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闽浙纪行之九:美女西施故里诸暨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国庆闽浙纪行之九:美女西施故里诸暨

                         梅庆吉

以前多次来过浙江,知道西施的故里在诸暨,但去看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什么时候顺道去看看是可以的,从未想过专程去一趟。后来查到西施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说明她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有了关系,想去看西施故里的愿望反而强烈起来。

王羲之题“浣纱”二字

翻看施氏宗谱会发现,孔家与施家的来往可谓盘根错节。我们从民国时期刊行的《吴兴郡施氏大宗谱》里,就可看到一斑:

受姓始祖讳尾,乃鲁惠公幼子。字施父,鲁桓公时仕鲁为上大夫,有贤声,食采于鲍邑。朔后五世孙讳孝叔者以高祖字为氏。居鲁曲阜

二世施伯周庄王四年仕鲁,为鲁庄公大夫。有智谋。齐乱管仲召忽来奔,劝公杀仲,弗听。后归齐,相桓公,成霸业。鲁人悔不杀仲,服伯之识。配宋氏,生子施谦

三世施谦官鲁大夫,配许氏,生子塤

四世施塤官鲁大夫。配夏氏。生子二孝叔顷叔。

五世孝叔官鲁大夫配万氏,生子二

顷叔生子施悌

六世施恺配宋氏,生子二才貌如一,莫能辨名,别为'长施氏’、'少施氏。女名耀英,适邹大夫叔梁紇,为仲尼嫡母。

七世施端少施氏):《·杂记》:孔子曰吾食少施氏多者为待吾以礼也配赵氏,生子之常

八世施之常字子恒,从学孔门,身列七十二贤,春秋七十七。唐开元二十七年庚辰追封乘氏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己酉晋封临濮侯”,明嘉靖九年庚寅追封先贤施子宋,中书令,河南,王隨,题施之常像赞配魏氏,生子二茔鲁北境,东溪潭,配享圣庙。

施之常像

九世施行字始通,从学孔子弟子廉洁,为鲁大夫,享年三十六配卜氏,生子二

施祐字福征,官鲁大夫,享年七十配颜氏,生子二

十世施宁字汝安,通五经为鲁大夫,享年七十三。配颜氏,生子雷,茔东昌

施定字汝平,官齐大夫,享年五十六配沈氏,生子雲,茔东城

施策字献君,仕鲁大夫,享年九十配季氏,生子二

十一世施雷字敬之,从学子思。享年四十。配柳氏,生子二茔鲁城西。

施雲字戴之,享年六十配王氏,生子技,茔鲁东城。

施果:(浙江湖州吴兴,福建建阳谱作施杲,而浙江余姚谱则作施果,字承之配金氏,生子二纶。浙江余杭黄湖谱作公子二,茔祖坟东。

施界氏,生子璟。

十二世施振官齐卿,享年八十二配颜氏,生子恩

施技,字有量,官齐上大夫,享年六十八配郑氏,生子惠,茔石砍。

施绎字天恩,享年八十配费氏,生子二:让、

施璟徙居越地诸暨苧萝村,配江氏,生女西施适越王妃

从这个谱系里,我们看到多处施家与孔家的关系,首先是孔子父亲叔梁纥。他曾三娶,长妻施氏,为施父六代孙施恺之女,名耀英,“为仲尼嫡母”。关于叔梁纥长妻,在一些记载里,只留下“施氏”二字,没有名字。如钱穆《孔子传》:“叔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无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为废人。乃求婚于颜氏。”而家谱里,则指出她的名字为“耀英”。按理,古代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并且基本不上家谱。而她不但有名字,而且还上了谱,完全是因为她是孔子之父叔梁纥长妻的缘故。

施恺还生有二子,施直和施端。二人长得很像,一般人分辨不清,便以“大施氏”称施直,以“少施氏”称施端。孔子小的时候,曾到少施氏家吃过饭,谱上也曾提到过《礼记·杂记》中对此事的记载,但过于简略。原文是: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飧,作而辞曰:'疏食也,不敢以伤吾子。’”《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亦有相近的记载。

从谱系上看,施直应该无出,施端生有一子,名之常,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谱书上记载的比较详细。根据谱上的记载,叔梁纥长妻施氏,应该是施之常的姑姑。施之常的长子施行,还是孔子弟子廉潔的学生。施之常的五代孙施璟,为施父的十二代孙,他将家迁到诸暨苧萝村,娶江氏,生女西施,为施之常第六代后裔,成为施家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

在其他施氏宗谱里,关于西施,也有相关的记载。清嘉庆八年1803)刊行的《萧山新田施氏宗谱》十二世施璟,生女为越王妃。《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载:十二世施璟,徙居诸暨苧萝村,生女西施。”其中说西施“为越王妃”的说法,与西施的事迹不合。

西施浣纱的那条江,原来的名字叫浦阳江,后来改成浣纱江,现在人们都叫它浣江。我们来到浣江边,才知道西施浣纱的地方在江的对岸,要坐船过去。楼先生已经给安排好了游艇,上船之后,先在浣江上兜了一圈,路过一座浣纱大桥,是一座斜拉桥,很气派。转回来后,船到对岸西施浣纱的地方停了下来,我们从栏杆上翻了过去。看到石壁上刻着“西施浣纱处”一行字,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题。靠水边的石头上还有“浣纱”二字,据说是王羲之所写。当年范蠡选美,就是在这个地方遇到的西施和郑旦。黄飞说他小时候还看到水里有块平整的石头,那就是西施浣纱石,可能是因为水大的缘故,我们没有看到。

从西施浣纱处登上数级台阶,是一条南北向的大道,名字叫浣纱南路。沿路北行不远,就来到了一处大门前,有三个拱门,上面有五个错成三层的门楼。中间门的上方悬挂一方匾额,上书“西施故里”四字,两侧门的上方各有一匾,分别写着“长山钟灵”和“浣水毓秀”。门里也悬有一匾,上书“古越圣迹”。

走进门来,迎面是一方水池,池中长满了荷花。对面墙上写着“诗礼传家”,上面的建筑上写着“古越台”。池边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写着“红粉池”。相传西施被范蠡选中后,准备送往越国都城会稽(今绍兴)进行训练,临行前,曾在此池边梳洗打扮,然后乘船离去。后来人们为纪念此事,便将此池取名的“红粉池”。

在进门的右手方向有一座门楼,飞檐翘角,流畅生动,门上有“苧萝明珠”匾额。从此门走进去,过一道小桥,就是远近驰名的西施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二层上悬挂着“西施殿”匾额,一层有“绝代佳人”横匾。大殿正中是西施坐像,一手拄在后座上,一手放在大腿上,表情端庄。像的上方有“荷花女神”横匾。我国古代12个月,每个月都一位女神掌管当月的花卉,西施被奉为六月荷花神。西施像两侧柱上书写着一副对联:“心越身吴转瞬兴亡千古犹夸狭骨;风亭月榭遗容俨雅一朝重识芳卿。”中庭柱上亦有一副长联:“想当年名娃粉黛国士风流俯仰千秋人物问门外山色苍茫溪声幽咽浮沉几代兴亡”此联古已有之,上联原有“驻节观风”四字下联原有飞觞醉月”四字。

眼前的这座西施殿,历史十分悠久。越王献西施于吴王夫差,致其沉迷女色,终至亡国。后人有感于她以身许国、忍辱负重,在苧萝山下修建了纪念她的庙宇,至唐,已经很有规模。早在唐开成年间,著名诗人李商隐就曾到这里寻找西施遗迹,并在《蝶》一诗中写下了“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与李商隐同时或稍后不久,一位名叫鱼玄机的女诗人也写到西施故里,诗题直接用的就是《浣纱庙》。这是一首七律: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萝。

吴越两国多年来你争我夺,经常是吴胜越败,越国无奈,靠一“浣纱神女”求得和平。更讽刺的是,越国兵败如山,竟然靠着弱女子的“一双笑靥”,就让吴国的“十万精兵尽倒戈”。那位功臣范蠡“功成”后“隐遁”了,可立下大功的西施得到了什么呢?只可怜的是“空有青山号”,对西施的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李商隐与鱼玄机,应该是最早记录西施庙的人。这座纪念西施的庙宇,当时的名字叫浣纱庙。明崇祯五年(1632),诸暨知县张重修后,改名西子祠。入清后再度废圮,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当地绅士陈延鲁捐资重修,又捐田数亩,以备祭祀之用。咸丰十一年(1861)再毁于战火,到太平天国时期,再遭重创。民国十八年(1929),乡绅陈锦文集资重修。复建的西子祠有正厅三间,祠宇高敞,门额书西子祠三字,系里人、书画家周嗣培所题。祠前临旷地,植花栽竹,围以石栏,清丽幽静。他在《西子祠赓续募款赋》一文里写道西子立祠也,不知秦汉以前,创从何代惟见洪杨之后,毁于清时,访求古迹,率变荒基。民国二十三年(1934再次重修,正厅銮阁中央供奉西施塑像,红颜秀眉,手捧如意,雍容华贵旁边立两位宫女,一人持拂尘,一人执宝剑,仙姿绰约。殿前两庑又配筑南厅北阁。从此易名“西施殿”。抗战时期遭破坏,所幸西施石像尚存。至“文革”时期,西施殿连同相关建筑,被毁坏殆尽。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为1990年所重建。

西施殿前小桥两侧,各有一座跨水而建的亭子,一边写着“以身许国”,一边写着“忍辱负重”。看了这两块匾额,让人的心情好沉重。

从西施殿西门走出去,会看到一个拱门,上面写着“古越台”三个篆字,走进去就来到了古越台上,上面有三尊黄杨木雕的人物像,中间坐者就是勾践,手里拿着一把剑。右侧站立者为范蠡,腰挂一把宝剑,一手握在剑把上。左侧那位就是文种,手持一卷书简。上有“卧薪尝胆”和“父母斯民”匾额。勾践在吴三年为奴,归国后思图报仇。文种上灭吴七策,其中第四策就是“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东周列国志》写的是“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为此,范蠡为寻美女,跑遍了越国的山山水水,终于在浣纱溪畔寻找到了西施和郑旦,由勾践赠送给了吴王夫差。夫差一见大悦,说:“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供奉在这里的三个大男人,竟然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弱女子身上,唉!

从古越台南门出来,再往前走就到了苧萝山。小山不高,但名气很大。因西施生活在苧萝山下,又因在山下的溪边浣纱,所以,“苧萝”几乎成了西施的代名词,后人将辑录西施事迹的书,就取名为《苧萝志》。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苎罗山在县南五里。《舆地志诸暨县罗山西施郑旦所居其方石乃晒纱处。《十道志》: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之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山下有浣沙石。”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诸暨,挥笔写下了《萝山》一诗:

西施越溪女,出自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我们跟着李白的脚步,一步步向山上攀登。快到山顶时,要过一道小门,上方有“苧萝山”三字。过了门,就基本到了山顶。环绕着山头有一道碑廊,里面刻着历史文人歌咏西施的诗词及题句。在这里,我看到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苧萝”二字。在山的最高处,建有一座“苧萝亭”,共有三层。楼梯很窄,有人相遇,得侧身才能过。上到顶上,可看到山脚下的浣江如练,远山如黛,锦山秀水,美不胜收。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才孕育了西施这样的绝色美女。

说到这组西施景区,楼光亚和黄飞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从小就生活这一带。他们说,当时这一片是一座医院,楼光亚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他的家就在山的下边,黄飞就是楼光亚母亲接的生。楼给我们透露了一个秘密,我们站着的这座苧萝亭,原来是医院的水塔。

我们从山的南坡下山,山下有个荷花池,池中有尊西施洁白的塑像,那就是被后人尊为荷花仙子的形象。池边有几处复建的茅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苧萝村。当时有东、西两个村,西施住西村,名夷光,所以称西施。丑女东施住东村,所以称东施。西施有一次身体不舒服,紧皱眉头,捧着胸口,仍不减其美。这一动作被东施看见了,就模仿她的样子,也皱起眉来,反而更丑了,由此便留下了“东施效颦”的成语。我问楼先生,怎么没看见东施?他说,我们只展示美的,不展示丑的。

苧萝村

走下苧萝山,又回到西施浣纱的那个地方上了船,到了对岸,路过一个名叫鸬鹚湾村的地方。楼先生告诉我们,跟西施一起被送到吴国的另一位美女郑旦,就是这个村里的人。村里建有郑旦亭,沿河边的那条路,就叫郑旦路。

关于西施的结局,从古至今盛传的是越灭吴后,范蠡知道勾践只可虑始,不会善终,所以功成身退,携西施泛五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唐陆广微《吴地记》引《越绝书》云:“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此说在历史文献中很盛行。唐杜牧在《杜秋娘》一诗中写道: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鸱夷”是范蠡泛舟五湖后起的名字。《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宋苏轼在《水龙吟·黄州梦过栖霞楼》一词里写道: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写到此事的还有柳永的《瑞鹧鸪》:全吴嘉会古风流。渭南往岁忆来游。西子方来、越相功成去,千里沧江一叶舟。还有宋朝抗金英雄辛弃疾《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明朝的梁辰鱼根据以上传说,还写了一出戏剧《浣纱记》。该剧最后一出写道:“功成不受上将军一艇归来笠泽云。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更迷君。自家范蠡辅我弱越破彼强吴名遂功成国安民乐平生志愿于此毕矣。正当见机祸福之先脱履尘埃之外。若少留滞焉知今日之范蠡不为昔日之伍胥也。向已吿过主公今当远遁昨日分付渔船泊在湖口专等西施美人到来卽便同行。

这是最罗曼蒂克的结局。不过另一说法就没那么浪漫了,而且还十分悲惨:越灭吴后,西施被人装到口袋里沉江而死。此说最早见于《墨子·亲士》:“西子之,美也是说她被沉江是因为长的太美。《东周列国志》对此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其第八十三回写道:“过数日,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后人不知其事,讹传范蠡载入五湖,遂有'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之句范蠡扁舟独往,妻子且弃之,况吴宫宠妃,何敢私载乎?”《红楼梦》中林黛玉写有《西施》一诗:“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她也认为,西施是被沉江而死,还不如那位丑女东施,到老还在溪边浣纱。苏州有座“袋沉桥”,相传西施就是从这被人沉入水中的。后人觉得这个名称总会让人想起那个悲惨的故事,所以后来改名为“带城桥”了。

除以上两说,还有第三说,即越王勾践灭吴后,西施又回到故里。此说仅见于唐代宋之问的诗《浣纱篇赠陆上人》。这是一篇古风,比较长,其中有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两句,是她归故里的证据

关于西施的结局,你倾向于哪一说呢?

20221025日第一稿

20221121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