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上了莘县燕塔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莘县,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就是燕塔了。因为它太壮观,太高大,位置太重要,十分吸引人的眼球,已经成了莘县地标式建筑。提到莘县,人们自然会想到燕塔;提到燕塔,人们自然会想到莘县。20127月,我第一次走孔子路来到莘县,就曾在塔下走过。因有急事要办,但还是忍不住把车停下,拍了几张照片,还在我的旅行记里写上了几笔。但没有进到里面去,这次则与此塔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1120日晚饭时,莘县文化馆馆长张涛就跟我们约好,明天带我们参观燕塔。21号上午,在新华书店经理王增德的陪同下,我们先去城北参观“伊尹耕处”碑,又去看了一眼宋朝宰相王旦墓,然后才来到燕塔。在塔下见到了张涛,他给我带来一本《影望沧桑——莘县百年图片经典》,然后领我们走进塔里。这时才知道,进塔要花10元钱门票,不过有张涛在,我们的门票就免了。

燕塔共13层,有电梯直上塔顶。可张涛没带我们往上走,而是往下走。我觉得往下走了很深,才到达底部,即地宫。地宫的中间有个水池,水池中间有口水井,有桥通向水井,但井和水池里都已经没有了水。

看到了地宫,张涛给我们讲了一个令人不快的往事。屈指算来,已经是五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时间定格在196638329分,一场6.8级强烈地震发生在河北省隆尧县一带,波及到了莘县,其中莘县最高建筑燕塔也受到了冲击,顶层西北角被震落。震坏了本来是可以修复的,可当时正值“文革”时期,有些人便借着“破四旧”的名义,在没有任何正当手续的情况下,于19686月将这座千年古宝塔拆除,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宝塔,一夜之间消失在了历史的风波之中。

张涛跟我们说,在拆塔的时候,就在井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个石函,形状像个棺材,长106厘米,宽60厘米,高65厘米。因为石函出土于动乱年代,里面的文物全部遗失,十分可惜。据当事人说,石函开封的时候,里面都是水,水里有个银船。有人分析,这个银船很可能是银椁,是存放舍利用的。在石函上刻有一些图案,根据表情,人们分析应该是护法神、力士及释迦牟尼弟子之类。最为重要的是,在函盖上刻有“治平元年二月十五日”和“石匠人郭诚、郭臻”等字。“治平元年”为公元1064年,是北宋英宗的年号。这个年号毫无悬念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此塔建造的奠基时间。此前在人们心目中,燕塔的建造年代是金天眷二年(1139)。此事见于明正德十年(1515)《莘县志》:“黑塔寺在县治东北隅,寺前砖塔一座,尚在,或名铁幡寺。砖塔一座,高十三级,金熙宗天眷二年建。”地宫石函的出土,刷新了燕塔建造的时间。那么金天眷二年又是什么概念呢?有人分析,可能是竣工时间。这样说的话,这座塔前后建造了75年。关于燕塔建造的时间,有人还上推到隋代。据宋宗晓《金光明经照解》:“大隋仁寿中,莘州奉敕建舍利塔,感天华遍空而下,人得关合,因以进奉。”

  在燕塔里,还出土了一些珍贵的文物,都被省博物馆拿走了,只有这个石函,他们觉得价值不大,留给了莘县,至今还保存在县博物馆里。在地宫旁边,还放着一堆墙砖。张涛说,这是在2006年重新建造此塔清理地宫时起出来的,这些都是比较有形的。还有一些砖,清理的时候还是完整的样子,一动,就像土一样松散了。

从地宫出来,上到地平面,我们才上了电梯。电梯只到第11层,剩下两层要爬上去。电梯上行的时候,张涛跟我们讲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还是在1968年拆塔的时候,在第七层发现了一座银塔,因此文物太过珍贵,当时就被省博物馆拿走了,一直到今天。新华书店经理王增德说,他有一次到省博去,看到了这座银塔,就用手机拍照,工作人员制止他说不让拍照。他说这是我们的宝贝,让你们拿来了,拍照还不行,说着就拍了一张。这张照片一直放在他的微信封面上,我让他传了一张给我。

      

    后来我在莘县政协编辑出版的《千年胜迹莘县塔》一书中,查到了银塔的相关资料。银塔为楼阁式,共12层,通高69.5厘米,中间是空的。基座为六角形,直径14.7厘米。塔身由下往上逐渐收缩,比例十分协调。各层均设有栏楯,转角处悬有塔铃。塔的第一层室内有释迦牟尼佛及二弟子阿难和迦叶。室外有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门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位飞天。从二层往上,每个室内各有一尊坐佛,通过门窗可以看得到。只有第四层没有,不知为何。最上层是塔刹,由覆莲、仰莲、伞盖、拉链、五重相轮圆光、宝珠等组成。整个银塔的做工十分考究,技艺精湛,玲珑剔透,无论从考古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古塔内出土小型银塔,莘县燕塔并非唯一,比如在浙江省瑞安县岩寺塔、浙江省宁波市天封塔,以及杭州雷峰塔等塔里,都出土了银塔,但这些银塔都是放在地宫里的,只有莘县这座存放在第七层上。为什么会是这样?至今还是个谜。

我们从第11层下了电梯,步行两层到了第十三层,即塔的最高层,这一层也称天宫。天宫的正中为四面佛金身像,即东方陈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四方佛的正上方为莲花藻井。周边墙壁上绘有彩色十八罗汉像。在外层墙壁上,辟有108个小型佛龛。在这一层,我们还看到了《妙法莲华经》和《陀罗尼经》的节选内容,这个内容在告诉我们,在天宫里曾经的惊天发现。

话题又回到1968年拆塔的时候,就在这一层,发现了北宋时期的刻本《妙法莲华经》五部,还有《陀罗尼经》一部。这些经卷,都是用白罗纹麻纸写印,因年代久远,纸色微黄,但墨色清晰,非常醒目,保存十分完好。许多人都知道,民间有“一页宋版书一两黄金”的说法,由此你就可以知道这些经卷的价值了。正是因为其价值过高,所以一出土也被省博物馆调走了。说起这事,莘县人心里总有些愤愤不平。

在天宫的外层有观景平台,可绕塔一周,观看整个莘县城。站在这里向东看去,就是莘县文庙,其中的大成殿是历史旧物,其他建筑都是新的,正在修建之中。王经理指着路边的一块绿地说,那就是原来的新华书店。说到这张涛也插进话来,说燕塔这个位置,就是他管辖的文化馆,塔的位置就在馆的院内。塔的北边是一个很大的广场,靠路的边上有一个牌坊,即燕塔牌坊。这个牌坊与高大的燕塔比起来,显得有点小了。塔的西边是商业区和居民区,王经理的新华书店就在这片区域内。塔的南边可看到旧时的县委县政府办公楼,但已经拆迁了。

在塔上,张涛指着路边树下的一口井说:“那就是东鲁井。”这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2012年我第一次走孔子路,就曾来过莘县,是奔孔子题写“东鲁店”而来。相传孔子来到莘县,住在一个叫“东鲁”的旅店里。店家一看是大名鼎鼎的孔子,便请他给题写了“东鲁店”三个字。旅店不远处有口水井,因之取名“东鲁井”。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用这口井里的水治好了他夫人长孙氏的眼病,为此将井改名为“甘泉”。“甘泉漱玉”便成了古莘县八景之首。现在在莘县城内,还有一条街就叫甘泉路。我那次来,就想看一眼东鲁井,结果问了好多人也不知道,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莘县。这次这么轻而易举就看到了东鲁井,我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我们从塔上下来,就来到井边。看到井用铁网罩着,井的四边都写着“东鲁井”几个字。不过张涛又说,其实东鲁井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没有人能确定得了。因为东鲁井对于莘县来说太过重要,所以在修燕塔的时候,就在这个地方象征性地修了这口井。

我们在塔上绕圈的时候,王经理随时会把莘县旧城城墙位置指给我们看,感觉当时的莘县城并不大。现在的莘县到处都在拆迁,正在把旧城一点一点的清除,不久的将来,一座新县城就会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这座塔为什么用“燕”来命名呢?据说是有一种铁皮燕子常栖息在塔上,因而有了“燕塔”的名称。我到燕塔已经两次了,但从未看见有燕子落在上面。外地人则称它为莘县塔。有人分析,此塔在隋代可能叫铁幡寺,而在旧县志上,则称砖塔。可见这座宝塔一直没有个正式名称。此塔于2009年建成后,有人曾提议将此塔命名为“玄佑寺”。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说明没有人响应。应该说给这座塔再起什么好听的名字都没有意义,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叫它燕塔,这种势力是无法扭转的。

20181221日第一稿

201915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