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十八周 | 常识

 不吃少女 2023-09-21

这周读的是梁文道的《常识》。

百度百科对常识的解释为: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

这本书是梁文道十年前的时评合集,时评内容倒不是在解释常识。但我能理解,是他处于一个颇为中立的位置,说了一些他认为应该作为每个人的常识的东西。

1

新闻有时效性,但有价值的历史将会长存,同理,时评也有时效性,但有价值的时评依然适用新“历史”。抛开时间的外壳,不管是曾经的长袍马褂,抑或今时今日的西装革履,人类的本质还是相同的,很多道理还是相通的。

而道理的提炼,或要我们少走往日的弯路,或提供更明朗的后果,或警示或给予勇气,你读或不读,它就在那里,冷眼看你。

2

看这本书印象最深刻是梁文道提到意大利贝卢斯科尼当政时许下的承诺一一落空,但依旧得到国民拥戴,贝卢斯科尼的稀奇古怪桀骜不驯,与传统政客截然不同。而意大利独特的国情使民众早已厌倦传统政客的虚伪而渴望新鲜面孔带领他们前行。

由此我又想到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与贝卢斯科尼一样同为企业家、政治家,其出牌套路与正经严肃的政客截然相反,而民众已经不相信政客的那一套了,期待不同风格的人带来生活的焕然一新,于是获得民众支持。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这些“差别”“大大咧咧”是别人的精心设计还是本性使然,但历史一遍又一遍告诉我们,It worked.

3

看这本书第二个想法是,书在教我们把人当人看。不论是好人、坏人,只要是离我们稍远的人,我们总是习惯给他们加光环或是加阴影。比如说明星就要是完美的——有钱还善良还无私。坏人就不是人——没有“正常人”的生活习惯。

其实哪有完美的人呢?你不完美,我也不完美,我们却要求别人得完美,但别人却和我们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人。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必须理解不完美。

而电视人,在作秀时,也总不把表演者当人看,让表演者做一些反人类的行为。只要大家都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妥,此谓常识。

4


书中每一篇时评都称得上是短小精悍,读起来不费力但又不流于表面,不过字里行间明显能感受到一个媒体人的敏感与倾向,包括有提到百姓在电视机前的台词等等,有时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获奖感言”,我们看过即算,对不信任的新闻顶多嗤之以鼻,鲜少思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但他们看新闻不只是接受信息判别信息的可信度,还会深挖信息的来源、背后的动机等等。

我们普通老百姓对新闻获取直接印象的媒介,电视是最大功臣了。上个月读完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本想谈谈对电视这些媒介的看法,但又觉得涉猎太少,要说浅析,又想起大学有个教授说,“为何要浅析,浅析写来有何意义,要么努力去分析,要么不分析,如若我看到论文题目有浅析二字,直接退回重写。”

所以我想,我们的确很浮躁,做一件事想偷懒,只好“浅析”。我们对“常识”有匮乏,稍不警惕,虚假信息即可趁虚而入,我们往往对事件的全面性了解太少而有倾向性的扑面而来的信息又太多。

毕竟当一件事情变成“常识”,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甚至刻意为之。即使我们常挂嘴边“不忘初心”,但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何为初心,更不要提去理解不被理解的这件事是可以理解的。

5

我很喜欢奇葩说的辩手詹青云,前不久在公众号看到一篇关于她的文章,里面有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她小时候爱读书即使成绩不好,父母也不强硬要求她学习,而是放手让她去读各种各样的书,书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世界,使得她能够形成完整的人格,并在后期成功发力。


上文虽说《常识》里面不乏发人深省的道理,但再想的确是常识。身处一个浮躁的社会,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大行其道,不细心没耐心,就会变成别人思想的容器。于是我又警醒自己,不能偷懒不读书,人长大了倒是有一个好处,便是自我教育,得好好利用。

更多阅读:

第九十七周 | 亲密关系

第九十六周 | 毕加索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