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唐诗三首
2023-09-20 | 阅:  转:  |  分享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三首》,感受
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第一课时第二课时24 唐诗三首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
2.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 3.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素养)石 壕 吏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的许多优秀
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
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攻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
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石 壕
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正碰
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得多么悲苦!逃跑。投宿。多么。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
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捎信回来。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最近。防守。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还在吃奶的孙子。完整的衣服。裙,
这里泛指衣服。老妇。 【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了。活着的苟且活着,死了的永远死了!家里再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出连件
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
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
”,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
,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几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反映了安史
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二男新战死”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这几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
,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
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凄苦、悲愤之情。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
、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
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
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共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言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
抒了情,表达了心中的义愤。?诗写得很精练概括,前后照应。 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
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虽着墨不多,但
都很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凶恶残暴深重苦难深切同情石壕吏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开端)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被逼自
愿服役(发展、高潮)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结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
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清苦。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
,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歌
,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
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
“行”是乐曲的意思。怒号 三重茅 挂罥 长林梢 飘转 沉塘坳 俄顷 布衾 丧乱 广厦 突兀
见此屋 庇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zhuǎnshàqǐngxiànsāng转丧厦zhuǎn shàzh
uànsāngsàngxià转变 转动高楼大厦丧乱沮丧厦门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
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
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飘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飘飞得低的转着沉到池塘水中。多层茅草。挂着,挂住。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 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读出风之猛烈;后三句应边读边想象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
远去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心之情。 诗歌第一句用“怒号”来形容秋风,写出了秋风的什么特点? 一个“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 第二、三、四、五句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几个动词刻画了
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茅草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
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一诗节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秋风卷茅(秋风
破屋)内心痛惜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
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
息。狠心。如此、这样。喝止不住。1.开始语势较平缓,“欺”“忍能”“呼不得”“自叹息”等词应重读,语速缓慢。2.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诗
内心的焦灼、无奈和痛心。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
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一诗节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群童
抱茅无奈痛心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阴沉迷蒙的样子。渐渐黑下来。向,接近。被子。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
密集。战乱,指安史之乱。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
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下雨屋顶漏
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自从经历了战乱,一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处
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1.读前两句,想象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景。“定”“黑”等字可读得短促有力。2.读第三到六句,想
象布被子似铁、屋破雨滴的艰难处境,语调戚戚,“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力。3.最后两句中,“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理,读
出诗人的凄苦、激愤之情。第三诗节哪两句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描写了天气情况,渲染出暗淡悲惨的氛围,也烘托出
诗人暗淡悲惨的心境。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第三诗节哪些词语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
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冷似铁”中“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
儿拆洗;很冷,很硬,并且破了,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用一个四字
短语概括本诗节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何由”两字作诘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破
屋漏雨痛苦难眠 【译文】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大大地庇佑天下间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
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贫寒的士人。高耸的样子。1.读这几句话,
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
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2.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诗人奔放的激情、殷切的
渴望和博大的胸怀。 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想的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祈求广厦忧国忧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本节内容,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探究一: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
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
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探究二:杜甫身居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
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
济世情怀,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诗人通过描写屋破雨漏、床湿被
冷、通宵不眠的种种窘况,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国家的动乱、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心忧天下、心系
苍生的贤士。关心人民疾苦,痛斥黑暗现实的杜甫;展现残酷现实,同情卖炭翁的白居易;刚正不阿,为民申冤的海瑞……他们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
样,让我们像他们一样成为关心国家、热爱人民的好公民吧!描写、记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 开篇以描写为主,连用了“卷”“
飞”“渡”“洒”“挂罥”“飘”一连串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表现出了风的威势。接下来的内容以叙述为主,述说了自己年老无助、无
处安身的不幸遭遇。这一部分内容写的是具体事物,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最后一部分抒情,用了“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鲜明、生
动的形象来表达主题,使抒情并不抽象、空洞。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逼近,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胸怀博大宽广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秋风卷茅内心痛惜群童抱茅无奈痛心破屋漏雨痛苦难眠祈求广厦忧国忧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征夫》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春望》你能说出杜甫诗歌中跟课文主题相似的一些名句吗? 请同学们一起背诵上节课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有一句“忍能对面为盗贼”,其中的“盗贼”是杜甫的戏称。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这首诗中的“盗贼”却是名副其实的盗贼。卖 炭 翁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
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
名。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
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什么是炭
木炭是木材或木质原料经过不完全燃烧,或者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所残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两鬓苍苍 辗 冰辙
泥中歇 翩翩两骑 口称敕 回车叱牛 宫使驱将 一丈绫
系向牛头 bìncāngniǎnzhé xiē piānqíchì chìjiāng língjì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
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
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
/充炭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节奏: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根据句意断句。 第1段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些,
读出卖炭老头的凄苦;第2段应该读得稍快、较重些,读出官吏的骄横、强蛮。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
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卖 炭 翁白居易木柴。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灰白。做什么用。营,谋求。使人怜悯。希望。天亮。车轮轧过的痕迹。困倦,疲乏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两市东、西、南、北各有二门。 【译文】有一个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
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像炭一样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
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贱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
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中歇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
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轻快的样子。骑马的人。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指皇帝的命令。吆喝。长安城宫廷在集市北边,所以说“牵向北”。公文。掉转。助词,用于动词之后。吝惜不得。
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同“值”,价钱。挂。 【译文】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来的人
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奉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朝皇宫走去。一车炭,一千多斤,他
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宦官及其爪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
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鞭挞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者的残暴,揭露了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卖炭翁外貌描写 着重从颜色上加以点
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指耳边鬓发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十分艰辛。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年迈老人悲苦的形象,
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衣正单”按常理来说应该盼望天气暖和,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这是因为老人清楚地知道:只有天气寒冷,炭的价格才能
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些,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写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动作描写 写出了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运炭的
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的生活状态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互文,写出了卖炭的艰难。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心理描写 历
尽艰辛,好不容易烧了一车炭,早早地驾着牛车,碾着冰辙赶到宫市南门,一心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到头来宫使却硬要赶着走,心里的确舍不得,
可也无可奈何。表现出宫使的强硬、霸道以及穷苦百姓的无力反抗和悲惨命运。蓬头垢面老态龙钟 穷困悲苦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处在受压迫受剥削且
无力反抗的地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悲苦的穷苦老百姓。卖炭翁的形象特点: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运用了肖像描写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
市”的罪恶。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
、愤怒以及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把”“称”“宫使”仗势欺人 专横跋扈“叱”“牵”“宫使”蛮不讲理
霸道凶残 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
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卖炭翁的悲愤无助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宫使巧取豪夺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生发出许多不同的主题,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
,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直接抒情,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卖炭翁》则直
接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卖炭翁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卖炭翁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议论和直接抒情都是多余
的。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和感愤。 1.形式上的异同。
同:古体诗,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句,《卖炭翁》
有三言、七言句;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 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属于歌行体,《卖炭翁》属于乐府体。2.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
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3.写法上的异同。 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
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不同点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
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倒装句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南山中伐薪烧炭”。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
》是一首叙事诗。诗人记叙了卖炭翁烧炭、卖炭及炭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
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因为他所处的社会本身就是黑暗的。而我们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用行动来回馈社会。在表现手法上灵活
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诗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其“伐薪烧炭”的艰辛,以“两鬓苍苍”突出卖炭翁的年迈,再加上开头荒凉
险恶的南山做陪衬,卖炭翁的命运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反衬出卖炭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卖炭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
尺雪”和路上的“冰辙”做陪衬,使人更感受到卖炭翁的“可怜”。接下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的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
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对比,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卖炭翁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
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宫市掠夺社会黑暗卖炭翁对比宫使烧炭运炭失炭悲苦宫使翩翩——趾高气昂把、称、回、叱、牵——蛮横无理(肖像、心
理、动作描写)生活困苦艰辛(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1)诗中表明差役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________!____
______!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老妇为了
家庭,自请应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吏呼一何怒 室中更无人 请从吏夜归 妇啼一何苦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3)《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       ,          ! (4)《卖
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了描写的诗句:   ,       。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    
  ,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两鬓苍苍十指黑满面尘灰烟火色 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身上衣正单2
.下列画线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看见)B.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然)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D.可怜身
上衣正单(令人怜悯)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C4.下列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
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的。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鲜明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石壕吏
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后面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差役的
同情,高抬贵手。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D5.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诗人对南村群童
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D6.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的辛酸劳作。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卖炭翁的勇敢反抗。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C(2022·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 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的情怀。1.茅屋为秋风所破 2.关心民生,心忧天下参考答案:1.背诵这三首古诗,课后积累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2.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55508...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