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巡礼之十八:南碑瑰宝《爨宝子碑》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本文收录在我的《书画巡踪》一书中,该书由黑龙江少儿出版社2013年出版。

国宝巡礼之十八:南碑瑰宝《爨宝子碑》

梅庆吉

“爨”这个字是不是又难认又难写?那么,我们就先从认这个字开始吧。这个字读chuàn。人们都知道这个字难写,所以,为了方便记忆,有人便编了一首顺口溜:“兴字头(指繁体字的兴),林字腰,大字底下把火烧。”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容易记了。

其实,如果你生活在云南,对这个字就不会陌生了,因为云南曲靖一带,就被称为“爨乡”。

为什么会称“爨乡”呢?这说来话长了。

自诸葛亮征南,于公元225年8月会师曲靖后,直到唐天宝年间的500余年,曲靖成了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中心,而统治南中的正是爨氏。爨宝子在建宁(今曲靖)任太守时,正是爨氏统治南中时期。爨宝子,建宁同乐(今陆良)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五年(380),卒于东晋大亨二年(403)(“大亨”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壬寅年改的年号,但这个年号没有用过,随即改称元兴)。他19岁时即“弱冠称仁”,就任建宁太守,同时世袭振威将军职。爨宝子任建宁太守之时,当时的中原属东晋、刘宋两朝,统治者互相争权夺利,战事频仍,对爨氏统治的南中无力顾及。宝子根据当时的形势,采取了对外宾服于中原王朝,对内实行平等相待、团结和睦之政策,社会较为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但是,爨宝子“享年不永”,仅活了23岁。死后,他的僚属和百姓皆悲痛万分,其属官专为他刻石立碑,以求流芳百世。这碑便是《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也即爨宝子极短暂的人生结束后的第2年。此碑埋在地下一千多年之后,才被当地农民耕地时掘得。当时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一块什么了不起的东西。那位农民所以看上它,并将它搬回家中,是因为这块碑不大又十分平整而且光滑,他们家以卖豆腐闻名乡里,正好缺一块压豆腐的石板,这块古碑就派上了用场。这一压就是70多年,公元1852年,从江宁远道而来的知府邓尔恒,一日走进厨房,无意中看到豆腐上有字迹,细一辨认,让他大吃一惊,这不是史书上记载过的爨书么?千百年来只有文字记述,却不见真正的碑刻。邓知府急忙唤来厨师询问,才知道卖豆腐的人是城南几十里地方越州杨旗田村的人。邓尔恒不敢怠慢,带上随从赶往那里,找到了那位卖豆腐的人,立即派人用车子将碑拉回曲靖府衙,其后又置于城中武侯祠。这块被后人称为“南碑瑰宝”,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碑刻就是这样传奇般地被这位知府大人慧眼识得,这不能不说是这位短命的爨宝子的一种福荫。

但是,《爨宝子碑》正如他本人一样,注定命途多舛。1927年,以龙云、胡若愚、张汝翼、李选廷等镇守使为首的新军阀,联合发动了“二·六”政变,取代了唐继尧的旧军阀统治。这时候,早就貌合神离的新军阀之间开始矛盾激化,为了一个省主席的位子,真刀真枪打起来。随着这场内讧之战的升级,战场从昆明拉到了曲靖,张汝翼、胡若愚的军队被龙云的军队围在城内。为了抵抗龙云所部进攻,他们竟然将这块珍藏于武侯祠内的《爨宝子碑》撬去筑工事,幸被城内一位以拓售碑帖度日的寒士张士元发现,他不顾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将此碑搬回家中当床用,才又一次免遭厄运。十年之后,《爨宝子碑》被移入曲靖第一中学的爨碑亭存放,直到现在。

《爨宝子碑》被发现的地方杨旗田村,小村不大,几十户人家零零落落凑在坝子边缘,村子面对的是一片起伏的田野,《爨宝子碑》几百年前就是从村前的这片田野中间发现的。村里人说,早年间有关部门在《爨宝子碑》出土的地点还立过出土标志,还有一个封土堆,不是很大,但看上去很明显,后来因为改地平掉了。老一点的人还记得现在那片松林边有一座宝子墓的大坟堆。

曲靖一中《爨宝子碑》亭

不管怎样,爨宝子已随这块不朽的碑刻走到今天,还必将走向未来。碑刻除了史学上的价值外,更主要的还在于书法价值。那怪模怪样的书体似隶非隶,似楷非楷,这书法让后来有的人说成是“上溯篆分之流,下开随唐之径”。就为这,物以稀为贵,它成了一块不可多得的名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