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52:孔子四十七代祖黄帝故里在新郑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孔子四十七代祖黄帝故里新郑

                                                                                 梅庆吉

关于孔子的先祖,多数都从微子谈起,但有些文献,又往上追溯到黄帝。《孔府档案》卷0792之二载:“轩辕本有熊国君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居轩辕之丘,遂名轩辕,代神农为天子;以土德王,故日黄帝,生子玄嚣。”《孔庭摘要·本源》载:“黄帝传三世至帝喾,帝喾有别子日契,尧、舜时为司徒,以敷教有功,封于商,赐姓子。传十四代生天乙,是为成汤,革夏命而有天下,至盘庚改商为殷,故圣尝日'丘殷人’。”《曲阜县志·圣迹》载:“至圣先师孔子其先出自黄帝子元嚣,元嚣子日峤极,峤极子曰帝喾,帝喾为高辛氏,生子契,封于商。传十三世至汤而有天下,传二十九世至纣亡国。”按此推算,黄帝为孔子的47代祖。关于黄帝的故里有两说,一说在曲阜寿丘,一说在河南新郑。我正好在新郑,便决定到黄帝故里看看。

丕羽单位再次有事,乘913日下午的飞机,从新郑飞哈尔滨,这几天,我就在新郑等他。他去机场之后,我便去了黄帝故里,离我们住处的旅店很近,走不多远就到了。

走近黄帝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尊巨大的黄帝宝鼎,位于景区最南端的平台之上,这部分被称为宝鼎坛区。拾级而上,来到宝鼎下,才感觉到鼎的巨大,人站在下面,还没有它的腿高。此鼎通高6.99米,足高2.8米,耳高1.5米,重24吨。大气磅礴、凝重沉稳,有“天下第一鼎”之称。在新郑裴李岗村,曾挖掘出了8000年前的中国古老文明,被称为裴李岗文化。在该遗址上,曾出土了供烹煮用的陶制鼎,为中国有鼎之始,在新郑博物馆,我还看到了那只陶鼎。后来黄帝都于有熊之墟,即现在的新郑,将陶鼎变为铜鼎,由炊具变为礼器。《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此鼎之始也。”

巨鼎

宝鼎的三足为三只立熊造型,昭示着黄帝都于有熊氏的历史事实。有熊,是新郑的古称。《竹书纪年》有云:“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的话说:“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为什么称有熊氏呢?人们分析,可能在黄帝生活的时代,这一带经常有熊出没,因其威武强悍的形象,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便把熊当成了自己部落的图腾。

有熊氏

在宝鼎的周围,还有448只鼎环绕在周围,高1.5米,分别名之曰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于八卦之位上。

阙楼

站在宝鼎坛上向北望去,整个黄帝故里广场尽收眼底。从宝鼎坛上走下来,就到了中华姓氏广场,广场上斜立着一座铜制的中华姓氏碑。碑由三部分组成:姓氏树、中文介绍、英文介绍。这个姓氏碑很有创意,整体构思是一棵大树,树的主干是姬姓黄帝,向外延伸的树枝的每片叶子上都是一个姓氏。意在说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所以,把孔子的先祖追溯到黄帝,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中华姓氏树

有一条东西向的轩辕路从广场中间通过,路的南侧是中华姓氏碑和黄帝宝鼎坛,路的北侧便是黄帝故里的前导部分,路边放着一些石制小熊,将路与广场隔开。路的北侧,是两座高大的仿汉代阙楼,像威武的武士,守卫在两侧。东侧有一块不规则的巨石,上书“黄帝故里”。

过了汉石阙,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牌坊 ,上书“轩辕黄帝”。两侧柱子上书写着一副对联:“功开天地奠华夏鸿基九洲苗裔光环寰;道启洪荒创文明社会万国衣冠拜冕旒。”牌坊的背面写着“轩辕故里”,柱子上也有一副对联:“祖恩如日月经天光辉六合;帝德似江河续地泽惠千秋。”路边插满了黄色旗帜,上面写着“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等字。

黄帝故里牌坊

再往外两侧是绿化带,在右侧绿化带里,立着一通石晷,是古代利用日影来测定时间的计时器。这个日晷是1996年在黄帝故里景区西600米处韩国宗庙遗址出土的,呈圭形,上为略圆的三角形,下为长方形,上窄下宽,上部两侧呈半圆形,像是两个翅膀,中下部有个圆孔,质地为花岗岩。与之相对的左侧是一个指南车造型,两轮上为方形木箱,上有一立柱,柱上站着一个人,用手指着前方。这个指南车是黄帝时期的重要发明。

日晷

指南车

从牌坊往前有一条小河,名姬水,黄帝的姬姓就由此而来。桥梁上有两座小桥,名轩辕桥,建于明代。过了轩辕桥,就到了轩辕故里祠门前,两侧各蹲着一个石熊,这再一次提醒我们,这里是有熊氏故墟。门楣上挂着一块牌匾,上书“黄帝故里”。门两侧的对联写的是:“华夏龙根荫前裕后;人文始祖耀古烁今。”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门里屏风是是陈云的题字:“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黄帝故里景区

黄帝故里祠

走进此门,便进入了黄帝故里的核心景区——轩辕故里祠。故里祠为一四合院,正北为五间正殿,门楣上书写有“文明始祖”草书,两侧柱子上有对联一副,跟前面牌坊上北侧的对联一样。殿内神龛内供奉着黄帝坐像,像上悬有一匾,书曰“人文初祖”,为程思远所题。

黄帝塑像

周围墙壁是黄帝生平事迹的壁画。东配殿内供奉着黄帝的元妃嫘祖,相传她是最早发明养蚕之人,故被后人称为先蚕娘娘。西配殿供奉着黄帝的次妃嫫母。据说嫫母长的十分丑陋,但十分聪明贤德,在协助嫘祖抽丝过程中,发明了纺织工具,因而被后人称为先织娘娘

先蚕娘娘殿

先蚕娘娘 

先织娘娘殿

先织娘娘

这是黄帝故里景区中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汉代,明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维修,并在祠前建轩辕桥。清代再次重修。早在1997年以前,这里是人们主要纪奠黄帝的地方。由于地方狭小,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对黄帝的纪念,所以自1997年扩建了祠前区和故里广场,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2002-2003年,对景区进一步扩大,增建了祠后的拜祖区。至此,黄帝故里景区扩大至4.3万平方米,并更名为黄帝故里景区。

在故里祠后支着一顶帐棚,棚内基座上有一尊不大的黄帝像,像下用玻璃罩着一通古碑,是2007年扩建景区时出土的汉代龙碑,十分珍贵。在玻璃罩上写着“轩辕黄帝出生地”,前有香炉,炉内插着一些未燃尽的香。这里成了人们的祈福之地。

轩辕黄帝出生地

转过轩辕故里祠,就进入了视野开阔的拜祖区,广场尽头是一尊高大的黄帝汉白玉像,通高5.9米,象征着九五至尊。黄帝坐在高高的台基之上,手握宝剑,两眼目视前方,英武端庄。在黄帝像前,有一圣火台,台呈炉形,炉内圣火自从2007年点燃以来,就再没熄过。圣火台两侧,还有两条金黄色的巨龙,十分生动。

拜祖广场

永不熄灭的火焰

黄帝像后有座小山,那就是轩辕丘,即黄帝出生的地方。小山不大,高约19米,直径100米。此丘早在清末就已被毁,这是2006年所重修。但山的肚子里是空的,辟为轩辕黄帝纪念馆。纪念馆为上下两层,里面展出一些当地的出土文物。其中一个展室展出的是指南车模型,还有一个展室展出的是轩辕乾坤剑。相传此剑为上帝赐给黄帝征战万国、统一天下的宝剑,剑身长3.3米。此剑为黄帝元妃嫘祖故里西平县代表团于2007年所赠。馆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尊高大的黄帝铜像了。这尊铜像与广场上的那尊铜像同大,但材质不同,一为汉白玉,一为黄铜。

黄帝塑像

我是913日下午两点刚过来到黄帝故里景区,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慢慢地体会,似乎能够感受到黄帝出生及建都之地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灵气,感受到人文初祖那种超然的风采,感受到中华民族那种数千的血脉传承。从古到今,对黄帝的评价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我最看重的是孔子对黄帝的评价,这既是他对我们人文初祖的评价,也是对他先祖的评价。

黄帝纪念馆入口

黄帝铜像

轩辕剑

有一次,宰我问孔子:“从前我听荣伊说:'黄帝统治了三百年。’请问黄帝是人呢,抑或不是人呢?为什么他的统治时间能达到三百年呢?”孔子说:“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些人,现在都无法说得清楚,何况你问的是上古之世的黄帝呢,现在的老先生老前辈也很难以说得清楚。”宰我又说:“从前的传言,隐晦的说法,人们还在继续争论,时代久远晦涩难明的内容,这些都是君子不肯谈论的,所以我一定要问个清楚明白,也算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吧。”

宰予像

孔子见宰我不依不饶,只好发表了一番对黄帝的评价,他说:“要是这样,那就根据我所听说的来谈谈。黄帝是少昊的儿子,名字叫轩辕,出生的时候就十分神奇而充满灵性,很小就能开口说话。幼年的时候伶俐敏锐、诚实守信。长大成人以后,就更加聪明,调理五行之气,设置五种度量器具,安抚天下百姓,到各地去考察。他役使着牛马,驯服了猛兽,跟炎帝在阪泉之野进行了一场大战,经过三次战斗后终于打败了炎帝。于是黄帝开始制定有关着装的标准,规定了礼服上的各种花纹,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他顺应天地的纲纪来统治人民,懂得阴阳变化的原因,通晓生死存亡之理。按农时播种百谷,遍尝花草树木的味道,他的仁德达于鸟兽昆虫。他观察日月星辰的动迁规律,勤用耳倾听用眼观察,利用水、火和财物来养育百姓。百姓们靠着他提供的生活物质,活了百年之后才死去;人们敬畏他的神灵,这种心情过了百年才消失;百姓接受他的教化,过了百年之后才发生了转变。所以人们才说黄帝活了三百年。”

以上内容,载于《孔子家语·五帝德》:“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昊(《大戴礼记·五帝德》作“少黄”,是。)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瞉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

这段话亦载于《大戴礼记·五帝德》,文字略有出入,可看作是黄帝最为简明扼要的人物生平小传。

2014321日第一稿

201468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