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的春晚上,甄妮唱火了“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来自台湾的潘美辰也唱火了“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但是我也要渐渐的长大……”那时候,电视机前的我觉得她们的歌声很美,非常适合崭新美丽的1991年。那年的夏秋之际,中国遭遇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大水灾,史称“辛未水患”,水灾严重的地方就有18个省。《中国青年报》的名记卢跃刚,亲临灾区泡了半年,写了一本《辛未水患》,记录了水灾之下的人间万相,震撼了全世界。那年,联合国第一次对新中国的天灾人祸发出倡议,呼吁全世界帮助中国,而新中国也第一次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救援……暑假开学,我坐着时速60公里的火车,历经20多个小时的拥挤、颠簸、闷热,到达学校。睡了一整天之后,傍晚跟同学一块走上街头,惊奇地发现路灯下那一片黄色光亮笼罩的地方,坐着或者站着一些逃难的人,他们的目光善良,胆怯,诉说着乞求、饥饿……他们在路灯那一片单薄的光晕之下静静地看着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这一刹那,我想起了春晚上的那两支歌,内心有了一些触动。之后的几天,我常常看到同学在打饭的时候多买一点馒头或者米饭,到校门外送给这些同胞。我也送过,一碗馒头,六个。那时候我也穷,六个馒头是我能力的极限。我每餐的标准是0.25元的菜,4两米饭(折合2角钱),合计不超过5角钱。在南方学校的食堂里馒头属于另类,加糖,卖的有点小贵。6个馒头要1.5元,是我一天的伙食费。记得我端着搪瓷饭碗装着的馒头,走向路灯黄晕光线下的那几个人时,那个又瘦又黑的小女孩突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虽然她说的话我不太懂(安徽的同学说,小女孩说的是安徽某地的方言),但是她笑着的画面一直是我心头最开心最治愈的风景。她身边是她的妈妈,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她母亲的身后,一个黑瘦的男人赤脚上套着一双颜色不一样的泡沫底熟料拖鞋,他也在望着我笑,目光里全是和善。学校的阅报栏里,每天都更新各种党报党刊,校通社的广播也在饭时播放各种新闻。红色高棉和韩桑林政权(越南扶持)在丛林里的一次战斗;联合国呼吁世界各国救助中国灾区;叶利钦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跟戈尔巴乔夫的斗争;长江葛洲坝二期工程通过验收……让端着饭碗的同学停止咀嚼的是一条与洪水有关的新闻:河南南部某地的一个乡长带着一班人驻守淮河大地的时候,把麻将桌搬到了大堤上,上级领导来大堤上巡查,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打麻将场面以及满地的烟头和健力宝空罐。那个时候,喝健力宝,抽红塔山和阿诗玛香烟,那就是富豪的生活。这个乡长被现场撤职,开除党籍。当时我们对“开除党籍”没有概念,大家端着饭碗围着报栏热议着,感觉现场撤职实在是大块人心,而一位中年老师摇摇头说,错了,“开除党籍”才是最要命的处分!如今,看着手机上2023年各地水灾的报道,1991年就像昨天一样。唯一感到不一样的是很多干部犯了比大堤上打麻将严重得多的错误,甚至罪行,也只是停职接受调查,免职之类的处分。他们说当年的作法简单粗暴,是“人治”,现在的做法是“法治”。狄更斯描写1793年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欧洲大陆时,他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却一无所有……” 1991年我读这段话,觉得它写的跟我看到的和感到的一模一样。今天再看这段话,跟1991年的感觉相比,一切似乎都在变化,一切似乎都没变化。“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却一无所有……” 譬如手机在线,这是1991年的省委书记甚至更大的官员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普通得连退休老头老太太都不稀罕了。可是,仔细看看,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和愚昧腐朽的内容,又觉得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网上可以算卦,可以诈骗,可以骂娘,可以嫖娼,可以胡说八道,可以搬弄是非,可以谈生意,也可以谈感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网络办不到。时光推移了40年,人们用科技进步再造了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网上世界,从前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在网络的世界里重演。网络既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梦境,又像是一面无所不包的镜子,它将过去、现在、未来融汇在一个看不见的空间之内呈现。它拓展了生命的长度,让每个有限的生命在网络世界里念天地之悠悠,却又压缩了生活的广度,把曾经在现实里一点一滴身体力行的生活实践,变成了虚拟的镜像。9月19日,大雨滂沱的午夜里雷声轰隆。我从故纸堆里翻检出1991年的日记,打开来是一股岁月的霉味。草草看了几行我就笑了。我有几分不好意思,又有几分心酸和惆怅。于是,换成当年所做的课堂笔记,却一样是看不下去。合上本子,一声叹息涌上心头,话到嘴边霎时间就言不由衷:那时候的墨水真好!几十年的岁月洗褪了青春的颜色,却丝毫没有改变青春的笔迹。遗憾的是课堂笔记上的字,潦草得实在对不起今天的这份心情,对不起那个被人们叫做“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资深媒体人,散文作家,农工党中央表彰的中国健康扶贫工程优秀志愿者。参与编辑了部分作家文集、学生写作教学辅导书。出版有散文集《沿着铁路飘行》《我在高黎贡山等你》,报告文学集《布尔什维克形象》,《繁星花开》(合著),人物传记《逆光的背影:一个人和他的半个世纪》等。报告文学作品两次入选《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2011年,2012年)。另有散文、随笔散见于报刊或各种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