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亥春节南行记之八:吴山最高处的江湖汇观亭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吴山是一组山的名字,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组成,江湖汇观亭在其中的紫阳山上。从三茅观上行不远,就到紫阳山顶。这里有一高一低两座亭子,低处的亭子叫望鹤亭,现在是个茶馆。门上有副对联曰:“仙佛缘中湖山胜处;楼台影里云水闲时。”高处那座亭子就是远近闻名的江湖汇观亭。

望鹤亭

从望鹤亭这里上望,整个江湖汇观亭历历在目,那翘起的飞檐让人感觉有欲飞升之势。拾级而上,来到亭子前,那宏伟宽大的体量扑面而来,那红色的柱子像一片树林,仔细数去,竟有16根之多,它们牢牢地托起双层八角重檐。那尖尖的攒尖顶,欲与天接。不设门窗,四面通透,周边设有坐椅,供游人休息之用。亭子的正面,写着“江湖汇观”四个行书大字。在这16根柱子上,书写着四副对联,最具气势的,是正面这副,出自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文长之手:

八百里江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其他三副分别是:

湖色西来开玉镜;

江光东走见银涛。

山水幽寻逸兴应穷溪壑美;

江湖胜揽高怀更豁海天宽。

红尘不到真佳境;

白鹤重来更几时。

亭中间设有旋梯,由此可登到亭子的上层。一登上二层,眼界顿时开阔的许多,整个杭州美景皆奔来眼底。尽管今天的能见度不是很高,但杭州的山水之美,仍如画图。向西望去,那一片波光鳞鳞的水域就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湖中的小岛隐约可见。向北望去,山顶上的那座建筑就是城隍阁,因同在吴山上,看上去比较清晰。因江湖汇观亭和城隍阁占据着吴山两座最高峰的山头,成为吴山古建筑的双璧。城隍阁不远处的那座建筑是周新祠。周新实有其人,明朝永乐年间曾担任浙江按察使,他刚正不阿,惩治腐恶,执法如山,深受人民爱戴,人称“铁面寒铁”。后来因受诬陷而被明成祖杀害,引起民愤。为平息民愤,明成祖假惺惺说梦见周新做了杭州的城隍,于是就在吴山上为他修建了城隍庙。亭与阁与庙,在吴山之巅,远近响应,相映成趣,使吴山之景摇曳生姿。向东望去,就是杭州城区,高楼栉比,市廛繁华。东南方向就是钱塘江,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看见一点点。在二层上这么转上一圈,就会明白这座亭子为什么叫“江湖汇观”了。所说的“江”,指的就是钱塘江;“湖”指的就是西湖;而“汇观”,则是说杭州的美景都在眼前。这个名字用在这个亭子上,恰到好处。

据记载,吴山有亭,始于五代,有亭曰“江湖”。到了北宋仁宗时期,梅挚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吏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州,重修此亭,改名“有美堂”。此名与宋仁宗的一首诗有关。梅挚来守杭州,仁宗皇帝写了一首《赐梅挚知杭州》诗为他送行。诗曰:

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

剖符宣政化,持橐辍才流。

暂出论思列,遥分旰昃忧。

循良勤抚俗,来暮听歌讴。

这首诗,表达了仁宗皇帝对梅挚的十分倚重。诗中说,你将去上任的杭州,有一座非常美丽的吴山,在东南州县里面称得上是第一。你这次受命去主持那里政务教化,责任重大,只能放下你擅长的文翰工作(指梅挚所担任的龙图阁学士一职)去改做杭州的地方官。你本来任职在朝中,和其他大臣一起议论朝政,制定重大决策,可现在你就要离开这里,去就任新的职务。我的工作很忙,整天要处理很多地方上的事务,一直到到很晚。你去杭州做官,就能让我少操心一些地方上的事情,算是为我分担忧愁吧。希望你这次下去,要多多抚慰百姓。等到工作做出成绩,你就等着百姓编成歌谣,颂扬你的功绩吧。

梅挚到任之后,就重新修建吴山上的“江湖亭”,并根据仁宗诗的前两句,取名“有美堂”。堂建成之后,特地请欧阳修写了一篇《有美堂记》。欧文写道:“邑屋华丽,盖十馀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又说:“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可见欧公此文,定是他登上吴山观览之后所写。到了南宋,此堂更名为“江湖汇观堂”。到了元代,亭已坍塌。清代总督李卫将“大观台”迁到吴山上,这就是“吴山大观”的由来。清代又有大学士嵇曾筠者,在此建“坎卦坛”。解放以后,在“坎卦坛”建了座亭子,取名为“江湖汇观亭”。

站在江湖汇观亭上,我突然相起了金主完颜亮的一首诗《题临安山水》: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位完颜亮还真的有点雄心壮志,他认为:万里江山的车与书本应该是一样的,意思是说天下本应该是统一的,在江南怎么可以允许别的朝廷存在呢?为了统一天下,他要带领百万雄师到西湖边,骑着战马站立在吴山最高峰上。表现他要把南宋版图囊括在自己手上的决心。据记载,他要消灭南宋的愿望,竟然来自柳永的一首词《望海潮》。

金主完颜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东南形胜’云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在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对这个故事又有了补充说,完颜亮读到柳永的《望海潮》之后,偷偷派人潜入杭州,画了一幅西湖图,挂在软屏上,同时画上自己策马扬鞭于吴山之巅,完颜亮就把这首诗题到了软屏上。原文曰:“命画工潜入临安,图西湖,揭软屏间,并绘己像策马吴山之巅,然后题上此诗。”

柳永像

咸平五年(1002),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福建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景及都市的繁华,遂滞留于此,沉迷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咸平六年(1003),柳永的老朋友孙何到杭州任两浙转运使,他曾多次登门造访,都吃了闭门羹。柳永便作了一首《望海潮》,找到一名妓女,让她在孙何的宴会上演唱。一日,妓女在孙何举行的宴会上,满含深情地演唱了柳永的这首词,宾主都深受感染,当然也包括孙何。当他得知词的作者是柳永时,立即派人请柳永前来赴宴。柳永的这首词立即传遍天下,当然也传到了金主完颜亮统治的北方,他被词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诗句所打动,于是“投鞭渡江”南下,准备吞并南宋。正隆六年(1161),完颜亮率60万大军到达长江边上的瓜州时,因发生内讧,完颜亮被杀,未能实现“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愿望。这就是有人所说的“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无论此事可信度如何,从侧面反映了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之强。

柳永的这首《望海潮》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艺术感染力?读一读就知道了: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不愧是大家,不愧是名作,一开笔就气势不凡。本来此词的宗旨在写杭州,写西湖,可作者偏偏不直接写杭州和西湖,先是用了一个长镜头,为我们展开一个广阔空间——东南。接着将范围缩小,由“东南”而“三吴”。关于“三吴”,一般说法指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郡辖地,因这三郡都是从同一个会稽郡析出,因此被合称为“三吴”。《水经注·渐江注》载:“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而这里所说的“三吴”,不是实指,而是泛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经“东南”而“三吴”,之后才聚焦在了“钱塘”。钱塘是杭州的古称,早在秦始皇统一时,始置钱唐县。至唐,为避大唐帝国之讳,才在“唐”前加了个“土”旁。这就是金圣叹所说,行文“从远远处发来”。但这个从“远远处发来”,不是随意而写,有其深意在。那就是告诉我们,在东南地区,杭州的风光最美——“形胜”;在三吴地区,杭州最重要——“都会”。在柳永之前,杭州与其他多少朝古都不同,它只做过一次都城,那就是五代时期的吴越国。而这一次,足可以奠定杭州的历史地位。随后作者总说一句:“钱塘自古繁华。”“自古”二字告诉我们,杭州的繁华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从古以来都是这样。总起来说,这三句的前两句是从空间上说,后一句是从时间上说,先从时空两个方面为杭州定性。但这三句还是虚写,对于杭州如何“形胜”,如何“都会”,如何“繁华”,还是不得要领,接下来才把这一切展示给我们。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如果说前三句是虚写的话,那么从这开始,便进入了实写。读柳永的作品,感觉好像他手里端着个相机,一会儿把镜头拉远,一会儿拉近,不断变换着集聚。薄雾如纱,笼罩在垂柳之上;虹桥卧波,犹如一幅水墨画,多么美丽的景致,可谓“诗中有画”。南方水多,所以作者先提出桥来描写。而这种美丽的景致,只有站在远处才能感受得到,距离产生美嘛。而“风帘翠幕”则就是近景了。水边桥畔,户户人家门上垂下的帘幕是翠绿色的,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要知道“三秋”的南方,气温高燥,满身臭汗,早就让人失去了游玩的兴致。可作者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绿本为冷色,让人有了一丝凉爽,又有小风吹来,燥热顿消。足见作者心细如丝。随后作者又把镜头拉远,“参差十万人家”只有在高处远处才能看得到。“参差”二字十分传神,你看那亭台楼阁,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传达出了“都会”的风采,也壮写了杭州的“繁华”。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有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之说,而柳永的这三句词,则有远景、中景和近景,“参差十万人家”是远景,“烟柳画桥”是中景,“风帘翠幕”是近景。

烟柳画桥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随后作者把目光从城里移到城外,从“参差十万人家”移到滚滚东去的钱塘江。远远望去,江堤随着江的走势,伸向远方。并且能够看到江边的沙滩,如银色的飘带。还有江堤上的树,郁郁葱葱,如云如雾。一个“绕”字,写出了长堤的迤逦曲折。“三秋”季节,正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最好季节。其实作者带着我们来到钱塘江边,就是让我们来看潮的。“涛”前着一“怒”字,“霜雪”前着一“卷”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在我们眼前顿时活了起来。涛声“怒”起,大潮的浩荡气势,犹如千军万马,呼啸而来。滚滚的怒涛连天涌起,白色的泡沫,就像堆起的“玉城雪岭”。这让我们想起了潘阆的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关于钱塘江大潮,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有更精彩的描写:“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天堑”二字,是对钱塘江的形象描述,“无涯”二字则在告诉我们,钱塘江向东流出了好远好远,一直流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就是江湖汇观亭上一副对联所说的:“江光东走见银涛。”这三句,为我们展示了杭州城边独有的奇观,也是对开头一句“东南形胜”的具体展开。

钱塘江潮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作者笔锋一转,又把我们带回城区。但不是“参差十万人家”简单重复,也不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走马观花,而是带着我们去逛街。作者紧紧抓住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来表现“钱塘自古繁华”:一个是商品——“市列珠玑”;一个是着装——“户盈罗绮”。走在大街上,经营各种商品的店铺、摊位一个接着一个,牌匾琳琅满目,招幌迎风招展。人们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而“珠玑”二字则在告诉我们,其中不乏高档商品,以及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再看着装,人们穿的都是绫罗绸缎之类鲜艳亮丽的高档名牌,每家每户这种着装不是一件两件,而是“户盈”,足见杭州经济的繁荣,生活的富庶。“竞豪奢”一句,是对前两句总的概括。这里的人们,都在比富斗富,你比我穿的好,我要比你穿的更好;你比我吃的好,我比你吃的更好,谁也不甘落后。《武林旧事·西湖游幸》中的一段话,可看做是对这三句诠解:“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

词的上片至此结束,极写杭州景色的秀丽与城市的繁华。可读到这里,一定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写杭州不写西湖不是可以的。作者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拿出整个下片来专写西湖。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西湖以白堤为界,分成里湖和外湖,也称“重湖”。叠巘(yǎn)指层层叠叠的山峦连绵不断。“清嘉”二字,总括杭州的水美山美。提到杭州,许多人都会想到西湖,其实杭州的山同样是美的。你看苏轼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既说到了水,也说到了山。那么杭州的山水好到什么程度呢?作者选取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因为秋天有三个月,故有“三秋”之说,一说指一年的九月,也就是深秋。杭州山上的树林品种很多,可作者为什么单单拈出桂子呢?这是因为杭州的桂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中桂树的种子落在杭州,生根发芽,才与众不同。北宋钱易《南部新书》中这样写道:“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秋天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再加上这个优美的传说,就使杭州的桂树别有一番韵味。说到水必然带出荷,因为有水必有荷。西湖本身就够美的了,在美丽的西子湖上,又有一望无际的莲叶与艳丽的荷花,这岂不是又为西湖锦上添花吗?这又让人自然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生动的诗句了。这三句之间还有着紧密的内存联系,“三秋桂子”照应了“叠巘”,“十里荷花”照应了“重湖”。同时,一作用于味觉,仿佛有扑鼻的桂花芬芳迎面而来;一作用于视觉,又有娇艳的荷花让人应接不暇。真可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正是这两句表现力极强的句子,拨动了海陵王的心弦,才决定投鞭南下,要到杭州来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还属于静态描写,而接下来这三句,则充满了动感,也使美丽的西湖生机勃勃。“羌管”即羌笛,是古代西部羌族发明一种乐器,因其音色清脆高亢而闻名于世。在一碧如洗的晴空下,从名贵的羌管里传出了动听声音,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播散,让人陶醉。一个“晴”字告诉我们,这是在白昼。夜幕降临,在深邃的湖面上,又传来了采菱女飘逸的歌声。这在告诉我们,在西湖上,从白天到夜晚,都有游人在欣赏、品味西湖的美景。但这不只是在白天吹羌笛,到夜晚才唱菱歌,而是互文见义,“菱歌”也可以“弄晴”,“羌管”也可以“泛夜”。接下来的“嬉嬉”二字十分的传神,我们仿佛听到了水边垂钓的老翁在悠闲地谈天说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那些好动的“莲娃”,一边采莲,一边说笑打闹。好一派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严格说来,柳永的这首词是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属于拜谒性质,往白了说,就是通过写词来要官。这在古代,是文人的一种风气,他们想用自己的才华打动掌权者,谋得个一官半职。柳永使出了浑身解数,调动了全部艺术细胞,来写杭州的富足、美丽与人民的安居乐业,这都是铺垫。到后来,还必须吹捧一下所要拜谒的人,让他高兴,让他舒服,才会有希望弄个官做,其实就是拍马屁。而柳永这马屁拍得自然、得体,又不露声色。

这三句与最后的两句,都是在说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千骑”尽管是夸张的说法,但也显示出了官员出行的气派与威势,而“高牙”则显示了官员的身份。高牙即牙旗,是古代出征主帅所用的大旗,因以象牙为饰,故云。转运使是主管运输工作的,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官级一般三或四品。虽然官阶不高但权力很大。就拿孙何这个两浙转运使来说吧,他管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浙江全省,还有江苏的镇江、苏州、无锡、常州,上海(不含崇明岛)和福建的闵北地区。足见范围之大。宋代的转运使,管控一路或数的财政,“一路之事,无所不总”,往往成为一路或数路的最高行政长官。那么孙何这位转运使出行,有众多的随从,打着“高牙”大旗,就不足为奇了。正所谓“巡抚出朝,地动山摇”。紧接着来写官员们饮美酒,品佳肴,欣赏着歌舞表演的情景,好不惬意的生活。“箫鼓”在这里指代歌舞表演。这样的美景,这样的繁华,如果没有歌舞,那就少了许多色彩。所以“西湖歌舞”是西湖美景必不可少的点缀。这个“醉”字不是真醉,而是指情绪达到了一种最佳状态。作者笔下的这位达官,不是只会喝泡妞的蠢才,也具有“吟赏烟霞”的儒雅之风。他不但会欣赏品味眼前的美景,而且还能付之于吟咏,这就不是一般酒囊饭袋可比了。我查了一下有关孙何的资料,柳永的话还真不是没有根基的瞎捧。

孙何不但官做得大,而且学问也好,著有《〈春秋〉意》《尊儒教仪》《驳〈史通〉》《读杜子美集》等学术著作。诗也写的好,有《两晋名贤赞》《宋诗十二篇》等著作传世。我没查到他写杭州的诗,但查到了一首他写《吴江》的诗,录在下面请大家欣赏:

晚滩如雪起沙鸥,咫尺姑苏亦胜游。

逸势泻归沧海远,冷声分作太湖秋。

葑田几处连僧寺,橘岸谁家对驿楼。

鲁望不存无可语,片帆中夜渡清流。

可见他的文采确实不一般,柳永说他能“吟赏烟霞”,一点也不为过。以上的解释,基本属于表面,柳永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说,像杭州这样的繁华,景色这样的美丽,人民是这样的富足祥和,是谁的功绩呢?当然是当下的当政者。这就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所说的“太守之乐”。这才是柳永最想说的话,也是当政者最想听的话。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朝廷派孙何到杭州来任两浙转运使,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回朝廷汇报工作。下一句的“凤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凤凰池,后用来指代朝廷,这里指的是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作者的意思是说,当你回京城汇报工作的时候,把杭州的美丽景色绘成图画,在皇帝面前夸耀一番,在文武大臣面前夸耀一番。其实这还是表面意思,主要目的是要让皇帝及朝中大臣们了解自己的政绩,为将来的升迁做好准备。

通过柳永的文采,把杭州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马屁又拍得恰到好处,自然会打动曾经是布衣之交的孙何,所以孙何破例设宴招待了他。但为人严谨的孙何,得知柳永总厮混于妓女堆里,觉得有伤风化,一饭之后,就把他打发了。而柳永的这种行为,确实影响了他的仕途。大中祥符二年(1009),柳永参加春闱考试,因“属辞浮糜”而落第。仁宗就引用他的词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并让他“且去填词”。柳永也很有个性,在门口挂了块牌子,上面写着“奉旨填词柳三变”。官场虽然容不下他,却跟妓女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死的时候无钱安葬,是“群妓合金而葬之”。一到清明,妓女们就会结伴来到柳永墓前,“风月吊柳七”。

金主完颜亮投鞭南下,生灵涂炭,有人把责任归在柳永名下。南宋末期的一位诗人谢处厚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他认为,金兵南下,“牵动长江万里愁”,就是因为柳永的那首《望海潮》。罗大经则不这样认为,他在《鹤林玉露》中收录谢诗之后说:“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所以他又和了一首诗给谢处厚:

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依然一片秋。

却恨荷花留玉辇,竟忘烟柳汴宫愁。

罗大经像

意思是说,如果“清讴”是“杀胡快剑”的话,那为什么“牛渚”那里仍然在金兵的占领之下。“牛渚”是地名,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即采石矶的别名,在长江的边上。他认为,真正的原因是皇帝(玉辇)留恋于西湖的美景,不思恢复,忘记了“烟柳汴宫愁”。这才是原因之所在。即使完颜亮真的是因为读了柳永的词而投鞭南下,那也跟柳永一毛钱关系没有,纯属“躺枪”。

再来看柳永的这首《望海潮》,有微观,有宏观,有近景,有远景。先从远景说起,“参差十万有家”、“怒涛卷霜雪”、“重湖叠巘”,一定是站在一个十分理想的角度才能看到,这个最理想的角度,一定是吴山。我站在吴山,向北,看到了鳞次栉比的城区,向东南,隐隐约约看到了钱塘江,向南,看到了“巘”,向西,看到了“重湖”。毫不夸张地说,我和柳永是站在同一个角度观看杭州的。而完颜亮,也一定是从柳永的词里,读出了观看杭州的最佳角度,所以他要“立马吴山”。

                             201931日第一稿

           201933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