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023-09-20 | 阅:  转:  |  分享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选
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诗句“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描述的历史事件有利于当时(  )A.北方的统一B.西南的开
发C.对外的交流D.边患的解决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该材料描述的战役(  )A.与典故“草木皆兵”相关B.为北方的统一打下基础C.促进了南方政局的稳定D.推动三国鼎立
局面形成3.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的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魏、蜀、吴B.魏、吴、蜀C
.蜀、魏、吴D.吴、魏、蜀4.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
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A.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B.避免出现军阀混战的状况C.促进三国疆土的继续扩展
D.南北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5.曹魏的第四个皇帝曹髦被权臣架空,“见威权日去,不胜其愤”,于是率僮仆数百人进攻权臣,结果失败被杀。曹
魏政权随即很快被篡夺。该权臣是(  )A.诸葛氏B.司马氏C.琅琊王氏D.江东孙氏6.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
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中短暂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A.前秦B.南朝时的宋C.东晋D.西
晋7.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派出镇守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这
客观上(  )A.掀起北民南迁的高潮B.埋下地方叛乱的隐患C.加剧统治阶层的腐败D.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8.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
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上述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 
 )A.“国人暴动”B.“八王之乱”C.诸侯争霸D.“楚汉之争”9.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长安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和交通
枢纽。时称“关陇晏清,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这表明(  )A.全国形成完备交通网B.长安是全国
的经济中心C.南北形成了对峙之势D.稳定是繁荣发展的基础10.题10图漫画可以直接印证的是(  )A.西晋统一的条件B.东晋建立的
因素C.民族交融的内容D.分封制度的弊端题10图11.公元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定都于建康,史上合称“南朝”。“建康”即现在的(  )A.洛阳B.杭州C.南京D.扬州12.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
稻种植,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
对安定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13.东晋南朝时,建康城除了城内官
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以外,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备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10余所小市。由此可见,当时(  )A.农业税征收越
来越重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缩小C.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D.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14.题14图是出土于今南京市的南朝青瓷莲花尊,是我国
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该图反映了(  )A.南朝的国力强盛社会安定B.文化艺术已达
到顶峰C.南方制瓷工艺有显著提高D.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题14图15.《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
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说明(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北方人民不断南迁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江南地区得
到开发16.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帅军八十余万南征东晋,结果在安徽寿春为晋将谢石、谢玄所败,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之中。这场战役即(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猇亭之战D.淝水之战17.《通鉴纪事本末》中记载,苻坚专注攻取江东,大举入侵。属下进言:“鲜卑等
虏臣,常盼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所献计划,不能听从。富篆子弟不熟军事,只进阿谀奉承之言,怕不能成就战功。”苻坚不听从……晋军从
水、陆两路进发应敌。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A.前秦苻坚骄傲轻敌B.前秦军队军心不稳C.东晋将士众志成城D.东晋将领
精妙谋略18.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总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历史事件能够验证马克思
论断的正确性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19.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
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还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说明北魏统治者(  )A.主动进行文化认同B.积极改造中原文化C.
追求自我意识觉醒D.竭力宣扬偶像崇拜20.春秋时,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置县、郡管理地方,到了战国时商鞅在秦国推行县制,使秦国逐渐强大;
十六国时期,大量汉物汉俗已在北方少数民族间流传,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增强了北魏实力。由此可知两位历史人物取得成就的原
因在于(  )A.顺应了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B.得到统治阶层的广泛支持C.实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D.个人伟大的政治理想抱负21.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在大一统国家的分裂中也蕴含着重新统一的“契机”。下列属于“契机”的是(  )A.民族
交融加强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更迭频繁D.南方人民北迁22.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
如胡羹、芜煮等;敦煌莫高窟壁画反映出“胡床、胡坐”的引入,使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龙门石窟与云冈石
窟相比,风格上更接近汉族的特点。这些转变说明了(  )A.南北方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B.中外交流频繁,内涵丰富C.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
的影响D.民族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23.三国时刘徽首创“割圆术”,祖冲之运用他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
近千年。据此可知(  )A.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B.生产技术在实践中提高C.书法艺术已经发展成熟D.雕刻技艺堪称炉火纯青24.甲骨
文横直转折,小篆笔画均匀,汉隶破圆而方,再变而为草、楷、行,汉字的书写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书
法艺术。由此可见,汉字的演变特点是(  )A.端正劲美雄浑敦厚B.刚柔兼备苍劲厚重C.风格各异一脉相承D.结构稳定方折俊丽25.北
朝时期,修建石窟成为当时的风尚,这被视作是培修“功德”的行为,著名的石窟有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石窟的凿建源自
(  )A.佛教B.道教C.儒家D.君主专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1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2分,共
40分)26.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态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
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
南方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二 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
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摘编自魏收《魏书·任城王传》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
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
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
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
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采取的重
要措施及历史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列举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提示:从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等
角度列举),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4分)27.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
一 朝代皇帝治世局面有关措施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①田租减为三十税一;提倡节俭东汉初年光武帝②田租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隋朝初年隋文帝开皇之治多次减税;推行均田制;提倡节俭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沈约《宋书》材料三 西晋灭亡后,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被迫南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时海内
大乱,独江东独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材料四 我们之所以使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是因为把
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看作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益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和谐经济与和谐社会。我们知道,经济发
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社会进步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但是,由于受自身能力与知识积累所限,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间关系的认识并非
一开始就是科学的,甚至我们也不能保证目前的理解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两者间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者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
人们的认识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刘光岭《和谐经济理论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朝初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将表格中①②补充完
整。(4分)(2)与《史记》对比,《宋书》中描述的江南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6分)(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晋灭亡后出现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4分)(4)根据材料四,谈谈经
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3分)28.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某中学同学围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个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
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12分)任务一 【文物·多姿多彩的文明】(1)文物孕育丰富的文明信息。简述下列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4分
)图一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图二 商朝甲骨文  图三 四羊方尊  图四 秦始皇陵兵马俑任务二 【年轮·辉煌灿烂的文化】(2)年代尺
上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请自拟题目,在上述①~⑥中任选三例,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其历史地位,并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史实
准确,表述成文。(8分)答案一、选择题1.A2.D 【解析】根据材料“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它描述了孙刘联军与曹操展开赤壁
之战的情景。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推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项正确;与典故“草木皆兵”相关
的战役是淝水之战,排除A项;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排除B项;“促进了南方政局的稳定”概括不全,排除C项。故选D。
3.B 4.A 5.B 6.D 7.B 8.B 9.D 10.B 11.C12.C 13.C 14.C 15.D 16.D 17.
B18.C 【解析】据材料“野蛮的征服总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
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承认土地私有,从而加剧了
奴隶制度的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为挽
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与材料“野蛮的征服总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排除D项。故选C。19.A 20.A 21.A 
22.D 23.A 24.C 25.A二、非选择题26.(1)劳动力的增加(人口南迁);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等。(3分)
(2)措施: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2分)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
固了北魏的统治。(2分)(3)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2分)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27.(1)原因:皇帝个人励精图治;采取休养生息措施(减税/减轻人民负担、
节俭)等。(2分)治世局面:①文景之治;②光武中兴。(2分)(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商业进步。(3分)
原因:社会安定,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等),自然环境优越。(3分)(3)现象:北民南迁。(2分)影响: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4)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3分)28.(1)图一:证
明了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图二:商朝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图三: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中的代表作品,反映商朝青铜器的发展水平高,种类多,工艺高超。图四:再现了秦始皇为完成统一大业展现出的军功、军威;典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秦朝的历史起到很大的作用。(4分)(2)题目如“辉煌的文化”或“领先世界的文化”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选①,(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③《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等。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传承和弘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或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守旧主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8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教育启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