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斜风细雨话周庄

 淮阴语文 2023-09-21 发布于江苏

斜风细雨话周庄

吴永鑫


     湖面上烟波浩淼,我临湖而立,几乎看不清对面的白帆船、湖心岛,在这个凉爽的早晨,镇子上那些勤劳的男人们起早出湖打鱼,为了晚上的满载而归,一刻也不停歇地准备渔网带上鱼叉带足一天的白面馍馍和凉茶。不一会儿,湖面上下起了立秋的小雨,雨声阵阵传入耳边,让人们不经意间扣紧了衬衫上的扣子,一场秋雨一场凉,淡薄的秋雨在一点一点送走夏季的炎热,于是这个火炉般的天地在雨声里慢慢地降温。

走进了古镇的牌楼,循着两边的小桥流水、乌篷船,就进入了一个别样的民居生态圈,这里没有繁华喧嚣的都市,没有物欲,也没有成天的金融风暴、流言蜚语。这里有映刻在石板桥上的清风明月,有古色古香的明清小楼,有矮矮的青砖黑瓦的民房,有那种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有远离尘世间喜怒形色的原生态群落,还有那一碗清茶、一丛翠竹、一声水里的鸬鹚的叫唤、一群在独家小院里纺纱的妙龄小姑娘,一群慈祥的老妇。

雨滴点点,坠落在瓦片上,雨天里被雨水淋湿的黑瓦更加耐人寻味,有那种隔世的情节又鲜活地出现在人世间,只是又多了一份历史与时间共同积淀下的气息。黄鹂鸟飞上槐树的枝头,在树叶下争着叫秋天,仿佛一声声呼唤,就惹得果儿熟了、稻子熟了。寻常的人家,屋檐下又有几只喜鹊从菜园里衔来湿润的泥土,为自己的雏鸟儿筑起巢穴。家是生命的怀抱,有了家,就有了一份安居乐业的希望。

古镇深处的那座庭院是一座工坊,院落的主人长年在外经商,这座院子以生产传统的木质古典家具而远近闻名,这里的工坊每天“吱吱呀呀”,机个不停。对面的一家酒楼,一直络绎不绝,无论是近的客人,还是从外地来的游客,都喜欢到这家酒楼寻一些吃食。酱猪蹄是店铺的一道特色,一个白净的瓷盘装上紫红色的酱肉,再配上一小钵清香的古镇米酒,来来往往的人忘不掉这里的美食情节。古镇盛产糯米和美酒,那家糕点铺一到中午就揭开了锅,厅堂里传来糯米糕的香气,香味混杂着雨水一直弥漫到远处的街市。酒坊里的火炉燃烧个不停,烟囱里的青烟冉冉升起,为这个泼墨一般的江南小镇画上了闲情逸致的一笔。

冒着风雨,乌篷船行驶在小镇的溪流里,前方是石头砌成的小桥,船儿悠悠然地冒着细雨从石头桥下穿过。乌篷船渐行渐远,雨滴让时间在桥洞里定格,乌篷船里一对恋人的记忆被装订在岁月的扉页。女孩的披肩长发垂到了胸前,男孩用手把女孩搂进怀里,两个人穿着淡蓝色的牛仔外套,白色的旅游鞋。那船夫的船桨搅动着碧绿色的河水,一叶黑漆漆的乌篷船在古镇的寻常巷陌里漂流,河水里泛起了星星点点的波纹。前方的终点是两个人爱情的归处。

两岸的民居参差不齐,褪色的朱红色木格子窗,破碎的红对联,镶嵌在屋檐下的、用石头雕刻成的鸟兽,还有那些垂柳、绿杨,依稀消失在视线里。在门前屋后纺纱织布的老妪们梳着光滑的发髻,蓝白相间、印刻着白底花纹的江南土布在染坊里随风飘扬,像是张开的风帆。周庄在几百年前就是一个纺织之乡,方圆百里的丝绸、绢布、呢绒还有刺绣为江南沉淀了一份属于这里独有的文化影子,艺术的精华始终在这里生根发芽,折射出近代的历史岁月。

孤独的信箱在墙角静静地待着,贴在上面的纸张被雨水吹打开始模糊,黑体字缺了拐角,在过去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里,来来往往的邮差先生为千家万户带来信札,把人们想说的话记录在邮票上,穿梭于寻常巷陌。在这样一个雨天,斑驳的黑石板路上会留下无数自行车车辙的印记,邮差们冒着风雨,挨家挨户,似乎手上传递着一颗有温度的金子,在这个阴雨连绵的时令发出人间的亮泽。网络媒体逐渐兴起的今天,邮递式微来临,许多人不再依赖于传统的通信,也许白发苍苍的老人们还在夕阳黄昏下守候着知音的问候,拍打着信箱,收藏已经褪色的纸张。周庄还有这样的邮局,时光斑驳的小镇里,几间古老的屋子,上了年纪的邮差们吸着烟,对着门口的大黄狗、灰喜鹊,听着年代感的昆曲。

雨声里话周庄,斜阳下的寻常巷陌愈发迷人,百年的岁月侵蚀改变不了人们的初心,这片水土上的人们守候着属于这个地方的时节,坚守着世间的一块自然之乡。

安澜文学

图片:网络

排版:岁寒善友

淮阴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