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名著《辽史》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小夏ho78b993zg 2023-09-20
        《辽史》是纪传体的辽朝史。元脱脱等 (见 “宋史”)著。主要版本有元至正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 《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清乾隆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道光殿本;同治时江苏书局刊行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
        元顺帝至正三年 (1343) 四月,开局纂修辽、金、宋3史,其中 《辽史》以脱脱为都总裁,铁睦尔达世、贺惟一 、张起岩、欧阳玄、吕思诚、揭傒斯为总裁官,另有纂修官、提调官若干人。本书修纂时依据的资料主要是辽耶律俨的 《皇朝实录》,金萧永琪先撰、陈大任重修的《辽史》,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兼采辽朝的起居注、日历、国史,以及辽人的家传、行状、墓志、碑刻等。四年(1344)三月,书成,仅费时1年,是3史中最先完成的1种。
        本书116卷,主要记述从辽太祖神册元年(916)至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210年间辽朝历史(兼叙西辽史)。本书分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五大部分。
        本纪:记述辽朝9帝,首记为太祖耶律阿保机,以契丹族夷离堇建契丹国,及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在诸纪中《圣宗纪》卷帙最大,达8卷,因其在位长久,且国力鼎盛,统治稳固、人才辈出。志:共有10目。《营卫志》记宫卫行营及部族制度、《兵卫志》记兵制及各种中央、地方和边疆部队。《地理志》以上京、东京、中京、南京、西京5道分卷,记各地行政区划。《历象志》记历法、天文学及天文仪器。《百官志》记述辽以北面官治契丹族,以南面官治汉族的特殊官制。《礼志》记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志》记国乐、诸国乐、雅乐、大乐、散乐、鼓吹乐、横吹乐。《仪卫志》记契丹、汉、渤海等族的仪仗、车服、符印。《食货志》记游牧业和农业并存局面下的经济制度,如农舍、租赋、盐铁、贸易、坑冶、泉币、群牧等。《刑法志》记辽朝法律的汉化过程。表:共有8目。《世表》记从汉至唐的契丹族事迹。《皇子表》记历朝皇子的帝系、名字、行第、封爵、官职、功、罪、薨寿、子孙。《公主表》记诸朝公主的属系,母、名、封号、下嫁、事迹、罪、薨、子。《皇族表》记宗室成员分支沿续简况。《外戚表》记历朝外戚有爵、职、名的子孙。《游幸表》按年月记诸帝游猎、出巡等事迹。《部族表》记契丹内部各族及某些外族事迹。《属国表》记少数族、邻国与辽朝的关系变化。列传:人物传中绝大多数是记控制要政的宗室耶律氏和外戚萧氏。《外戚表》说: “《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邦家,是或一道。然以是而兴,亦以是而亡,又其法之弊也。”类传有后妃、宗室、文学、能吏、卓行、列女、方技、伶官、宦官、奸臣、逆臣11目。邻国传有1卷,名 《二国外记》,记高丽、西夏二国事。国语解:为解释契丹国语所特开,因辽以契丹族为主体,其“土俗言语大概近俚。……故史之所载,官制、宫卫、部族、地理,率以国语为称号。”作者用大抵意思相近的汉语,对书中所出现的契丹语加以诠译,以便读者理解(此可参照清乾隆间敕撰的 《辽金元三史国语解》)。
        由于本书修撰时间甚短,成书仓促,故带来不少问题。作者之一的欧阳玄执笔的 《进辽史表》 曾批评:“耶律俨语多避忌,陈大任辞乏精详。”但本书却也重蹈覆辙。从整体上来看,本书弊病是过于疏略,赵翼说:“《辽史》最简略,二百年人物,列传仅百余篇,其脱漏必多矣。”如 《东都事略》记辽太宗建国大辽,圣宗即位,改大辽为大契丹,道宗又改大契丹为大辽。改号复号, 为一朝的大事,而 《辽史》却流漏不书。 ( 《甘二史札记》)造成诸如此类的原因,当是作者未对资料作深入细致的整理,其次是本书重复之处太多,如君主的游幸,既见之于本纪,又作《游幸表》;部族的事迹,既见于《营卫志》,又作《部族表》; 属国的关系,既见于本纪,又作《属国表》; 《文学传》仅6人,而强分为2卷:伶官、宦官本无要人,却强凑3人成篇。故《四库全书总目》讥道:“在史臣非不自知,特以无米之炊,足穷巧妇,故不得已而缕割分隶,以求卷帙之盈。”再则由于作者对辽制不熟悉也造成了不少的错误和遗漏,如书中称天祚帝改元 “寿隆”,殊不知 “隆”字犯圣宗隆绪之讳,实际上应是改元为 “乾统”;据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考证,辽官制中有知军州事、道判军州事、知县事三名,而《百官志》皆未载。虽然本书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也有可称道的地方,赵翼认为:“然其体例亦有最善者,在乎立表之多,表多则传自可少。……实足省无限笔墨。”(《廿二史札记》)此外由于辽、金所修的辽史均已亡佚,本书实为研究辽朝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
        本书问世后,一些学者竞相努力,作了不少纠谬补缺的工作。清厉鹗撰《辽史拾遗》,尽其毕生之力,采用300余种书籍,对《辽史》或补或注,间加考证与按语,开创了研究《辽史》的先风。杨复吉撰《辽史拾遗补》,补厉书遗漏,增添400余条。缪荃孙撰《辽艺文志》,著录辽朝图书51种,王仁俊撰 《辽史艺文志补证》,综合考证前人的辽、金、元3史《艺文志》,补录30余种辽人著述,后附历朝人谈辽事书目,质量较为精湛。李慎儒撰《辽史地理志考》,以辽志原文为纲,对辽五京、州县、山川详为考核,后附《天祚播迁处考》、《西辽地考》,近人丁谦撰《辽史各外国地理考证》,广收《辽史》中出现的外国国名,考其今地所在。吴延燮撰 《辽方镇年表》,依据纪、传资料,将五京留守等方镇资料排列为表,但有些地方因资料缺少,而只存题名。冯家升撰有《辽史证误三种》,订正辽史的失误。此外,陈汉章 《辽史索引》、张元济 《辽史校勘记》、冯家升《辽史初校》、罗继祖《辽史校勘记》等均可资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