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38周|飞行家:为我们人性中珍贵的瞬间,留下一些虚构的记录。

 不吃少女 2023-09-21

这周读的是双雪涛的《飞行家》。

书是一本小说集,由9篇短篇小说组成,包括《跷跷板》、《光明堂》、《间距》、《飞行家》、《北方化为乌有》、《白鸟》、《刺杀小说家》、《宽吻》、《终点》。

喜欢《刺杀小说家》的读者偏多,大抵因其虚幻与现实的结合好像是挺常见的题材却又能不落俗套。随着《刺杀小说家》被改编成电影,讨论度也相较于其他8篇小说要多一些。

我倒说不上喜不喜欢,论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篇故事《跷跷板》。一开始是因为莫名的感同身受,可能是代入感。长大了,得亲自面对生离死别,故事里父亲刘庆革病重,家人照顾,情节的细致描绘,看着不太好受。

对家人来说,刘庆革是个好爸爸,是好生活的保障。但这些好,部分也来源于他一手制造并遮住的灰暗。后续的展开逐渐让我脊背发毛,像无人之境却有人走到身后拍了拍我的肩膀一样,它可以是安心的一拍也可以是惊悚的一震,而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先正常后骇人,细思极恐。

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的读书笔记像是书的内容概括,在这里也就不展开太多了。

之后的短篇小说,虽说各自独立,但有一些类似的“单品,诸如军大衣、艳粉街……或者这就是将它们收录在一起的用意,似是而非,有一些微妙的联结。

读完这本书,我着实产生了一些负罪感。

首先是认为作者错付了。自我感觉只是“有意思”地读完了这些小说,就像看完一则喜剧,哈哈哈完便作罢。有人说,喜剧的内核必须是悲伤的,只有这样的东西以轻飘飘的形式演绎出来,才能造成反差,释放观众的压力而引发笑声。而我却没摸透其悲伤的内核

都说双雪涛有意承继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因而类似地,文字的反差在于,它也只是虚无的载体,却能够承受巨额的重量。这些小说,分明也有一些东西的。

当时读的是电子书。阅毕,似乎我除了在字里行间读到那些略显阴郁的情感基调光明是用来掩藏住黑暗的那些“提示”本身,也就再也不懂了。

在找纸质书的封面图片时看到“为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为我们人性中珍贵的瞬间,留下一些虚构的记录。”这些字。

或许封面的话是出于提高销量的目的才放上去的,但我的确认为这本小说再沉阴,作者还是想引发积极的一面。

我脑子是开始生锈了?这也是第二层负罪。我懒得去整理,懒得去揣测。的确小说的背后能挖掘的还有很多,不管是作者的意志还是自己的联想,但我的大脑最近也的的确确想持续放空。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我开导的理由也是有的。像电影《信条》里面说的,“不要试图去理解,去感受它。“人们可以解读一个动作、一件事、一篇文章的意义,这些解读里可能充满了误解。作者再加以解释,读者又据此重新解读新的意义,甚至对解释本身作新的诠释。

意义是一个沉甸甸的词。有意义的事情才值得去做,才有收获。但又有人从虚无、从空解读出新的意义,矛盾无处不在,解读没完没了……试图去理解可能永远无解。故而意义或许又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感受。

充满朝气的日子里,看到一些比较压抑的文字,我总能越挫越勇,就是要与这个世界的做抗争。最近冷空气南下,我的确畏缩了,渴望阳光的滋润,世界到底有在变好吗?

我喜欢写小说,可能这是一种省力的怀念,让所有人成为我的虚构,而我非常胆怯出现在他们面前,因为那会使所有意念中的精神塔楼都变成一件真实的黑色围裙,同时伴随着责任,世故和磨损,不太适合一个懦夫。——双雪涛

想起《我爱你》中提到歌德曾经因为喜欢的女孩另嫁他人时十分痛苦绝望,于是他写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心理学家认为他以小说主人公的自杀避免了真正的自杀,借由人物的投射获得解脱。

故事里的年代,我总觉着是开着复古滤镜的乡村生活,不一定不是现在,只是不太像都市化科技化的现代。但《刺杀小说家》中用“啪嗒啪嗒”来形容抽烟,我想年代感还是有的。

振作起来才对呀,时代真的有越来越好!书里的时间,到我的世界,那些荒谬与不公,有在逐渐减少、逐渐改变。写了这篇读书笔记,对我来说,或许也是一种解脱,胸口堵着的气也随着文字的增多而消散。

这九篇小说,不管是海洋馆里的悲伤海豚,还是垂死时试图合理化恶行的刘庆革,小说家、小橘子,书里的每一个角色如果说是作家的提线木偶,那我们作为活人,看着这场皮影戏,是否真的可以哈哈哈完而作罢呢?

即便颓废一时,转头还是希望可以打起精神来,希望自己在有限的自由里,看到那些束缚与不公,能够续写并改变它的结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