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读者,算是老读者了。 他在单位里,经常发愁。 因为单位风气不好。每一次提拔干部,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都收到一堆的举报信。 所以,这位读者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 “费曼,我有一位朋友,每当单位提拔干部,单位领导就收到一些关于他的举报。类似情况已经多次发生。现在我的这位朋友,处于苦恼之中。不知如何是好。费曼,你说怎么办?” 每次我看到这个问题,我内心的第一反应就是,“你说的这个朋友,是不是就是你自己。”不过,我没有说出口。 这位读者的问题,我概括为: 如果单位每次提拔,你都被同事举报,导致提拔程序没法进行下去,是不是你以后提拔都没戏了? 就这个问题,我今天分享一下干部提拔中,从考察到公示,究竟有哪些风险点。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个情况,干部提拔是有意向人选的。 有很多人依然有一个陈旧的观念,认为提拔是没有意向人选的,提拔看的是谈话调研推荐和会议推荐。 但这个观念已经过时了。 可以这么说,通常情况下,只要单位搞提拔,那就说明领导班子已经充分沟通酝酿,已经确定了干部提拔的意向人选。 而且,会在启动提拔之前,会对意向人选进行一次风险排查。 什么风险排查呢? 具体就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第二十四条“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的情形。 这其中包括违法违纪、拉票、群众公认度不高、裸官、处分期未结束等等。 单位还会征求派驻纪检组意见,征得派驻纪检组对意向人选无意见的情况下,才会启动提拔。 如果意向人选有风险点,比如,干部档案有问题或作风有问题,那么,领导班子就不会启动提拔程序。 因为强行启动,会导致提拔无法完成的情况。 反过来说,如果单位启动提拔程序,那么,就说明了意向人选应该大概率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在启动提拔之前,大家不知道谁是意向人选。 但大家要清楚的是,只要单位启动提拔,意向人选大概率是可以过关的。 第二,考察更像走程序,但不排除意外。 在考察环节,需要对考察对象进行全方位考察。 但正如第一点所说: 在干部档案、作风纪律等方面,单位已经提前把关。 所以,考察更像走流程。 但并不代表考察过程中没有风险点: 第一个风险点就是民主测评。 在民主测评环节,如果投票统计情况是,大部分人勾选不同意考察对象任职,大部分人勾选考察对象基本称职、不称职,那么,这个考察对象就很可能通不过考察了,最后当然也没法任职。 这个大部分人究竟是多少人,占单位总人数百分比是多少才算得上“群众公认度不高”? 目前规定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 我工作经验反馈,大概只要有20%以上的群众给你打了“不同意”,“基本称职”或“不称职”,就能说明,你的在群众公认度方面不过关了。 没有民意基础,当然领导班子就不能对你进行讨论任职。 在现实中,能让这么多群众打不同意的选项,只能说明在做人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第二风险点就是在考察期间,有人给派驻纪检组提交有实质性的违法违纪的举报材料。 在有线索的情况下,对于考察对象的提拔任用,派驻纪检组是不可能给出肯定性的结论的。 提拔程序只能中止,等到核查后出具意见。 第三个风险点就是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就是个人报告的事项中,经核实后,发现了违规的现象。比如,违规出国(境),“裸官”行为等。 第三,公示环节的风险,要来自于实质性内容。 在公示环节,拟任职人选被信访举报的情形并不少见。 但能影响拟任人选任职的,依然要有实质性的证据材料。 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材料,组织人事部门联合派驻纪检部门会在核实后,给出举报不属实的公示结论意见。 总的来说,我们会发现,如果你没有违法违纪,那么,别人是无法影响你提拔的。 现在大环境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遏制诬告行为,重视为干部正名。如果你做到遵规守纪,就不用担心某些人给你使绊子。 |
|
来自: 新用户3892281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