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文化在微山之十三:微山白庄冉耕墓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微山白庄冉耕墓

                                             梅庆吉

孔子最心爱的弟子冉耕染上“恶疾”,孔子曾前去看望过他,此事记载于《论语·雍也》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冉耕得病后,孔子去看望他。冉耕觉得自己病得已经不像人样,不想让孔子看见,就把门从里面锁上了。可孔子见不到冉耕,就是不肯走。冉耕没有办法,就从窗户里伸出一只手来。孔子紧紧握住他的手,十分伤心地说:“这人活不了几天了,这就是命吧。这样好的人怎么会得为样的病呢!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呢!”连说了两句,足见孔子的伤心程度。

那么,冉耕得的是一种什么病呢?《淮南子·精神训》上说:“冉伯牛为厉。”“厉”通“疠”,即现在所说的麻疯病。《黄帝内经》上说:“疠者,营气热时,其气不精,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也,皮肤伤溃。”说到这我们就会明白,冉耕为什么不让孔子见他了。

孔子离开不久,冉耕就去世了。冉耕的墓有多处,其一在微山。汪林《孔子弟子的故事》一书写道:“冉伯牛是微山湖东岸白庄人。”接着又说:“相传,自从他得了'恶疾’之后,便回到(春秋时)薛地的老家里养病,孔子曾来看望了他,并感慨万千。孔子走后不久,冉伯牛就死了,埋在他家屋后菜园里。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冉伯牛居住的地方,以其坟墓作名叫做'伯冢’。后来,大约到了清代末期民国年间,人们觉得'伯冢’这个名字既不好叫又不好听,便用'伯冢’的谐音改为'白庄’了,以至今天。”直到今天还叫白庄,属微山县夏镇

此事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滕县志·古迹志·冢墓》中亦有载:“冉子墓,一在奚仲墓旁,一在伯塚社。《通志》云:冉子墓在县南伯塚社。鲁有冉,仲弓、伯牛之墓已有处,惟冉子有无所考,或此其墓。又云伯牛墓,初在汶上,后迁东平。滕县亦有墓而不指其处。按:在伯塚社者,乃伯牛墓,社取伯牛塚以为名也。在奚仲墓旁者当为冉有墓。冉有为季氏宰,曾与齐战于郎,踪迹多在滕境,其墓当为真。”《大清一统志》卷一三O又进一步指出:“按:明《志》《通考》俱云:滕南三里伯冢社,有冉子墓。《志》在伯冢社者,乃伯牛墓……”墓毁于“文革”,但墓碑却完整地保留下来。

200811月,在微山的一处工地上,挖出了一通墓碑,高两米多,宽约70公分,正面刻有“先贤冉子伯牛之墓”,碑阴刻有碑文,约400多字。因久埋于地下,未经风化,十分清晰。从碑文得知,为冉耕墓立碑的首倡者为杨东美,惜事未竟而去世,由他的儿子实贤,侄子实臣、宝善、宝训继续完成,时间为“同治癸酉”,即清同治十二年(1873)。碑文写道:邑人杨君东美,义士也,见此墓日就倾颓,慨然欲封树植碑,事未举而痛卒。其子实贤,犹子实臣、宝善、宝训,承遗命而修治之,且具牲牢以祭。时同治癸酉十一月也。今夫一介之士,少有裨益于名教,身殁之后,过其里居坟墓者,犹或想望丰采流连,感慨而不能去。而此墓在穷乡僻壤之间,榛莾荒秽,牛羊践履,从未闻有过而问者。杨君独睠睠于二千余年之遗迹,欲令与天壤同亩,信乎其有功于圣贤,而宝贤兄弟,亦可谓善于继述者矣。”另在一朋友处又见一碑,断成三截,标题写的是《重修三……堂记》,脱落一字,或是“官”或是“仙”,其中有“立趋视之,则先贤伯牛墓也”等字,说明此碑也与冉耕墓有关。碑立于清光绪年间。

冉耕是孔子十大弟子中德行科四大弟子之一,见于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其中的“冉伯牛”就是冉耕。其“危言正行”,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赏。孔子任中都宰,离任时向鲁定公推荐冉耕接替自己的职务,足见孔子对他的认可。孟子则给予了更高的评价,他说:“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眼里,冉耕已经接近了圣人。由于冉耕的高尚品德,得到后人的不断加封,成为十二哲之一,进入大成殿,配祀孔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被封为“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改称“郓公”,明嘉靖年间改称“先贤冉子”。

冉耕生于公元前547年,小孔子7岁,卒年不详。根据文献推断,孔子看望冉耕的时间应该是在他结束周游列国之后,这应该是孔子最后一次到微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