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法摘要》曹继武著

 半刀博客 2023-09-20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武学,就是一门知行合一的法门,格物致知的一种。致善,说的是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且知行合一的法门。防身克敌为术,修身明理为学。真正的武术,练一法而养生、技击及国学修为三者兼得。                                                                       刘永文

致善武学按:《十法摘要》版本众多,且在流传过程中,被传人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如《勇战心意枪法》、《六合十法摘要序》、《三三拳谱》、《六合十大要序》、《拳法摘要序》、《拳论质疑序》、《拳论十法敌要》、《七星八卦太极心意六合拳之序》、《曹继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少林拳十法要论》,等等。不同的命名,反映了传人各自掌握的信息、口碑以及不同的理解与侧重。此十法,在九要论的基础上有所增舍,其中变化非常非常值得大家细品。此拳谱,有几个版本传承,当是曹继武门下弟子或再传弟子整理。

《十法摘要·序》

闻子之不语力者,盖因尚德不尚力之意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师马,且日:吾门有由也,恶言不入语耳,则武力亦诚不可少哉。于是顾其身家、保其性命,有拳尚焉。

拳之类不同也,他端亦不知造自何人,唯此六合拳者,则出于山西隆丰姬老先生义缘府。先生生于明末,精于枪法,人见之皆以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吾处乱世,操执枪以自卫可矣。 若太平之日.刀枪入鞘,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改作拳法,而会其理于一本, 通其形于万殊,称其名谓《六合拳》。约其要为前后六势。

一本者何?心之灵也。万殊者何?形之变也。

六合者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最要者,约前后各六势,且又有刚柔之分,前六势觔硬,后六势觔软。刚者在先,固征其异;柔者在后,尤寄其妙。亦由浅入深,由显入微,由粗得精之意也。一势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于一势。

世之演艺者多惑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岂知此 拳有追法乎?以能闪为妙者,岂知此拳有截法乎?以左右封闭为法者,岂知此拳有动之不见形, 一动即灵,而不及封闭乎?且即云:能走、能闪、能封、能闭,亦必目见而能然也。故白昼 间犹可取胜。若黑夜之间,偶遇盗贼,猝逢仇敌,吾未见其形,将何以闪而走之?吾未见其 动,将何以封而闭之?岂不反误自身乎!惟我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 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练上法与进法为一贯,虽黑夜风吹草动,有触即应,其机自灵, 其动自捷,亦不知其何所以然也。惟精于是法者,能自然得姬老师之真传也。其徒南山郑氏, 于拳、刀、枪、棍无取不精。会其意,究其理,因述为论。可知一切武艺俱出拳内。彼世之 习六合拳者,亦各不同,岂始艺之不类不耶,谅是业未得其真传也。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况乎愈传愈讹,且不仅差毫厘耳。

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真传者也。传之觉其法最真,而予得之亦颇详。愿就其论而释之,著述《十法摘要》,非敢妄行世也,聊训吾子弟耳。以为序

                 河南新安县长理沟人氏进士王自诚氏男王益恺校雍正十三年正月


《十法摘要》

三节。何为三节?本乎一身而言之,则手、肘为梢节,头、身为中节,足、膝为根 节。分而言之,则三节之中各有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此梢节

中之三节也。 头为梢节,心(胃脘)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此中节中之三节也。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 根节,此根节中之三节也。其中之要,不外乎起、随、追三字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而 根节追之。三节相应,能用此法,则浑身上下,不致有长短曲直之病,亦无参差俯仰之虞。 此三节中取以贵乎明也。

四梢。发为血梢,甲为筋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四梢齐到,内劲出矣。亦有谓 两手两足为四梢者,非也。或致于齐知之法,其发欲冲冠,甲欲透骨,舌欲催齿,牙欲断筋, 心一战(颤)而内动,气自丹田而生,如虎之恨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手发,手随声落。故一枝动而百枝摇,四梢无不齐,内劲无不出矣。

三日五行。金木水火土,内对人之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如心属火,心动勇气生。脾属 土,脾动大力攻。肝属木,肝动火焱蒸。肺属金,肺动成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 行之存于内也。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之著于外 也,故日: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争,蔽住五行。真确论也!而最宜知: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回,亦必然之理,而余以此类推也。

身法。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是也。夫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 进退者,进步低,退步高。反侧者,反身顾后,侧身顾左右。收纵者,收如伏猫,纵如放虎。 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于三节法相贯,此又不可不知矣。

步法。步法者:寸步、垫步、过步、快步、剪步是也。与人交手,如距二三尺远, 用寸步。寸步者,一步可达也。如距四五尺远,则用垫步。何为垫步,即后足垫上一步,仍 上前足。如遇身大力勇者,则用过步。即进前足,急过后足。所谓步起在人前,步落过于人。 如距丈八尺远,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足,带后足,平飞而去,非跳跃而往。此为马奔虎践 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谨记远处不发足,乘势近击之。倘遇人多,或持器械者,连腿 带足并剪而上,此谓踩足飞身而起剪步之说。善学者,随意使用,习之于纯熟,用之于无心, 方尽其妙。

六曰手法、足法。手法者,出手、领手、起手、截手而已。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劲梢 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领手;劲梢发,有起有落,曲而非曲,直而非直者,谓之起手;顺起 顺落,参艺领绝者,谓之截手。俱起前手如鹞子钻林,须柬身束翅而起。催后手如燕子取水, 往上一翻,长身而落,此单手法也。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抽,落如钩,此双手之法也。总之,手起撩阴,肘落护心。起如虎之扑人,落如鹰之捉物也。

足法者,“起落钻翻,宜踩忌踢”。盖足起望膝,膝起望怀。脚打膝分而出。其形上钻,如 手之撩阴。至于落则如以石碾物,如手之落,鹰捉物也。宜踩者,钉彼足也。忌踢者,脚踢 浑身皆空也。此乃足之法。是知手足法相同。而足之为用,必如虎之行无声,龙之飞莫测, 然后可也。

上法、进法。上法者以手为妙,进法者以步为奇。总以身法为要。其起手,如丹凤 朝阳,两手前后互应。其进步,如前足抢上抢下,后足进步踩打是也。务必三节明、四梢齐、 五行闭、身法活、手足连。然后视其远近,遂其老嫩,一动即至是也。然其方亦有六焉:“工、 顺、勇、疾、恨、真。Z-者,巧妙也;顺者,自然也;勇者,果决也;疾者,紧快也;恨 者,动不容情也;真者,发必中的也。心一动而内劲出,先见之明,彼难变化也。六法俱要 明,上法、进法者得矣。

顾法、开法、截法、追法。顾法者,有单顾、双顾、顾上、顾下、顾前、顾后、顾 左、顾右也。单顾用截捶,双顾用横捶,顾上用冲天炮,顾下用扫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梢, 顾左右则用裹边炮,此亦遂机而动,非若他人之勾连棚架也。开法者,有左开,有右开,有 劲开,有柔开。左开如里裹,右开如外裹,劲开如前六势之硬劲,柔开如后六势之软劲也。 截法者如截手、截足、截言、截面、截心而已。截手者,彼先动,我手截之。截足者,彼未 上而我先截之。截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我即截之。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我即截之。截心 者,彼眉喜眼笑,言甘貌恭,而我防其有心,迎机以截之。追法者,与上法进法一气贯注, 即所谓遂身紧趋,追风赶月不放松,彼欲走而不能,又何患其有邪术乎。

三性调养法。何为三性,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眼不时常循环,耳不 时常接应,心不时常惊省,则精灵之意在我,不致为人谋。其法如脊背后物,一动一静必入 于耳,眼观之而心动矣。故日:三性者,艺中之妙用也。

内劲法。夫内劲者,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最难言也。然其理亦可参焉。 盖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心一动而气随之,气一动而力赴之,此必然之理也。今之学艺者言,以为撞劲,非也;以为攻劲,非也;崩劲,亦非也。殆劲之精者,粘劲者是也。 夫撞劲太直,难为起落。攻劲太死,难为变化。崩劲太促,难为斩接。皆劲强而不灵。惟粘 劲,出没甚捷,能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 之中,发于交战之倾,如大风过百草俱偃,如虎之伸爪物不能逃,如龙之用力而山不能阻也。 如是以上十法之合而为一。武艺不几成乎?盖吾会通其理,择其要而释之,以为后世之习者训

关注致善武学,随身携带武学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