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919 舞弄清影 也许吴镇在许多人的心里名不见经传,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我看到了他眼里清旷静谧的竹,才想起要写点什么。 元至正十六年,宋亡。 吴泽半生欲建功立业的心愿落空,退隐回乡,这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后代的教育。吴禾是吴泽的第二个儿子,常年和父亲从事海运,吴镇则由其叔父照顾,他也立志报国,偏爱剑术。 ![]() 元 吴镇《山水》 (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只不过,有时候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人的一腔热血都不及昙花一现的瞬间美丽。 三叔吴森文化修养颇高,吴镇随其认字读书习经,吴镇才思敏捷进步很快,但要学习《易经》仍有不少困难。至元二十八年(1291)办学恢复,三叔吴森出资建造魏塘义塾,后又请到精通易理刘天骥讲学,十二岁的吴镇与兄长前往家乡不远处的魏塘镇陈园读书,聆听教导。 在此三年,吴镇经老师提点,领悟韬光隐晦,慢慢,以武报国的想法云隐脑后。等到学习期满,他告别陈园,重回家乡。大约五年后,吴家又举家迁至魏塘,在这里他开始逐渐接触丹青。 其三叔吴森,极富收藏,连赵孟頫曾评说:唯嗜古名画,购之千金不惜。根据记载,事实确实如此,当时,吴森的收藏从晋至宋各类名家名作大都备全,对于吴镇来说,他尽可以放心畅游于书画世界。 正式开始绘画,吴镇从墨竹开始。 大德三年(1299)端阳节,当时画竹名家李衎,号息斋道人,当时正在嘉兴任上,为《竹谱译录》作序,更为巧合的是,李家与吴家为世交,吴镇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从中学习、抄录、摹写,记忆各种画竹的各种样式以及其中大小注意事项,将内容尽数了然于心。 画技获益于名家教辅,画理则来自于三叔。由于,三叔吴森收藏书画常常与赵孟頫品鉴书画,二人交谈涉及的书画同源、画贵古意等等观念被吴镇记在心里,影响一生。 由于收藏爱好,吴森需要常去杭州寻访好友,搜罗名画,吴镇自然常跟随其左右。大德三年(1299)吴镇得到高克恭亲授。 后来曾在《竹谱册》中提及:古今墨竹虽多,而超凡入圣脱去工匠气者,唯宋之文湖州一人而已。近世高尚书彦敬(高克恭)甚得法,余得其指教者甚多。此谱一一推广其法。 皇庆三年癸丑(1313)五月二十日吴森病故,吴镇心痛不已,守孝三年,三年后去往湖州寻祖散心,路途中遇到一个竹园,这个竹园使他想起曾经的往事: 那时李衎,来访吴府,与三叔吴森交好,共去赏竹,当时所见之竹,正是此处的竹园之竹。主家以幼竹折成“虎箩”,李衎怜其竹,为其松绑。两月后,幼竹生机盎然,也许是小竹生命的顽强,让李衎想到身处尘世的人的处境,李衎多次以此竹为画,作《纡竹图》,其竹作弯而向上的姿态,一种折而不屈的气概,尽显。 吴镇看到此处的竹园,心中感慨良多。竹园仍在,但三叔与李衎等前辈都不在身边了,世事沉浮,往事如烟。 这段行程继续前进,至德清,进入莫干山,山上竹叶油亮,气氛宁静淡雅,上皋孝山,到古刹龙居寺,竟见到息斋公画竹墨迹和题句,吴镇注视良久,并抄录一遍。其诗:我观大地众生,俗病易染难去。由然兴起慈云,霔为甘露法雨。 之后,访吴兴,见东坡竹。 苏轼游道场山时,曾由官奴执蜡烛照明,写风雨竹于壁间,后人将其刻于石。此时摩挲此碑,七十一岁背临一通,存有刻石。凡吴镇见到自己青睐的画竹名迹,无论诗句、作品,都尽力记忆。 ![]() 元 吴镇 竹谱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他曾在其《竹石图》中题跋: 梅花道人学竹半生,今老矣。历观文苏之作,至于真迹未易得。独钱塘鲜于家藏脱堵一枝,非俗习之比,力追万一之不及,何哉。盖笔力未熟之故也如此。友人出此纸索勉为之,以为他年有鉴识之士,方以愚言之不谬也。至正七年丁亥初冬。作于携李春波之客舍。 此图完成于至正七年(1347),当时他六十八岁,恰如其说,“学竹半生”,悠悠岁月的几层清苦,也按捺不住一颗灼烈的心,看到鲜于枢家藏的苏轼竹图,于是心追力摹。 画面中的空气里似乎凝结着水汽,默默隐匿着,已是初冬气氛。石头则是湿笔层层,但见墨色交染,石头前面、侧面分明,就那样,不知是什么样,就立在那,更准确是从土里长出来,但也是冷峻。 ![]() 元 吴镇 竹石图 (局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地面似乎是有几分凄清,不知名的小草错落其间,同样,竹子也从中长出来,竹根像只螃蟹的利螯,从中夹挟着,竹子一节比一节高,自然它们超不过最中间的那根,那是自然生长的密语,懂得人不用说,不懂的人大概是装的,也不必说。 竹叶不是以往图式的虎虎生威,反而零落,柔软,是要枯竭尽了吗,新枝嫩芽却发的起劲,大概它就是如此生长,组组竹叶内,料想常年的竹谱范式的练习已让手形成记忆,宁是避免雷同的可能,起笔落墨之间撇捺排列分布也总是近似。 重复么,重复没什么不好,枯燥的才不好,让人喜欢的重复就好。 也许在吴镇的一生,与竹相遇,不止以上所记,但不自觉地说出这样的话(画出这样的画),就让人觉得,这样的相遇才让人心魄向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