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唐朝一县官,横扫印度,却没用一个中国兵,印度至今仍有阴影

 liuhuirong 2023-09-20

众所周知,印度和我国自古以来井水不犯河水,而两国也在文化交流上也是有来有往,佛教最早就是由印度传入我国,而且,蔗糖提炼砂糖的技术也是印度传入我国。可以说,在国人潜意识里,印度自古以来一直是个普普通通的邻居,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其实并非如此,抛去近代的中印战争不谈。更早之前的唐朝,中国和印度之间还是存在纠纷的。不过,这场纠纷仅凭一个中国人的力量就给解决了,甚至没动用我国一兵一卒,这也是史书上记载的中印第一场战争。

事情是这样的,唐朝初年,由于佛教在我国盛行,印度和大唐的关系原本十分和睦。唐太宗曾派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取经,后来被明代小说家改编成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而印度也经常派出使者来到唐朝拜见皇帝,可以说两国关系十分和谐。

那会印度的执政者叫戒日王,他是统一了北印度的印度著名国王,也是当年玄奘西天取经时面见的印度皇帝。其算是一个明君,统治期间内不但和唐朝的关系处理的有生有色,印度百姓也安居乐业,一片祥和。

后来,戒日王病逝,宰相阿罗那顺趁国乱篡取了政权,成了印度新一任皇帝。阿罗那顺不像戒日王,他是个夜郎自大的主。那会唐朝还不知道印度变了天,仍然派出使者来印度嘘寒问暖,结果唐朝使者在印度吃了闭门羹。阿罗那顺不但没有欢迎大唐使团,还把他们抓起来杀了个精光。

当时大唐使团的团长是一个叫王玄策的县级官员,据《旧唐书》记载,阿罗那顺看到出手阔绰的王玄策一行人,起了夺财之心,而且,也怕他们扶持戒日王以前的亲信夺走自己的王位,就把王玄策一帮人赶尽杀绝。不过,王玄策绞尽脑汁还是脱了身,而使团里的其他人都被阿罗那顺处死。

身为大唐的使者,竟受到如此侮辱,王玄策咽不下这口气,逃出生天后,他召集印度周边其他的藩属国一起出兵讨伐阿罗那顺。

那会的大唐可是被称作“天可汗”的国家,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很快,王玄策就得到了吐蕃国和泥婆罗国(尼泊尔)的响应,最终,王玄策率领1200名吐蕃士兵,7000多名尼泊尔士兵杀回了印度。

原本阿罗那顺就没想着王玄策能杀回来,毕竟大唐离印度这么远,他以为唐朝皇帝会不了了之。所以,阿罗那顺没有做一点军事防备。战争打响,印度军队一击即溃,王玄策活捉了阿罗那顺,剿灭了两万多名印度士兵。

《旧唐书》是这样记载战争结果的“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阿罗那顺最终被王玄策押解回了唐朝领功,不过,李世民看了一眼阿罗那顺,心情并没有什么波澜。最终也只把王玄策从县官升到了一个朝散大夫的官职,可见在当时,打败印度对唐朝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丰功伟绩。

俗话说,杀鸡儆猴。从那之后,大唐与印度周边的那些藩属国就更加不敢造次了,纷纷向大唐示好,年年都会派使者来上供。看来,对人好也要适度,要不然别人会得寸进尺的,你们说对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