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7|那猫那人那城:一旦踏入猫国之境,就猫来猫去,难以休止。

 不吃少女 2023-09-21

《那猫那人那城》,是一本猫书。

从猫书里第一次听闻“猫书”这个名词,实在是太可爱了。按我的理解,关于猫的书均可称为“猫书”。

听看理想电台时得知朱天心老师出了新书——《那猫那人那城》(这也是第一本我读的朱天心老师的书)。在节目中朱天心老师介绍她们是如何帮助街猫,带它们去绝育,挨个清点数量并躲避着人类给街猫喂食的故事(这些也是书的部分内容组成)

于我而言,这本猫书不仅让我看见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在慢慢地柔和我人性中冷漠的一角。

比起“街猫”,我们好像更习惯说“流浪猫”,在自以为是的认知中,它们行踪无定,是四处漂泊到处流浪的过客。

近几个月来,我居住的小区里也出现了流浪猫,零零星星,这里那里都散布着几只。想来住在这里也快十年,过去不曾在小区内遇到无主的猫,我料想流浪猫的出现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有人将猫弃于此,二是猫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而当下最重要的原因是物业没有将路经于此的流浪猫赶尽杀绝以期业主获得“安宁”。

据书中所言,街猫会固定于某些区域觅食,不随意更换地盘到处走动,故而“街猫”似乎比起“流浪猫”更为贴切。

在作者笔下,我们观察到一只只街猫的世界,有要爱情不要面包的猫咪,有不想被家庭圈养的潇洒街猫……每一只猫都是有思想的,有自己的好恶。

如若是儿时,老师可能会教我们,这是拟人修辞手法。

我没有数据支撑,也不妄想以偏概全,只依凭从小到大自己的听闻,“人类是高等动物”“畜生不懂人性”诸如此类的话比比皆是。


不就是用“清理”“处理”这样的搭配无生命之物动词加诸原本跟你们一样的有情生动物之身吗?——《那猫那人那城》

这样的傲慢,在潜移默化中让人变得冷漠。我们在地球站稳了脚跟,将野生动物驱逐出城市乡村,如今这仅是夹缝般的区域,我们与街猫明明可以共生于此又何苦在原本就逼仄的空间对其全然抹除。

这本书出版的目的我想很单纯——为了改善街猫的生存环境,改变这种冷漠。

我早已笃定感情并不是人类独有,它们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而只有当一件件鲜活的事例频繁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以人类的视角去理解猫族,才更能激发我们的同理心,对待街猫也就更柔情些。

它恰恰是一本让更多人了解到街猫的“猫书”,作者也期许着会有更多的人被感动而加入到爱心妈妈的行列中来吧。

读书陶冶情操、使人性格高尚,在这本书中我是有体会的。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和我听电台时朱天心老师的讲话风格并无不同,它完全以口语化的形式,抛弃了文学性的、艺术性的外在包裹,没有任何华丽优美的修辞,但它就是能够让人的心变得柔软起来,我想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力量。

童年、青少年时期的我都有喵咪小黑的陪伴,彼时我们都是眼巴巴等待父母喂食的小动物。

小黑与我们一起度过了十年有余,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因年老而离开了我们的小黑,令我们哭过心疼过内疚过,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意抚摸别人家的小猫,觉得这份爱只能是小黑独宠。

因家里有养猫的经历,我便自诩爱猫人士,但看完这本书实在觉得自己有愧于猫族。

一是前些日子下楼扔垃圾时目睹街猫们淡定地翻着厨余,大抵是出于心安,我告诉自己它们看似毛色亮丽,怕是不愁衣食,便转身离去。

二是有时夜深人静而我恰好难以入眠,偶尔能清晰地听见不知哪个方向传来的猫咪声直接穿透我的耳膜,我虽则担心那撕心裂肺响彻云霄的惊声尖叫是路过的四轮庞然大物的碾压,或想是猫咪之间抢夺地盘的吵架声,又或是街猫正在分娩出更多的小街猫……?但辗转反侧间不禁感到寒碜与恐惧。

彼时无动于衷的我,彼时心生抵触的我,想来真是面目可憎。

我就这样一边看书,一边回顾着不堪回顾的事实,又一边反省。

前年去成都旅游时,在一间寺庙内看见了大大小小十几只猫,去的时候我也恰好看见热心市民背着背包,左手拿着好几个一次性饭盒,在几个被草丛花圃围起来的地方(游客不能跨进去的)放下饭盒便往内里倒满饲料,我还瞥见那附近也有猫咪饮水的地方。手段娴熟,应该就是作者书中提到的“爱心妈妈”此类人,街猫们也完全不认生,一只只跑出来享用晚饭。

多亏了这些人,让我这种伪善的人得到些许心安,也让那个埋怨猫叫声的我得到了教育。

看到书中说比起饭,水对流浪猫来说更加重要,炎热的夏天街猫们应是需要大量补给水分的,我转头立马端了一碗水就直奔楼下,就是为了欺骗自己,我并不是一个那么冷血的人。

我也想告诉邻居们,我们住的小区,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散步的打羽毛球的篮球的,都能齐聚于此,也千万要容得下这些猫猫狗狗才是啊。

除了记录各位街猫的故事,书中还写了作者与其他爱心妈妈之间的故事,她们仅有爱还不够,还得有强大的心脏,以及抵御人类攻击的勇气。书末还提了作者的家庭故事,我想能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族的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确实也更开阔,更为宽容。

作为非“主流”的群体,人、猫大体也相同,生存空间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他们不需这社会同情,只需宽容与尊重他们的存在和尊严。”

无可奈何的是,这个社会依旧存在着不算少的一部分族群被挤压到社会边缘,这并不是文明世界该出现的,健康的社会不应有局外人,这也是你我应该为之努力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