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纪行之二:肥东管湾管氏宗祠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安徽纪行之二:肥东管湾管氏宗祠

梅庆吉

325日的活动安排,管绍勇说去合肥参观一处管氏宗祠。早饭后我们就上了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颇具古风的管氏宗祠。到这才知道,这个地方属于肥东县梁园镇管湾村。在管氏宗祠前,管氏宗亲等多人在等着我们。

管氏宗祠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一明两暗。正门上方为歇山式结构,飞檐翅角十分飘逸生动,在不同位置上放置了一些跑兽。门楣上方,悬挂着“管氏宗祠”四字匾额,两侧白墙上各写着一个“管”字。两侧的马头墙,是典型的徽派风格。

走进大门,迎面是一道木制隔断,上方悬挂着“怀德堂”三字横匾,下面还有一面旗帜,中间是圆形图案,图案中心是一小篆体“管”字,上有“怀德堂”三字,下面写着“安徽·合肥”,左右两侧是吉祥纹饰。下面横挂着一条标语,写着“安徽怀德堂《管氏总族谱》颁发仪式”。

从隔断两侧走进祠堂的里面,会看到一个很大的天井,中间有个水池,池边有围栏。再往上几个台阶,就进入了正堂。西侧墙上镶着一通石碑,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内容已经不清,从可辨认的字迹来看,似乎跟地契有关。东侧亦有一通碑,许多字被凿,漫漶得更加严重,从仅能看到出的字推测,应该跟家训在关。

大堂正中的架子上,摆放着管氏先祖神位。最上边的一位是管氏始祖管叔鲜,旁边还有他的画像。管叔鲜是周文王三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之兄。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辅佐年仅13岁的周成王。管叔鲜不服,联合蔡叔、霍叔,以及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诛管叔、武庚,囚禁蔡叔,将霍叔贬为庶人。管叔死后其后裔流散各地,以管为姓,尊管叔为始祖。

管叔鲜像

第二排两位,一是管仲,一是宗昉。一般来讲,管姓奉管叔鲜为始祖,但多数管姓人家,又多奉管仲为始祖。这是因为管叔鲜有叛乱前科,而管仲则盛名传世,所以,管氏以管仲为光荣,便尊他为始祖。关于管仲的身世,有的说是管叔鲜之后,如唐李吉甫所撰《元和姓纂》云:“文王之子叔鲜封于管,因氏焉。管夷吾字敬仲,仕齐。”颍上管仲研究专家冯传礼在《浅议管子是管叔鲜的后裔》一文里写道:管叔鲜死后,他的子孙们为避难改姬姓为管姓,从管城向南面淮河流域逃难。沿淮地区是淮夷所在区域,周天子鞭长莫及,所以沿淮地区成了管叔鲜子孙的避难地。管叔鲜的子孙们逃难到了淮河流域的今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湾(村),见这里水甘土肥,民风淳朴,就定居下来。近四百年后的公元前723(戊午年)管仲出生在当年管叔鲜子孙避难地管谷湾。又有人说是周穆王之后,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齐有管夷吾,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显于齐。夷吾裔孙修,仕楚。齐又有管至父。汉有燕令管少,末知其自齐往与?此皆以邑为氏者。”说是周穆王封一子于管叔鲜原封地,后传至管仲。但管氏家族,多认为管仲出自管叔鲜。

管仲像

始迁祖宗昉牌位

与管仲并列的宗昉,为管湾这一支的始迁祖,迁居的时间为明朝初年。关于管氏这一支的迁徙,往往会指向一个地名——瓦屑坝。这个地方位于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湖边存有大量的瓦屑而得名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因为连年战争,加上饥荒,有些地区人口大量减少。为了稳定新生的大明政权,朱元璋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往人少的地方移民。移民的出发点就是瓦屑坝,大量移民从这里迁到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同治版《鄱阳县志》卷二《古迹》中写道:“瓦屑坝:在立德乡,去城西二十余里。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相当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而管氏中的一支,就是从瓦屑坝迁过来的。

管氏这支从瓦屑坝出发,沿长江东下,先到江苏句容定居。不久,又从句容北迁,到肥东的梁园(当时叫慎城)停下了脚步。当时迁居梁园的,共有兄弟四人。最初大家都住在一起,由于战乱和生计问题,不得不各自另立门户。但为相互有个照应,居住的地方都不很远。老大老二定居在在梁园北五里一个叫坟塘的地方,称“东管”,后称东管村;老三定居在梁园北二十里大李集南的管家巷,称“北管”;老四定梁园南十余里的谢侯备,称“南管”。大约在1440-1450年之间,管宗昉又从东管分出,迁到梁园西北的大湾村,称“西管”,现在的名字叫“管湾”,就是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因这一支保留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印行的《合肥东梁乡管氏西分创修宗谱》,所以脉络比较清晰。

牌位上的第三排,是宗昉的三个儿子:积福、积禄和积寿。他们哥仨各生三子,排在第四排:积福三子:定富、定美、定贵;积禄三子:定仁、定德、定山;积禄四子:定成、定辅,第三子只写了一个“松”字。第五排人数较多,共11位。从右到左分别是:第一位是定富之子有仁、第二位是定美之子有时、第三位是定贵之子藤环。他们都是积福之孙。第四位音为定仁之子,第五位哲、第六位蘭为定德之子,第七有才为定山之子,他们都是积禄之孙。第八位荣为定成之子,第九位元、第十位亨为定辅之子,第十一位盘为松之子。他们都是积寿之孙。这就是牌位的全部。

迁居这里的管家分居四地后,每支都建起了祠堂,由各种原因,到现在只剩下了管湾的这一处。这座祠堂始建于清朝初年,当时只有几间小房。到了道光年间,又进行了第二次维修与扩建。这所祠堂之所以能够保留,是因为解放后曾一度为学校所用。学校迁走后,一直闲置,已经破败不堪。2019年,管氏家族齐心合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终于使管氏宗祠焕然一新。西侧还有一个院落,看样子刚刚完工,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用。

修缮前的管氏宗祠

举行奠基仪式

离开管氏宗祠,当地朋友又带着我们转了一圈管湾国家湿地公园。这时我们才知道,管湾这个地方,风景十分秀丽,水多塘多,已经被辟为国家湿地公园。走进公园,一派的原生态,水塘、野草、树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里的芦苇十分的高大,足有四五米高,跟竹子差不多。景区里还有条步行道,管茂学介绍说,这条道一到晚上会发光。好神奇哟!这里已经成了合肥的后花园。

走出湿地,已经到了中午,主人在一个叫“清风阁酒楼”的饭店请我们吃饭。主人说,我们小地方,没什么好吃的,但很有地方特色。在这一桌饭菜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泥鳅面条。因为这个地方水多,泥鳅就多,并且都是野生,个头很大。他们把泥鳅放在面条里一起煮,面条好吃,泥鳅也好吃。还有一盘颜色很黑的肉,主人说这是水牛肉。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这一顿午饭吃的好嗨!

离开管湾,我们又赶到合肥,听安徽大学周怀宇教授作管子研究专题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论管子的八大创新》,很有深度。因时间关系,没有展开。报告会后,在合肥吃了晚饭,连夜赶回颍上。

感谢管茂学,为此稿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