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城再行之四:人才荟萃七贤祠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聊城再行之四:人才荟萃七贤祠

梅庆吉

聊城真是人才济济,人才辈出,人才荟萃,一抓就是一大把。在这座七贤祠内,就供奉着聊城籍的七位贤人,这还仅限于明代。

从光岳楼沿楼西大街西行,过聊城县衙再西行,就看到了西城门,门前路北就是七贤祠。临街有道影壁,影壁后面是山门,门楣上方悬挂着“七贤祠”三字匾额,两侧柱子上的对联是:“名贤为故乡增辉来人莫作凡夫想;古祠与光岳并寿到此方知学者尊。”侧面墙上有关于七贤祠复建后的绍介:“复建工程始于2012101日,竣工于201351日。工程用地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照壁、山门、东西配殿、大殿、后殿、碑廊等,建筑总面积为2011平方米。沿街照壁之后为祠堂山门,山门之内为祠堂主体建筑——仰贤堂,两侧为配殿,东配殿为阳明祠,西配殿为心学馆,仰贤堂北侧为后殿及东西厢房,前后院之间以碑廊连接。”由此得知,这是一处新建筑。

七贤祠照壁

走进山门,迎面就是七贤祠的主殿——仰贤堂,面阔七开间,为双栋前后串联式屋面,前者为歇山顶,后者为卷棚顶。门两侧的对联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走进大殿,迎面就是七位贤人的站像,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后觉、王汝训、穆孔晖、王道、孟秋、逮中立、赵维新。这七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级别不低的官职,且均为官清正,为正义公道而屡遭贬斥。但皆心胸豁达,不计名利,安贫乐道,热衷于读书讲学,提携后进。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尊崇阳明“心学”。这其中,王道和穆孔晖是直接聆听过王阳明的教诲,王汝训是穆孔晖的门生,张后觉是王门弟子颜钥、徐樾的学生,孟秋和赵维新是张后觉的弟子,逯中立则在名震一时的东林书院讲学。他们在北方,形成了阳明心学核心,为阳明学的北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仰圣堂

他们中间,跟王阳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穆孔晖。弘治十七年(1504),他参加山东乡试,此次的主考官就是王阳明。因其才华超群,被擢为举人第一,由此入为阳明门生。第二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被贬为南京礼部主事,后官复原职。两年后,他与座师王阳明一起担任会试同考官。这期间,穆经常聆听王阳明授课,渐渐被阳明之学所折服。《堂邑县志》有云:“初习古文辞,既乃弃去,精研理学,抉其藩篱,务求自得,经藉之外,旁及(程朱)二氏。”《明史·儒林传》载:“初不肯宗守仁说,久乃笃信之,自名王氏学浸淫入于释氏。而守益于戒惧慎独,盖兢兢焉。”

穆孔晖

在学术思想上,穆基本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反对程朱理学所宣扬的“天理至上”等观点,认为他们的学说多流于空谈,没有反映儒学的真谛。他认为,心学的精华只是两个字:“空”和“寂”,若掌握了心学,就能“随应随寂,如鸟过空,空体弗碍”,外物就不能给人以干扰,也就能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由于他把心学与佛学中的“顿悟说”揉到了一起,有人批评他说“学阳明而流于禅”。

穆孔晖著述颇丰,主要有《读易录》、《尚书困学》、《大学千虑》、《玄庵晚稿》。还有史学著作《前汉通纪》、《读史通编》等。

王道和穆孔晖

另一位亲耳聆听过王阳明教导的是王道。王道是武城人,今属德州。但在明代,武城则隶属东昌府。而王道故里冯王庄,上个世纪60年代,又划给河北省故城县。按现在的划分,他应该属河北人。但聊城人还是愿意把他当作自己人。

王道

王道正德六年(1511)进士,“三月丁丑,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明武宗实录》卷七三,第1624页)嘉靖间,迁南京国子监祭酒,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科条严肃,经义德行各有章程,士类翕然宗之。”不久“旋复以疾告归。后因台臣论荐,起用为太常卿。历任北京国子监祭酒,礼、吏二部侍郎,卒于官”(《临清直隶州志》),诏赐葬祭,赠礼部尚书,谥文定。

他在南京任职期间,曾拜在王阳明门下,听其亲自传授。后师事与王阳明同时讲学的湛若水。此人很有个性,先是师事王阳明,后来又表示质疑,他在《次阳明咏良知》一诗中写道:“良知止是情之动,未动前头尚属疑。”批评王阳明“为学之道,剸求之心而已,是几执一而废百矣”(《顺渠先生文录答朱守中》),提出“盈天地间,本一气而已矣”(《天道说》),而不是心。他在《性说》一文里说道:“天地之气,一阴一阳而已,阴阳之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人物受之以正其性,阴阳之形而下者谓之器,而人物分之以范其形。”又说:“情者,一气之流行也,流行必恻隐、羞恶、辞让最非之善。无残忍刻薄之夹带,是性也。”认为“情之善可迁,而性之善不可迁”。(《明儒学案甘泉学案六》)所以,有人直接把王道排除在阳明弟子之外。

晚年回乡讲学,弟子甚众,当地人称之为“文圣人”。著有《大学亿》、《老子亿》、《顺渠文录》等书。

王汝训是穆孔晖的门生,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他是东昌府区沙镇王楼村人,字古师,号泓阳。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初授河北元城县(今大名县)令。万历五年(1577)升刑部主事,后改任兵部主事、给事中。万历二十一年(1593)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后巡抚浙江,触及行奸权贵被革职。家居十五年后,出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后改工部侍郎。有一次家遇盗,汝训直接把钥匙交给他,让他随便拿。盗贼翻箱倒柜,未发现值钱的东西,大为惊异,磕了个头离去。在家期间,除以文会友,讲习学说外,还纂有《东昌府志》二十卷,《疏草》二卷。

王汝训

张后觉,字志仁,号弘山,茌平县张楼村人。出自书香门第,其父文祥,由乡举官广昌知县。《明史·儒林传》载:“生有异质,事亲孝,居丧哀毁,三年不御内。”早年师事阳明弟子颜钥和徐樾。曾以岁贡生授华阴县训导,后署县事,“救灾扶伤,人胥悦服。及致仕归,士民泣送载道”。东昌知府罗汝芳、提学副使邹善皆宗守仁之学,与后觉引为同志。二人先后建为后觉建愿学、见泰两书院,时相讨论。后北走京师,南游江左,务以亲贤讲学为事,门弟子日益进。凡上任官吏或道经茌平者,都要登门拜访业。平生不作诗,不谈禅,不事著述,不管远近,学者均称之为“弘山先生”。年七十六卒。

张后觉

张后觉学宗王守仁“良知”说,其弟子赵维新将其言论编为《弘农教言》,其中有言:“良即是知,知即是良,良外无知,知外无良”(《明儒学案·北方王门学案》)。绍兴张元忭《弘山先生墓志》中说:“一日出《弘山教言》数十条示予。予受而读之,既终业叹曰:文成之的传其在兹欤!江以南诸君子著书,以明良知之说者多矣,大都高者,或过于玄远,而无当其次。或凑泊牵附而未融……今观先生书,简直融贯无一言不本于心得,无一言不契于宗旨。”得阳明真传又有所发展。

孟秋师从张后觉。茌平人,字子成,号我疆。隆庆五年(1571)进士,被委任为昌黎县知县。任职期间,关心民膜,赈济灾民,减轻赋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公正办案,处理冤狱。在职六年,深得民心。离任时百姓塞满道路,哭泣挽留,他只好设法溜走。因昌黎任上政绩卓著,被擢升为大理评事。不久,又委任他担任职方员外郎,监督山海关防御。虽然工作突出,但触怒权贵,于万历九年(1581)免职遣回老家。过了一段时间官复原职,担任刑部主事,尚宝司少卿。不久病死,谥曰“清宪”。清人焦竑评价孟秋说:“先生笃学力行,苦节清修,以名儒起家,以廉吏令终。治县县治,治狱狱理,司马马蕃,司刑刑清,司玺玺慎。投之所向,恢恢乎游刃而解。”

孟秋是在朋友引见下拜张后觉为师的。先生授以良知之学,教理透彻,孟秋闻所未闻,忻然有省,喟然叹曰:“不遇先生,终成聋瞽。”遂执弟子礼,从此师事先生二十余载,最得后觉之心传。他认为,如果“良知”是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千古圣圣相传一点真骨血”,那么“志仁”二字就是孟秋对良知的独特发挥以及对孔孟儒学的再次发明。他强调:“孔子作圣无别法,只是'志仁’一事,此是入圣要诀。后世纷纷议论,只是不明此路头。”“志仁则无恶,何等简易,何等直截。但人不悟耳,可惜!”其友人孟化鲤评价说:“或曰山东自孔孟没且二千年,传经砥节代不乏人,若乃真修卓悟如宣尼所谓闻道者,其在先生乎!其在先生乎!”(《我疆先生传》)

孟秋

孟秋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治平安边诸策》《里居稿》《理学辩疑》《明儒经翼》《读书管见》《战国策略》《政事要略》《我疆集》等。

与孟秋同时师事张后觉的,还有赵维新,他跟孟秋是同乡,亦茌平人,字素衷,一字文野。据《明史·儒林传》:性纯孝,居丧,五味不入口,柴毁骨立杖而后起。乡人欲举其孝行,力辞之。丧偶五十年不再娶。”虽家赤贫,但视金钱如粪土,有一次请人给他家筑墙,挖出来一筐金子,任由工人取去,他问都没问。

赵维新

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根据和老师张后觉的问答,编成《弘山教言》,成为一时学者学习心学的经书。又著有《感述录》六卷、《感述续录》四卷,为维新感其师张后觉的言论而著,故曰《感述》。前录皆记后觉讲授四书之义,《续录》前二卷皆自述讲学之旨,第三卷为诗文,第四卷附录维新行略及张元忭、孙鑛诸人评语。他在学术上的贡献,重新提出心体说,主要包含道心、本心、良心、人心等意义的范畴集合。

赵维新的一生,主要在著述、讲学上,只任过一次训导小官。年92,无疾而终。

在这七个人中,只有逯中立跟王阳明的关系不是很直接。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先授行人,继为吏科给事中,后进兵科给事中。人称“逯给谏”。著有《两垣奏议》一书,《四库总目提要》在介绍此书时云:“中立有《周易札记》,已著录,是书(后附)凡奏议六篇,皆中立为给事中时所上。以历吏、兵二科,故称两垣(官署)。其中《论公用舍》、《论修史用人》及《论会推阁臣》三疏,本末略具《明史》本传。盖中立以是三疏,一忤旨停俸,一见忌辅臣,一被贬外授”。

逯中立

先说“忤旨停俸”。万历二十一年(1593),吏部左侍郎赵用贤被奸臣所害免职,行人高攀龙等上疏求救又被贬谪,逯中立奋起抗疏。因其“不顺从旨意,罚停俸一年”。再说“见忌辅臣”。逯进兵科给事中后,有诏修国史,权辅王锡爵举荐他的门生、原詹事刘虞夔为总裁。诸御史上书言不当召刘为总裁,“而中立诋虞夔尤力,并侵锡爵,遂寝召命”,(《东昌府志》卷二八《列传》三)。三说“被贬外授”。万历二十二年(1594)二月,因吏部郎中顾宪成为会推阁臣事被削籍,给事中卢明上疏迎救,也被贬。逯中立不惧风险,上书迎救,结果“奉严旨切责,贬陕西按察司知事”。

逯贬官后,曾一度讲学东林书会,为朝野颂慕。尤精于《周易》,有《周易札记》传世。他临终时写道:“生而不能显扬,是负吾亲也;仕而不能竖立,是负吾君也;昂昂七尺之躯而甘为碌碌之庸夫,是负吾身也。三十而学道,五十四而无闻,是为天地之间之罔人也。”书毕,冥目而逝。同宗好友皆着丧服,高攀龙、冯从吾等人闻讣,皆守灵痛哭,书悼词以祭。光宗即位,赠光禄少卿。知府岳和声刻《读书札记》,又设三生祠祭祀。

聊城七贤祠是北方传播心学的最主要场所,所以,就必须有王阳明的位置。第一进院落东配殿,就是阳明祠。门两侧有对联曰:“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大殿正中是王阳明站像,上面的匾额写着“真三不朽”四字,像两边写着王阳明的四句箴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祠对面是心学馆。仰贤堂后还有一个大殿,为国学教育讲堂,正中是一幅孔子站像,上面的匾额写的是“万世师表”,像两侧的对联是:“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九洲。”外侧的对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两侧有配殿。

贤祠原来并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海源阁附近万寿观西约100米西口南街与蔡家胡同交叉路口西南角。最初供奉的也不七贤,而是王道、穆孔晖、孟秋三人。明朝万历年间,东昌知府岳和声增加了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四位,才有了“七贤祠”之名。清康熙《聊城县志·人物志》有记载:“郡城旧有明儒三先生祠,祀王文定道、穆文简孔晖、孟清献秋,太守岳和声复置汝训,并逯给谏中立、茌山张宏山后觉、赵素衷维新,称'七先生祠’云。”

万寿观山门

到了清朝末年,由于疏于管理,几近倒塌,不能使用。清道光年间,东昌知府朱锦琮改祀七位贤士于启文书院,上供文昌帝君,下供七贤牌位。知府胡德琳为书院题有对联一副曰:“接武巍科三状元;传薪正学七先生。”三状元指的朱之蕃、傅以渐和邓钟岳。后来又增加了三个人的牌位。《聊城县志·学校志》载:“后增邓宗伯钟岳,旁以郡守胡德琳配祀”。“光绪十八年(1892),又增孝毅先生朱学笃牌位于旁”。这三位被称为“清三贤”。科举废止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将启文书院改建为东昌府立中学堂,民国元年改称东昌中学校,民国二年改为山东省立聊城第四中学,民国三年(1914)改为山东省立第二中学,是山东省创立最早的官办中学之一。1949年,为纪念张郁光烈士,改名郁光小学。1951年改为师范附小。1962年,将师范附小改名为实验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2023512日第一稿

2023528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