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缅纪行之八:一座名叫“威路文”的寺庙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一座名叫“威路文(Wai  Lu  Wun的寺庙

走过昂山素季宅,沿大学路继续往西,走不远有一条土路,通往茵雅湖边。路口有个指示牌,写的是缅文,缅方的朋友张文峰告诉我,牌上说的是前方有座“茵雅寺”。既然是庙,我就去看看。

前方有座茵雅寺

往前走不远的道西,有一座很气派的大门,整体颜色为黄色,干净利落,上面还有精美的雕刻。门的上方是个塔的样子,起有四层檐,檐角是孔雀装饰。一看就是座寺庙。门楣上有字,缅文咱不认识,英文写的是:“WEILUWEN  MONASTERY。”我问缅甸的朋友,他们说这是庙的名称,翻译成汉语叫“威路稳”或“微路文”,在缅甸有许多叫这个名字的寺庙。他们说,因为不是很有名,所以很难查到庙的历史,除非跟庙里的僧侣们去聊,才能知道。我不过随便走走看看,没必要费那份心思了。在那段英文字后面还有个括弧,里面写着“INYA”等字,这大概就是指示牌上说的“茵雅寺”吧。

走进大门,发现院子很大,却没有人。正面是一座三层建筑,属于骑楼风格,窗上都有精致的雕刻。上边有三层檐,南侧有一座塔楼。整个建筑看上去金碧辉煌。里面好像有人在做佛事,我没有进去。靠南侧也是一栋三层建筑,门口立着块牌子,感觉应该是活动安排之类。靠北侧是一栋二层楼,绿瓦顶,边上也有一座五层塔楼。楼上钉着块牌子,上面全是缅文,应该是对这座寺庙的介绍。我把图片传张文峰先生,他看后说:“这样的文字在缅甸很常见,但凡是捐助了某个建筑或是寺庙的墙壁、柱子等,都会在上面刻上捐助人的名字。”原来不是寺庙的介绍,类似国内的功德碑。

离开威路文庙,我继续往湖边走去,又进了一处院落,看到三个小和尚正在准备去化缘。其中一位看上去有14岁左右,一位大约10岁,最小的那位也就56岁的样子。我端起相机给他们拍照,年龄大点的孩子冲着我笑了笑。我走到他们身边,示意也想拿着钵跟他们照张像,他们并没有拒绝。我发现他们化缘的钵颜色、材质和个头都不一样,会不会是按和尚的身份级别来区别使用呢?我在问自己。我把跟小和尚们照的像传到朋友圈里,题字曰:“老和尚下山去化斋,小和尚有交待。”

再往里走又是一座寺庙,规模不大,上面有个圆顶。刚才我在对面半岛上向这边看到一座寺庙,应该就是这座。庙中间是佛像,四尊佛面朝四个方向。有位妇女在打扫卫生,示意我进去,她的意思是想让我进去拜佛,我没有进去,因为脱鞋是个很麻烦的事。有楼梯可上顶层,栏杆上挂着块牌子,用缅英两种文字写着“女人勿入”。说明我可以上去,可我没上,后来一想挺后悔,应该上去看个究竟。

跟小和尚拍完照,我继续往里走,快到湖边的时候,看到那里有很多人,一个不大的亭子用纱幔围着,里面坐着人,外面也坐着人。我正在琢磨这些人在干什么,这时从对面走来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一对新人,应该是给这对新人举办什么仪式。我正想走过去跟他们合张影,这时又从外面走来一位上身着黑色衣服,长相十分漂亮的女子。见她来到,人们马上静了下来,一对新人跟着她走到伸向水里的平台上,女子坐下后,在桌上摊开一个本子,新人站在她的对面,她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大概是结婚登记之类。

看他们的程序一半会儿完不了,我就走了出来,这时路边已经站了一排僧人,打着赤脚,捧着钵,准备去化缘,里面有老有少,我刚才见的几个小和尚也都在里面。不一会儿人到齐了,他们排着队,鱼贯地向大路走去。我目送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为止。其实我真想跟他们走上一程,看看他们是怎样化缘的,别人是怎么施舍的。因时间关系,没有跟他们走。

缅甸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佛教国家,全国信佛的人数达九成以上,出家的僧侣占全国人口的1%。缅甸总人口五千多万,按此推算,出家人至少在50万以上,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走进缅甸,无论到哪里,都能看到寺庙和佛塔,走在大街上,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出家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出家人的着装颜色并不一样,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身份:紫红色的为僧侣,粉红色的为尼姑,纯白色的为沙弥(即“见习和尚”)。按缅甸的传统,男孩出生以后,至少要有两次进寺庙修行,就像有些国家必须服兵役一样,时间可以是几天、几个月,也可以是几年,甚至也可以是一生。做为一个男孩,只有进过一次或两次寺庙,才会有社会地位,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才可以娶妻生子。一般20岁以后就可以还俗了,就可以成家了。若不想还俗,也可以终其一生,与青灯古佛相伴。女孩也可以出家,但与男孩不同的是,她们一旦剃度,就永无回头之日,终生为尼。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家把女孩送入寺庙。

对于每个当地人来说,出家是人生一种重大的经历。女孩找对象,很在意对方的出家经历,若没有这种经历,找对象都很难。他们经过出家人规诫的教育,就像经过了一种洗礼,思维行为都会变得纯净,并影响一生。缅甸人并不富裕,但他们心态平和,对人友善,这跟佛教的熏陶不无关系。他们进入寺庙,除接受佛教的教育之外,还开设文化课程,如:语文、数学、地理、科学、英文,等等。这对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缅甸和东南亚国家所信奉的是小乘佛教,而我国及韩国、日本所信奉的则是大乘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阿育王时代开始向四处传播。按传播路线,可分两个方向:从印度向北,经中亚细亚传到中国内陆,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的,被称为汉传佛教。晚些传入西藏地区的成为藏传佛教。以上为北传佛教。另一路先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属南传佛教。随着佛教北传,大乘与小乘同时进入中国,但大乘得到了辉煌发展,而小乘则退出了历史舞台。南传佛教则止步于小乘。那么,大乘跟小乘有什么区别呢?简单地说,大乘着眼于利他,小乘着眼于自我解脱。也就是说,小乘的目的是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还要度人。表面上看,大乘佛教好像要比小乘佛教“高级”,其实不是,大乘佛教是从小乘佛教脱胎出来的。佛教刚诞生时,其目的是让人自我修行,求得自我解脱。但是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度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是一只巨大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从而成就佛果。大乘是以身在人世而心则出世,以济世救众生为指归的,可以牺牲自我而救世度人,其慈悲利物是无条件的,无要求的,绝对自发自觉的。他们自称“大乘”,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小乘”,亦称“上部座佛教”。许许多多的缅甸人,他们会把一生的积攒兑换成黄金,贴在佛塔上,为的是求得自我解脱,超度来生。有人说缅甸人是为佛而活着,这话不无道理。

佛教在缅甸的传播,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历史的久远,人民的虔诚,君王的倡导,佛教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文学、民俗、语言、建筑、工艺、行为……无不充溢着佛教的元素。所以有人说,缅甸的佛教文化就是缅甸文化。在政治上,佛教也有不可忽视的力量。2007年,缅甸发生了一场反军政府独裁的民主运动,因有僧侣们的参加,所以被称为“藏红花革命”。在军政府统治时期,曾流行过这样的说法:缅甸的电视上只有两种颜色:绿色和橙色。绿色指军服的颜色,橙色指僧袍的颜色。可见佛教在缅甸政治中的地位。佛教对政治的影响一直都在,李会长就曾跟我们讲过,在缅甸,没有佛教的介入,许多重大国家决策就很难通过。

缅甸的出家人,有着严格的日常饮食生活方面的规定:不为明日食、不具炊、不积薪粮、不囤积资财。每天只吃早餐和午餐,早餐通常在清晨45点钟,中饭在上午10点钟左右,过午不食,只能喝水。所以每天化缘,就成了他们必备的功课。李会长跟我说,缅甸的老百姓每天早晨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出家人准备斋饭,并且是家里最好的食物。当僧人们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把准备好的饭菜端出来,站在街边,十分虔诚地倒入他们的钵里。我曾看到一位年纪很大的妇女,坐在轮椅上,由保姆推着来到门口,亲自把饭菜奉上。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019623日第一稿

2019630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