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试400+,复试430+,一次上岸北师大MAP心理行为与大数据硕士经验贴

 北师大MAP考研 2023-09-21 发布于河南

我是一名理工科学生,毕业6年了,现在是一家通信企业的集成工程师。初试400+,复试430+,和大数据方向的第一名刚好几分之差。不过考虑到自己全程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我对这个结果已经很满意啦~

回顾过去一年,我觉得自己的心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试,导师会化身步步高点读机,哪里不会点你哪里,刀刀见血。

如果心态崩了低头自闭或者直接跟导师硬刚,那初试多少分都不好使(跟我一起复试的,有初试350分录取的,也有初试397被刷掉的)

所以这次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些保持心态的方法吧。

一、给自己留足心理空间

如果你是个特别容易焦虑的人,那给自己留足心理空间在后期能够极大地帮助你缓解焦虑。

比如你的初试目标是370分,那从一开始就按400分的标准去准备,这样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心理暗示,即便我这次发挥失常了,我依旧能考370分,没啥可慌的。

当我们停止给自己施压(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停止过分担忧结果时,心理资源反而得到了释放,能够让我们更专注于知识积累本身,也更容易体会到心理学的乐趣。

又比如本来你打算暑假开始备考,那从现在5月起就开始背背单词,听听徐涛老师的课,刷刷政治选择题等等,等真正到了7,8月份时,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得从容许多,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进度在掌控中,甚至是超前的。

当我们获得这种心理冗余空间,才有可能在推进知识学习的同时,额外去思考自己走到哪一步了,知识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有哪些薄弱的部分要专门加强。

换句话说:心态好的时候你会有余力从整体去审视你的学习,而不是机械性的追进度,这样更容易实现“努力”→“分数”的高效转化。

二、难考?不存在的

如果你们确定要考心理学研究生,那恭喜了~北师大心理学专硕可能是全国最好考的那一批…以今年大数据方向为例,分数线和国家线是持平的,天呐这真的是985学校吗?!所以我们光是起点就比别人偷跑了一大截。

另外考研阶段的心理学几乎0门槛,都是大白话,完全不存在什么智商压制这一说,比起高门槛的理工科对跨考生简直不要太友好。所以不妨先树立一个信念,自己是一定有能力上岸的。

如果你还是很担心,我也能理解。因为没有经历过罢了,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就是会本能地害怕。但是一旦开始行动,这种情绪就会不断被淡化。


三、保持节奏,拒绝比较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很早就开始准备,每天学9-10小时的“学霸”?然后再看下自己都还没开始准备瞬间就焦虑了?但事实上真的需要卷到这个地步吗?

我认为不用,至少北师大的心理学专硕是不用。除去冲刺的11月12月,我平均每天学习时间也就2-3小时。即便到了考前,我每天最多学6小时就顶天了,再学感觉就起反作用了。

因为咱们这个方向要学的知识量一共就那么多,也不涉及什么晦涩难懂需要反复钻研的知识,那些苦大仇深地每天怼8小时10小时的,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焦虑内耗和感动自己(极个别能全程高效学习的基本都是方向第一了)。

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考生,找到一个令自己舒服的节奏,劳逸结合,尽可能保证自己在书桌前的每一分钟都是高度专注的,结果赢面可能会更大。记住:节奏平稳地努力>>鸡血1个月+躺平1周的组合。

四、不苛求一开始就完美

整个考研阶段的学习并不是平推式的学习,而是多轮渐进式的学习。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章节刚学完,然后就忘了,也可能当时理解了过2天又不理解了。这很正常,完全不用觉得自己笨,觉得自己这个样子怎么搞得定考试。

按我在BNU学习小组的学习经历,师兄会把专业课复习分成了3轮学习。

第一轮只需要把书看一遍理解一下有个印象,然后画个简单的思维导图。

第二轮才会有针对性地去记忆重点知识,同时对思维导图进行填充,配合做题来掌握。

第三轮的时候再对知识进行一个整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编码记忆,然后结合模拟题,我们基本就知道考试时会怎么考了。

这些需要一步一步持之以恒地往下走,才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

另外我们也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背下来,所有的知识都百分百的掌握。我们心中要树立一个认知就是,只需要把那80%~90%最基础又最可能考的知识熟练掌握,就没人能挡住你上岸了。

事实上知识准备这东西就像个无底洞,你永远无法100%准备好。所以与其为那10%掌握不好的内容焦虑,还不如把那90%的基础知识再熟悉一遍。

(ps:反正当时有好多师兄圈出来的内容我都不背,我跟师兄说真考了我认栽,我背不了这么多。宁愿带着个平稳的心态进考场,也不愿一紧张把会的都忘了)。

师兄说

今年邀请上岸的学姐学长分享的经验贴目前还有20多份都没有发,在这里说声抱歉。

没有发的原因有二:

首先怕成为了广告贴,每一个经验贴多多少少会安利我们,这个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希望通过分享经验贴的形式给后来者一些启迪和鼓舞,让他们看到前辈们备考的心路历程。

其次,心灵鸡汤喝多了,其实也会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