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破靶向药耐药误区,帮肺癌患者冲出生存困境!

 肺癌康复圈 2023-09-21 发布于安徽

被称为「生物导弹」的靶向治疗药物引领了精准消灭肿瘤细胞的「新潮流」,显著提高了肺癌的治疗效果,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但是,从开始使用靶向药物,患者们又担心起另一个问题——耐药。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患者对耐药产生恐慌心理,甚至影响到日常的生活质量和诊疗节奏……那么,哪些指征说明产生了耐药?耐药真的是治疗甚至生存的终点吗?

  01  

破解耐药误区,缓解焦虑情绪

癌痛=耐药?

不一定!癌痛不能作为判断耐药的单一证据

癌症患者出现癌痛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肿瘤自身的原因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所吃的药物、生理上的一些应激反应或其他疾病和不适等,甚至心理负担过重,都可能引起疼痛。因此觅友们若出现持续的癌痛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明确病因,对症下药。[1]

CEA升高=耐药?

不一定!

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次检测显示的肿瘤标志物浓度升高并不能确切说明疾病的进展方向,动态观察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变化会对疾病的发展产生有效的判断。因此,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药物耐药

三代靶向药耐药=无药可用?

不是!

在觅健社区中,不少刚确诊EGFR突变肺癌的病友在用药上十分抗拒“直接服用三代靶向药”的治疗方案,原因非常简单:三代靶向药作为目前靶向治疗中的最新药物,一旦耐药后是不是就意味着「无药可吃」

先别慌,三代靶向药耐后药不等于没得治,患者仍可看到长期生存的希望。

2023《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中就推荐了多种EGFR-TKI靶向药耐药后的治疗手段,包括:原三代TKI联合局部治疗、靶向联合治疗、化疗等。还有个好消息,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可能在免疫治疗获益,目前免疫治疗应用于多种类型肺癌的治疗中,且对耐药后的患者也在火热探索中[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