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火车

 唐白甫grpj8q5p 2023-09-21 发布于新疆

坐火车

江一帆

老刘是附近的邻居。都说他见多识广,为人也友善。我们从小到大,总看见他和周围的人们海阔天空地聊天。

他坐过洋船,是外国人造的铁壳壳船。好多人都没坐过。

洋船烧煤炭,船顶上头有一根冒黑烟的烟筒。比木帆船跑得快多了。   

湘江河里常见的木帆船,都是慢慢悠悠地走。遇到逆流而上的行程,遇到没风的日子,就更加显得慢了。

现在我们坐的也是铁壳壳船了。是中国人造的,不叫洋船,早就叫轮船了。

大人说,早先穷点的人家,都说坐洋船快是快,也舒服,但太贵。远行就多是坐木帆船。只是路途上走的日子长一些。慢慢熬着,也一样的到得了要去的码头。

人穷,先想的是养家糊口,省点钱实在。时间倒是看得缓。

俗话说,皇帝的日子老板的工。在路途上耗费的时间,多一点少一点,跟自己,好像没太大的关系。这算是舍命不舍财吧。

解放后,江西的樟树和湖南的湘潭,两座只有桥墩的铁路桥,修通了。原来的浙赣线和湘黔线全连通了。我们这里就可以一上火车,就直达上海,南京这些大码头去了。

再没有那种,到了断桥的前站,要下火车,人和货物去渡河过江,再上火车这样的麻烦了。

老刘就改坐火车了。

说起火车,老刘更是赞不绝口。

坐位是高高的靠背椅,光滑得很,坐着很舒服。火车上也不怕风高浪急那样的危险,放心坐着就是。

火车上还有饭吃。轻铁(铝)盒子盛着:满满的一盒子白米饭,上面堆的是几样小菜、荤菜还有肉。只是轻铁盒子有一点变形,瘪瘪歪歪的样子。很多人都没看见过火车上的饭菜。也不知道老刘说的火车上的饭菜,真的会有那样好。听老刘说这话的人,心里羡慕的是,有平日里都难得吃到的肉菜。

快到大跃进时,是人老了吧,老刘慢慢地不出去了。整天就见他和大家天南海北,闲扯。

到了我们上班的时候,坐火车的人就多了起来。大家虽然还是嫌票贵,到底是选择坐火车的人多一些。比起木帆船来,硬是快好多。

到了能够吃饭饱足一点的日子,好像到处的人就更加多了起来。火车上的人就明显是挤挤的。

有一个夏天,我们三个人坐绿皮火车,去上海出差。买的是能够报销的硬座票。我们三个的级别不够,卧铺不能报销。卧铺票价比硬座票价贵一倍多呢。收入都低,自费是负担不起卧铺票的那个差价的。

所以就只好买硬座熬了。仗着年轻,想是会熬得过去的。只是一趟要硬挺三十几个小时,才到得上海,还要不晚点。最怕是运气不好,火车晚点,就更加难熬。

有经验的人提醒我们,一路上会很累。尽量多做点准备。带点吃的喝的备着。听人劝吃饱饭。各人都准备好,带上一些饼干馒头水果,还拿上几张报纸:应急可以垫坐。

坐的倒是没问题,我们三个都有座位。真的坐了几个小时以后,人困马乏的,一心想要躺下就好。

商量一下,想到一个笨办法。

硬座板板底下的高度,刚刚好,可以容得一个人躺下。只是钻进钻出不方便,翻身就更有点困难。

  三个人就座位上两个:一坐一躺;座位下一个躺下睡。三个人轮流交换位置睡。

想到的这个蠢办法,总比硬挺着坐一路,要舒服一点。

那火车车厢里,到处都是拥挤得一塌糊涂。

走道挤得水泄不通。列车员要通过,都是一路走,一路打着招呼:请旅客一个一个侧侧身子,让着他,才能够挤得过去。

车厢连接处,不是堆着的行李就是挤着的人。挤得没插足的空隙。

有时厕所里都有人站着。有人要进去方便,就临时腾出来让一下。

集体记忆中,最难受的是,每年到了年前年后的日子。更加是拥挤,拥挤,无尽的拥挤。就有了新创的说法:春运。特指春节前后一段时间,中国铁路客运。

候车厅,候车广场,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

月台上,上下车的时候更是难看。

车厢门口,一大堆的人。都往上挤往上推。还有不少人从车窗往上爬。时常看见,先递小孩子进车窗去,再大人爬车窗跟进去的。

个人穷,国家也不富裕。哪里有那么多满足大家出行的火车。造火车,修铁路,太要钱了。要太多的钱了。

只好这样拥挤着。实在是一幅在穷困中挣扎着前行的乱象。

哪里还有什么排队,哪里还看得到文明礼让。

那时候乘火车的拥挤,真是一言难尽。

新冠三年的疫情缓解了一些,最近坐火车出去游玩了一趟。

各种方便快捷,真是愉快的体验。

手机上的12306,点开。查看车次,选择好合适的日期车次,选择座位,填写姓名、身份证、电话这些信息,购票。付款更是没看见钱钱——只是手机上点几点,银行卡里的钱钱就到了铁路账户里了。马上跳出自己的火车票页面来。几分钟就搞定。不过没有以前那种硬硬的纸板车票。只有手机上立刻显示的这个电子票。

掐着时间赶到车站。拿出身份证刷一下,进站。

在月台上,旅客按照地面标明的车厢号,对应自己的车厢,安静地排队候车。好多人候车的同时低头看着手机。

高铁或者动车进站,稳稳当当一点不差地停在各车厢号码处。车门打开,先下后上。旅客一个个依次上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对号,轻松坐下。

逐渐富足起来的旅客,一个个都礼仪周全。

列车行进途中,两三百公里的时速,稳稳当当的。

高铁车,动车,都没有了早年的火车车厢内必然听到的,哐当哐当的噪音。

车厢内开着空调,禁止吸烟。

早几年还说,有人在车厢窗户边,放一满杯水。测看杯子里的水,随着火车的前行,是真的不会洒出来不。现在好像没有谁有这样的好奇心了。

窗外,只见绿树青山间,点缀着漂亮的新民居;一片片农田,一片片的高楼大厦......高铁和动车票要比绿皮火车的贵一些。乘坐的人并不太在意。个人明显富裕起来了。

铁路修得多了,车速也早就是两三百公里的时速了。明显富裕的国力,真的看得见。

这次乘火车,和我们那次去上海出差时比,真的是恍如隔世的感觉。舒适,快捷,文明......

只是火车还是叫火车。 

却早已不是三五十年前的火车了。火车早就不烧火了。不烧煤炭,不烧油了。它的动力来源是铁道两旁的电线。

我想:12306的那个火车头标志,怕是也要更改设计,改成别的图案了吧。

这个铁路标志,是七十多年前设计的,和现实中的火车大不一样了。

作者简介: 本名  江一帆。现居长沙。生于1949年。中共党员。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算是大专学历。湘潭电化集团工作。在厂科研所长岗位退休。曾有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如粗颗粒洗涤法;是集体成果。另有多项个人成果:阴极处理,振动筛应用,等。至今在使用中。且逐渐扩散,成为国内本行业标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喜好看文学作品。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罗东成  刘惠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刘长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