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52周|单身社会:不管你是个多么有弹性的人,或追求多大的自由,别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试着困住你。

 不吃少女 2023-09-21


这周读的是伊利亚金·奇斯列夫的《单身社会》。

似乎很久没有看到这么鲜明支持一个观点的书了,往常看的书,即使是写一项爱好,作者必定要提一提别的爱好之优点以显示自己的理性而不是偏袒。

书站稳了支持单身生活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在读一本自我开导的书。

不过有这样的想法,也完全可能是出于我的潜意识。毕竟老祖宗延续下来的东西哪有那么容易被动摇,刻板印象可是刻在板上的。

书在前言已经交代了着重点本书将着重讲述接受和享受一人生活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其采取的研究方法、定义等。

(截图来自微信读书)

诚如前言中所提到的单身人士给人的感觉是不成熟、缺乏安全感、以自我为中心、不快乐、孤单,甚至丑陋。

想来近些日子我对自己已然信心满满。往前的几年,我常自诩自己为“资深宅楠”,宅又社恐。但现在想起来那更像是不成熟的自我表演,人必须有一个深刻的标签似的,而“宅”“社恐”就是我的标签。

现在,得益于“宅”,我认为自己在独处这方面做得不错,也常常能够在独处的时候汲取能量,但我并不会把自己限缩在“宅”这个字中,我也喜欢外出旅游、社交,为外部带去生机自己也能获取能量。

但就在这具像化的文字中,我好像正在印证“不成熟”“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形容词,别人问我育儿观念时,我也会开玩笑地说,自己还是个宝宝。内里的含义是,我还在成长,我还不成熟,没有资格也不想要养育下一代。

或许这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化,而我也坦然接受了。可这也同时延续了单身人士所需面对的社会压力和歧视的存在。

因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三章《社会压力和单身歧视》。

在“如何克服社会压力和歧视?”这个问题上,作者提出五点策略:

一、意识到单身歧视的存在

二、建立正面的自我观感

三、远离负能量,选择对单身人士友善的环境

四、是主动对抗歧视。

五、对自己的单身状态抱持正面态度,而非感到受忽视或欠缺魅力,并借此来增强自己的单身力。

实话说,作为单身阵营的一份子,我很少觉得自己受到歧视,这得益于我的心态,即第二点与第五点。这也符合大多数人的理解,正向的心理暗示以及阳光心态常常能增强一个人的自信感,提振其精神状态。

但有时歧视并不明显,甚至让人感受不到。有人问感受不到还算是歧视吗?算,毕竟它正在静悄悄地剥削我们。

在职场上,摒除那些言语上对单身人士的苦口婆心抑或冷嘲热讽,单身人士还受到的歧视之一,是时间被认为更廉价。

大家都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工作,如果今天有个项目有加班,带孩子的人可以美滋滋地回家,单身人士则必须奋战天明,这是合理的吗?

(将例子咨询了一位单身朋友后的反馈)

前天是520,同事要去约会,而单身人士们打算回家睡觉、玩游戏、吃烤肉,突然共同负责的项目有问题要跟进,单身人士就得因为约会的情侣而牺牲双倍时间,这是合理的吗?

单身人士秉承着“要有人情味”的信条却得承受别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伸手,这是合理的吗?

单身人士的时间,变成了那些情侣、夫妻、父母的机动时间,这是合理的吗?

不是,但大家却默认了单身人士的时间比较不重要。

此外书中提到的,法律方面对已婚人士有保障却缺乏对单身人士的保障也是一种歧视。由于养老方面我们国家的确有在推进,包括社区养老,而另外有些权利是否应该让渡给国家以及国家在对单身人士哪些方面的保护是否有必要,我自己还没有确切的想法,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回到这五点策略中,我自己的排序是,25134。首先对自己有一个清醒正向的认知,进行良好的自我开导教育也未尝不可。生活还有很多事情,恋爱、婚姻对于一些人来说,占生命的比例并不高。

此外要注意的两点是,第一,不必要自我受限。有的人喜欢用“不婚主义”“丁克”等标签来定义自己,但于我而言,这不过是眼前的选择,它并不是一种承诺。选择独自生活,并不是一种需要坚持到底的信仰。

第二,尊重他人的选择。书的末尾有提到“本书并没有反对婚姻制度”,我的观点也向来是尊重他人的选择。世界像一个合唱团,有些人唱高音,有些人唱低音,若干声部中有不同的旋律,同时演唱时才悦耳动听。如果所有人只演唱一种声音,那想必是极其单调与丑陋的。

自然,个人与群体是有差别的,其优先级也不同。而没有了第一点,第三点也就无从谈起,如果环境影响到自身,那换一个环境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

而对于第四点来说,可能有的人会想到“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但实际上每个人在做自己的时候都不会是无用的,自己心态上的转变,也就是对抗歧视的一点进步。


最后谈一谈孤独的问题。

很多人“催婚”,落脚点常常是老有所依。毕竟婚姻除了伴侣,还意味着小孩,而年老意味着体弱多病。书中也提到许多解决方案,包括单身人士共同打造互助社群、中老年人提供住宿而大学生提供日常帮助、立法上求助于“法定朋友关系”,实际上解决方案总是有的,只需要单身人士有所规划。

可孤独本身呢?“正如研究人员一再主张的,治愈孤独主要靠自己。”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 ——John Donn),但学会和自己独处却更重要。

我有时会将它理解为独立,有的人在婚姻中依旧孤独、在人群中人依旧孤独,可是,孤独又是什么呢?这种感觉是什么呢?我总在想,那些觉得孤独的人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而去探究为什么,慢慢也就不孤独了吧。

不管是在哪些人际关系中,人首先得是独立的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不盲目。

正视自己孤独的根本原因,再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写在后面——

有小伙伴说看到我的标题是书的名字,点进来想看看书写的啥,发现写的都是我的想法,在这里很抱歉,新来的小伙伴可能不太清楚这个公众号的调性。

我的公众号主要是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心情随笔,风格随着我的心情有所起伏,观念观点也不会一成不变,会随着各种未知数而变化。每周的读书笔记类似于读后感,会记下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和想法,不是书评,也不是内容的搬运工喔!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