九曲水有些连带关系的小河。进入了90年代,石岐东郊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又将上述这条小河用钢筋混凝土复盖成陆路,与中山路(即岐关东路)和民族东路接通。石岐的“九曲河 ”成了历史记载,而九曲河附近一带,建成的高楼大厦一幢比一幢高,成了石岐的新市区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