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八十二:邹城火车站广场的双圣碑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邹城火车站广场的双圣碑

来到邹城,不能不看被称为“三孟”的孟庙、孟府、孟林,就像到曲阜不能不看被称为“三孔”的孔庙、孔府、孔林一样。

816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邹城市城南的孟庙。孟庙是一座占地60多亩的庞大建筑群,有五进院落,殿宇60多间。我们现在看到的孟庙,原本并不在这里,而是在远离市区的四基山西南孟子墓前,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因距离市区较远,祭祀很不方便,便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迁来现址。

亚圣庙棂星门

孟庙内的亚圣殿

亚圣殿内的孟子像

从孟庙的养气门出来,就到了孟府,孟庙与孟府之间仅一街之隔。在这条路的南端路口,有一木制牌坊,上书“亚圣”2字,因而被称为亚圣牌坊。“亚圣”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赵岐的《孟子题词》中,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意为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亦称颂孟子为“亚圣之才”。“亚圣”作为官方称谓,始于元代。元至顺元年(1330),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从此开始将孟子尊封为“亚圣”。

亚圣牌楼

孟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纵长226米,东西横宽99米,共占地2.24万平方米,约合60余亩。前后共有7进院落,拥有楼、堂、阁、室共计148间。是目前国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其基本格局与孔府差不多,以主体建筑孟府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19881月,孟府与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府大门

离开孟府,我们前往位于四基山下的孟林,结果通往孟林的路正在翻修,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只好转道去中心店镇的南宫村。有记载说,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侄婿的南宫括死后埋葬在了那里,因而有了“南宫村”这个名称。墓地上原有享殿、围墙及明、清古树数十株,“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墓冢被铲平,仅存清代残墓碑一块。1984年被列为邹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原墓地处立文物保护碑一通。

孟府大堂

孟府赐书楼

我们是中午到的南宫村,村民都知道墓的事,有一村民还把我们领到南宫墓的具体地点看了看。但他们都不知道县里立的那通文物保护碑。我们还到了村委会,村委会没人,我们只好离开村委会,在路边的一个小饭店吃了午饭,然后去邹城火车站去看双圣碑。

可以说我们的南宫村之行一无收获,将来有机会我还得去。后来又查到孔子的弟子原宪的故里也在中心店镇,将来再去的时候,可一并看看。

南宫村村委会

原来我并不知道邹城有双圣碑,我是在孟庙孟子事迹展览上看到了双圣碑的照片,并说明在邹城火车站,所以我们从南宫村出来,直奔火车站。

在火车站广场,我们看到了相连的两座碑亭,近前一看,里面立着两通一模一样的碑,分别写着“孔子诞生圣地”和“孟子诞生圣地”,因而被称之为“双圣碑”。看完之后我很是诧异,人们都知道,孔子降生于尼山,属曲阜地界;而孟子出生的凫村,现属曲阜市小雪镇,说明两位圣人的出生地都不在邹城。那为什么要在邹城火车站立这样两通碑呢?

双圣碑亭

其实这两位圣人的故里在建国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内,都归邹城所管。

邹城之“邹”,往前推写作“邾”,再往前推写作“蛛”,这是一个以蜘蛛为图腾的民族。曲阜师大教授郭克煜在其《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写道:“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 

相传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陆终娶于鬼方,生有6子,第5子名安,大禹封为曹姓,是曹姓之祖,邾国即为曹安之后。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即今天山东省邹城一带),建立邾国。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邹城东南纪王城)。战国时为楚所灭,邾国在此持续了350多年。此地春秋时一直称邾,到了战国始称邹。清光绪十八年(1892),吴若灏纂修的《邹县续志》载:“邹,邾子国,至战国时称邹。”

孔子诞生圣地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前627)载:“鲁伐邾,取訾娄(即邾)。”此地归鲁后,封为孔子父叔梁纥的食邑,称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降生时,地已归鲁,所以孔子为鲁人。《水经注》卷二十五载:漷水又迳鲁国邹山东南,而西南流,《春秋左传》所谓峄山也,邾文公之所迁。今城在邹山之阳,依严阻以墉固,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孔子生于此。后乃县之,因邹山之名以氏县也。

《括地志》《舆地志》《太平寰宇记》等书,都认为汉朝邹县故城在昌平乡,而陬邑所在地之长莝(今曲阜市南辛镇长座村),在汉代属邹县。元时尼山属滕州邹县。明清两代邹县旧志,均认为尼山和昌平乡属邹。康熙《邹县志·圣贤志》载:“邑有人材(才),载笔者所侈谭也,况以万古大圣贤,数十里内先后诞降,抚舆灵气,孕育非常矣。旧志特标孟迹而不志孔圣,谓孔子鲁人耳。岂知今昔疆域不同,鲁之尼山,今之邹地,孔子非今邹人耶?”提到昌平乡,又说:“昌平乡在昌平山下,为邹邑鲁原社地方,即《阙里志》亦云昌平山在尼山之西五里。《史记》'孔子生鲁昌平乡’即此,今名鲁原村。孔子所生之地,断在邹境。”昌平乡民国时期属邹县昌平区,或称四区,或称昌平乡,或为田黄镇。直到1960年尼山水库建成后,才将水库西部的鲁源、黄土等七个自然村划归曲阜;196810月,又将田黄公社长莝等十个大队划归曲阜县。至此,孔子出生地才告别了邹城。

孟子诞生圣地碑

 再来说孟子的出生地曲阜市小雪镇凫村。据传说,凫村名称的由来,与孟子的母亲有关。有一天,孟母在白马河边洗衣,见有凫鸟落于水上,认为是吉祥之物,因而将村取名为凫村。如今在凫村的路边,立有“孟子故里”木制牌坊一座,沿凫村东西大街前行不远,就是孟子故宅,建有围墙、正殿和东院,故宅旁有孟母井。也是孟母三迁中第一迁的地方。孟子故里以东不远处的马鞍山,是埋葬孟母的地方,称孟母林,林内有孟子父母的合葬墓,还埋葬着孟子的后裔。现有林地面积为578亩,外围砌有石墙,林内苍松翠柏蓊蔚葱郁。凫村与马鞍山,历史上长期隶属于邹城,新中国成立之前,凫村一带仍属邹县民主政府第十二区所辖。直到1949年,才将凫村划归曲阜。

经过这两次重新划分,把孔子与孟子的出生地都划给了曲阜,只有火车站前的这两通碑,还给人留下了二圣故里在邹城的痕迹。

关于这样的划分,邹城人的意见老大了,孔子诞生地尼山划给曲阜就不说了,孟子诞生地怎么也得给邹城吧,因为被称为“三孟”的孟庙、孟府、孟林都在邹城,只有孟子的出生地和孟母林在曲阜。现在曲阜因有尼山而被称为“四孔”,而孟子诞生地不在邹城,所以邹城怎么也形成不了“四孟”。又因曲阜致力于打造孔子,而孟子故里则遭到冷落。现在邹城人一直在呼吁,要求把孟子故里划给他们,以使邹城的孟子文化形成一个整体。

现在还有人建议,干脆把曲阜和邹城合并到一起,共同来打造孔孟文化,只有两地形成合力,才能把孔孟文化做大做强。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说起“双圣碑”,还与康有为有关。民国十三年(1924),时任中国孔教会总会长的康有为到邹县来拜谒孟庙,邹县教育会会长张丕矩陪同康有为参观时,说起准备建双圣碑的事,想请康有为书写碑文。康有为立即表示赞同,之后不久他便将亲笔题字邮来。但在立碑时,由于碑身高大,而康有为的字体瘦小,与碑身不相称,于是又商定邀请兖州的书法家王景禧书写。

王景禧自幼生活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王薪传是著名的书法家。王景禧自幼聪明,15岁中秀才,21岁成为举人,23岁中了进士,25岁朝考一等,被朝廷授予翰林院编修。他生活于清末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时代,思想上倾向于变法维新君主立宪的改良派,与康有为有较深的交往。郑孝胥曾写信劝他去伪满洲国的长春任职,王景禧当场将书信撕毁,大骂郑孝胥汉奸卖国贼,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在这两通碑上,可以看到他的书法笔力千钧,稳如泰山。在今天的市场上,还经常能够看到王景禧的书法作品。

最初“双圣碑”就立在邹县火车站,面西并列。“文革”期间造反派将碑推倒,好在没有被粉身碎骨,几经辗转,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198734日,邹城新火车站建成,又将碑立于火车站广场,由向西改为向南。这两通碑,见证了一段历史的变化,因而显得极其珍贵。

                                       2013918日第一稿

                    2013101日第二稿

                    2014年5月28日第三稿

梅吉庆简介:

 著名传统文化学者。195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研究孔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自2012年以来,曾先后三次重走孔子路。出版有旅行记《跟着孔子去旅行》(上下册),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两部力作。

项目简介:

 读者在作者的带领下,走回了历史,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就好像一个活生生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人们会清晰的看到孔子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圣人的,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至圣先师”以及“万世师表”的。

我的旅行记《跟着孔子去旅行》

我的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