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云旅行之180:苏州澹台湖畔的澹台子祠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苏州澹台湖畔的澹台子祠

                              梅庆吉

2014107日上午8:45,我们乘坐K290次列车离开上海,经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苏州火车站,在附近的一家名叫“新民桥客栈”的旅店住下,然后乘公交车去澹台湖公园。据记载,澹台湖是为纪念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在此讲学而命名,其位置在吴中区。乘车沿迎春路南行,过一座气势恢弘的大桥,就到了吴中区。这座大桥名字名字叫澹台湖大桥,其实桥下并不是澹台湖,而是京杭大运河。

澹台湖公园就在桥南的路东,园门向南,面朝白云街,十分的简陋,是用普通的铁管横在门上,门前停着些摩托车。右手方向有座两层小楼,上面写着“南港社区服务中心”,在这座小楼的房山头上,竖写着“澹台湖公园”5个苏体字,有白色围栏向两侧延伸。

这是一个休闲公园,不收门票。门里还立着块牌子,上面写着“澹台湖健康主题公园”,园内有红色步道,道旁标着米数,隔一段就有些宣传板,上面写着有关运动健康的知识。满园生长着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丛。树丛中盛开着各种鲜花,十分的耀眼。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走圈散步,或打太极,基本都是本地人,估计像我们这样的外地游客到这里来参观的,应该绝无仅有。在园子里转了一圈,除了“澹台湖公园”几个字外,没有任何有关孔子弟子澹台灭明的内容。一直向北就会走到水边,但那片水域也不是澹台湖,仍然是大运河。沿河边向东走,过威尼斯花园的那一片水域,才是澹台湖。

大运河从西流来,与老运河交汇后开始拐向南,澹台湖就在运河转弯的地方,犹如母亲博大的胸怀,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运河拐弯处,有一个东西向长条形小岛,名字叫澹台岛,往南有一条小河,名玳玳河,运河水从西口进入,从东口流出,又进入运河。玳玳河再往南,才是澹台湖。说到澹台湖,就不能不提到宝带桥。

澹台子祠的位置

在我国历史上,宝带桥绝对是个“网红”,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它像彩虹一样卧在玳玳河与大运河交汇处,其长度为316.8米,是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也是孔洞最多的桥,共有53个,曾荣获“江苏最美运河地标”光荣称号。此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至十四年(819)完工,历时四年,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便利漕运和行旅,计划在此建一座桥。为解决资金问题,他把皇帝御赐的玉制宝带捐献出来。他的举动感动了当地的士绅,为造桥纷纷解囊。有了钱,桥很快就造好了,为感念王仲舒的义举,便将此桥取名为“宝带桥”,一直沿用至今。

宝带桥

宝带桥的入口处在南端,旁边有座小房,即售票处,以前上桥是收费的,每人两元,现在不用了。小房前立着一方文物保护碑,得知这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到桥头,首先迎接你的,是两只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古朴精美。旁边的水中,还有一座金黄色的航标灯塔。

宝带桥入口

走上坚实稳固的石板桥面,好像走进了时光隧道,仿佛走回了历史,产生了时空转换,宝带桥的历史不断在头脑里闪回。历史的记载告诉我们,最早的宝带桥是木制结构,到了元代,才以石易木,成为了石桥。对于此桥,历代多有修缮。清道光十一年(1831),在林则徐主持下,还曾进行过一次大修。宝带桥遭受严重破坏的,是在清同治二年(1863)。当年英国侵略者戈登带兵沿吴淞江上行,来到宝带桥,发现此桥影响了船的航行,便下令将中间的大孔拆掉,结果接连倒塌了26个桥孔。抗日战争时期再次遭到破坏,被日军飞机炸掉了6个桥孔。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6年,人民政府出资进行修复,使之又恢复的往日的风采。

宝带桥头的石狮子

说到拱桥,恐怕每个人都有印象,是由一个个拱形桥洞组成,两边由低到高,逐渐上升,整座桥就是一个拱形。而宝带桥则不是这样,下面的桥洞虽然是拱形,但桥面却平直如矢,一路向北。一直到第36个桥洞,桥面才开始隆起,至第39个桥洞达到最高,然后下坡,至第42个桥洞,又开始趋于平坦。这个隆起的地方,就是主航道,便于船只行驶。从桥的最高点往南数,一共是38个桥洞,往北数,共14个桥洞,这是地势使然,也构成了宝带桥独特的不对称美。

宝带桥上的这53个桥孔,从它落成的那一天一直到现在,给当地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那就是由它形成的奇特景观“宝桥串月”。据说每到中秋的半夜,月上当空,照在湖上,每一个桥孔都会幻化出一个月亮,水中的月亮,随波起伏,犹如一串明月。每年这一天的夜晚,宝带桥上就会聚满了人群,来欣赏这每年只有一次的奇观。有人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诗:

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

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

对于我们这样的外地人来说,就很难有这样的眼福了,除非计算好时间,专程来看。

过了桥的最高点,很快就到了桥的北端,来到了澹台岛上,有一个石狮子在桥头迎接我们。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桥南不是有两只吗?这边怎么只有一只?这是为什么呢?据记载,建桥伊始,桥南桥北各安置了两只石狮子,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四只石狮子陆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据说1956年修复此桥时,在水下打捞上来三只,另一只则去向不明。

俯瞰宝带桥

距石狮子不远处有一座小型石塔,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约4米高,塔身设有佛龛,龛内镌有佛像。其实在来的路上,也就是在桥的第2627孔之间,也有个一模一样的佛塔,安放在水石盘上。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大概就是《林海雪原》里的土匪黑话“宝塔镇河妖”吧。塔旁有一石亭,应该是澹台岛上最古老的建筑了吧。亭内有碑,记载着宝带桥的历史。亭西不远,有三座并排的红顶黄墙的寺庙式建筑,中间的那座,就是我们千呼万唤才终于出现的澹台子祠。

前面说了那么一大篇,目的就是为了澹台子祠,虽然一直没有进入主题,但澹台子祠如草蛇灰线,时稳时现,只有走过宝带桥,才能看到澹台子祠。因宝带桥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然要认真说说了。不过在进入宝带桥前的那块《宝带桥简介》宣传板上,已经有了澹台子祠的内容了。上面写道:“宝带桥北有一座澹台子祠,为纪念孔子七十二门生之一的澹台灭明而修建,澹台灭明曾在此居住。澹台灭明,字子羽,当时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有多大才能。后澹台灭明游学到吴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是当时儒家在南方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孔子听到消息,感慨地说:以貎取人,失之子羽。这就是这句成语的历史典故,每年来此祭拜这位先贤的游人络绎不绝。”以上这一段话,源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司马贞《索隐》有云:“今吴国东南有澹台湖,即其遗迹所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亦云:“澹台湖:府西南十八里,在太湖之东。相传以澹台灭明南游至此而名。”

那么现在应该弄明白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有那么多与澹台灭明有关的地名呢?相传澹台灭明来到吴地,讲学的地点就在澹台湖附近,大约到了隋代,此地塌陷为湖,澹台讲学的地方也沉入湖底。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这一带带来文明之风的先贤,便把这个湖取名为澹台湖了。关于此事,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吴地记》载曰:“澹台湖,在吴县东南十里。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宅陷为湖,湖侧有坟。”

澹台子祠

明白了澹台湖的来历,我们就可以走进澹台子祠了。澹台灭明的坐像位于祠的正中,正襟危坐,脸稍上仰,目光有神,手势为讲课状。看到了澹台的这幅雕塑,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他在此讲学的情景,感受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江南地区的传播。

澹台灭明像

有意思的是在澹台灭明两侧,还有一男一女两位神灵,他们是谁呢?经询问得知,一位叫长桥爷爷,一位叫长桥奶奶。长桥是当地的一个地名,这两位是当地的守护神,所以把他们跟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供奉在一起。也有人说是下田地的土地爷和土地奶奶。在旁边的一座庙内,还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卧佛。经常能够看到在宝带桥上,带着香水果等供品的人络绎不绝,不知道他们是来供澹台灭明还是土地还是佛祖?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澹台子祠,已经是第三迁了,最早的祠建在尹山上,第二迁在郭巷老街,此事在民国《吴县志》里记载得很清楚:“澹台子祠在葑门外郭巷镇。旧在尹山巅,祀先贤澹台灭明。宋南渡后尹和靖读书其中,遂以和靖先生袝祀。明练埙设义塾于其中,改名澹台书院。后毁。清康熙中尹山寺僧明宗谋重建而未成,至雍正初始落成焉。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诏以命姚安太守施悌配享。咸丰十年毁。同治中移建今所。施氏后裔主祭。”

从这段话得知,至少在宋代,尹山上就建有澹台子祠。宋代大儒尹和靖南渡后,曾在澹台子祠中读书,后来便以尹和靖配享。明代乡贤练埙在祠中设义墪,遂又改称为澹台书院,后来毁于战事。到了清代的雍正年间又得以重建。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至此,又下诏命姚安太守施悌配享。这就是尹山上的澹台子祠的发展脉络。

那么尹山在什么地方呢?现在要想找到尹山的位置,还是个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尹山早已不在。查阅相关资料,也能寻出个蛛丝马迹。其位置大致在大运河郭巷段以东400米的地方,高约15米,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向约80米,形状像个斗笠。把它叫作山,实在是高抬了它,顶多算个土堆。有人怀疑,很可能是哪位吴王的墓葬。这座小山虽然不大,今已不存,但历史上的名气却很大。相传周大夫尹吉甫曾隐居于此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南宋大儒尹和靖在此读书而得名。大约在南朝梁时,这里就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崇福寺,亦称尹山寺。到了宋代,在寺的隔壁建起了澹台子祠,形成了儒、佛并存的局面。北宋元丰年间,尹山就已经成为长洲县下的一个乡了。明朝初年,已经形成了“民居繁庶”的集市了,明正德年间,这里还建起了“尹山急递所”,相当于现在的“菜鸟驿站”。到了清朝末年,尹山更显繁华,茶坊酒肆林立,“烟馆赌场遍布”,成为长洲“五市”之一。民国后期至解放以后,尹山划归郭巷镇,尹山的地位消失。再加上当地百姓不断取尹山之土烧砖盖房子,本来就不大的小山,很快就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在今天的郭巷街道,还保留了许多与尹山有关的地名,让人们还隐隐约约能够感受到尹山的存在。当年的尹山乡,与今天的郭巷街道大致相当。

清咸丰十年(1860),尹山上的澹台子祠因战争被毁,同治年间移到郭巷老街中段港南。当时的澹台子祠,沿郭巷街有面向北面的4柱3间石牌坊一座,牌坊之南为3间祭屋,祭屋两偏间再南分别是长厢房,中间天井面北设砖雕门楼,门楼外房屋面南设有木栅门。祠堂南门外东边有祭台高墩,西南侧是鱼池潭,祠堂前直立大榉树3棵、槐树1棵。民国年间,因倾圮而被拆除,剩余的石牌坊,也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移作他用,第二座祠堂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估计新建在宝带桥北的澹台子祠,不会再遭厄运了吧!

20201018日第一稿

2023111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