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搜狐网

 谭洪福 2023-09-21

新春佳节,我们迎春接福,期盼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福气满满。其实,中国的“福文化”由来已久,是民族文化之根和世界珍贵的非质物文化遗产。“福文化”生生不息,包罗万象。在古代,人们便把“福文化”表达在钱币上,民间铸造“花钱”,通过“花钱”上的吉语、图案或典故展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居住在沙县的李泽曾老师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是福建省民俗协会的会员,爱研究各地风土人情,文物历史。老先生对花钱有着极大的兴趣,李老师收藏花钱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前后共收藏了四十多枚不同时期的花钱。

花钱源于汉代,“花钱”虽然拥有钱币的外形,但它不作流通使用,是民间而非官方铸造。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其中“吉语钱”是比较普遍的一类花钱。主要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 '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大部分都含有“福、禄、寿”这些字,可以用于小孩佩戴,也可以作为挂饰,还能是女孩的陪嫁品,都是父母对孩子满满的希望,花钱中蕴含着不少“福”文化!

一、非流通花钱

01

西汉五铢钱

下图这枚是刻有 “君宜侯王”的汉代五铢钱,为西汉时期所铸造——中国最早的吉语钱。“君宜侯王”在古代是吉语、祝福语。这种花钱并不常见,因为在后来的花钱中,似乎再也没有过这样的书文,因此,这枚花钱颇有研究价值,独具欣赏收藏价值。

02

清代“福寿康宁”

吉语钱是指铸有“吉利祝词”的非流通钱币。这类花钱数量多、款式多,内容也较为丰富,且广泛流传于世。吉语钱的钱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语汇,多用于社会交往,传递感情,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反映了古代民间风尚和习俗。

上图是清代的一枚吉语钱,其中一面刻有“福寿康宁”四字,“福寿康宁”为祝颂语,即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另一面铸有一龙一凤。从传统的寓意来说,龙凤之间神性互补,龙是众兽之王,凤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龙凤呈祥”出自《孔丛子·记问》,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

03

清代“二十四福寿康宁”

下图这枚为清代的二十四福寿花钱。花钱的正反两面分别展示了24种不同形态的“福”字和“寿”字。我们都知道,寿字、福字讲究的是百福或者百寿,那为什么这枚花钱是二十四个“ 福、寿”呢?其实这24指的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农民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不误农时,不误农事,顺时运动,顺时养生。农业丰收,吃穿不愁,就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福寿了!

“福”这个汉字的起始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据称甲骨文中总共有200多个“福”字。其样式虽不同,构成形态基本都是两只手捧着器皿举起祀奉的样子。器皿符号表示生活物资的拥有,两只手的符号是呈现珍惜、尊崇的行为和心理,中国“福”文化最基础的意义已经初步构成。

04

清代“文星高照”

花钱的样式相当丰富,除了文字,还刻有各种典故的图案。例如下图这枚大花钱,背面为“一品当朝、状元及第”八个大字,并穿插共计24个星点点缀。

正面为“文星高照”四字楷书,旁边是一小鬼立于巨鳌头上,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魁星右手握一支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左脚扬起后踢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古代对魁星的信仰从宋代开始便经久不衰。因此在古代,长辈们常将文星高照钱作为礼物赠予小辈,让学童悬挂在脖颈之间,以祝福子孙们饱读诗书、科举有成。

05

清代“福禄寿喜”

古代的花钱也常常用动物图案来展现“福”文化。花钱上不刻字,单纯通过动物表达寓意。下图便是清代的“福禄寿喜”花钱。

“福”因与蝙蝠的“蝠”同音,在古代,蝙蝠图案就是“福”的象征,五只蝙蝠对着铜钱中心的圆孔便寓意着“五福临门”。“五福”说法,最早见于汉代的名著《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长寿、富贵、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有美德、不遭横祸而善终,这是中国人对“福”最早的具体阐释。

背面为“小鹿吃桃”,梅花鹿意为“福禄双全”,有当官的含义,桃子则表示长寿。

二、流通币花钱

在古代,大多数花钱并不作为流通的货币使用,但有时因为地名或其它特殊情况,致使官方铸造的流通币中带有“福”字或是龙纹,此类官铸流通币也会被人们当作花钱使用和收藏。

01

五代十国的闽铅钱

从907年到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各国经济上互相封锁,反映在币制上是自铸自发,先后铸制了三十余种钱币,币材以铜、铁为主,也有用铅,形形色色,优劣掺杂。闽开元通宝铅质钱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治闽期间(公元916年)所铸。直径为2.3厘米,是我国最早的铅钱。

铅钱中的“开元”并不是年号,而是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王审知没有称帝、没有国号,铸开元通宝钱,既符合统治者把自己标榜为开天辟地创始人的意愿,又不会让残存的朝廷抓到把柄,符合他“保境”的策略。但铅柔软易变形,制成钱币极易磨损,那为什么王审知还要铸造并大量发行呢?

原来是在王审知治闽的29年中,他曾拨出大笔库银支持农民造田,耕地面积大增,为福建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他笃信佛教广建寺庙,造成国库空虚,且福建又没有大型铜矿,铜材枯竭,只好用宁化出产的铅来铸造钱币了。图中这枚正是在沙县出土的闽铅钱。开元通宝的另一面带有“福”字,因此被人们当作一种吉语钱。

02

明朝洪武通宝

洪武通”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记地、记值钱。它的背面的“福”字,代表了当时的福建省,“十福”对应着十钱。除此之外还有一福、二福,三福和五福,相对应的就代表着洪武的一钱、二钱,三钱和五钱。

洪武通 ”根据花钱上的“通”字的走之底,分为洪武双点通和单点通,二者在制作材料、时间、重量方面都有所区别。根据资料显示,洪武双点通的重量均比单点通要重,有的甚至超出面值重量。

洪武双点通为洪武八年铸造的,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统治时期,当时正值明政府建国初期,所以对钱币的用铜量是十足的。后来受大明宝钞的影响,洪武二十三年开始,铸钱工作时常被停滞。直到洪武二十七年后,明政府宣布在铜钱里掺铅和锡,才逐渐恢复铸钱,洪武单点通就是在这之后铸造的,所以重量不足。下图这枚为洪武双点通。

03

康熙通宝 罗汉刻花钱

“刻花钱”不同于普通“花钱”。花钱不是流通钱,而“刻花钱”本身是流通货币,但是民间刻花后一般又不做流通货币使用,往往充当配饰或观赏收藏。它的纹饰是在官方发行的钱币上进行再加工,民间工匠在钱币的外轮、内廓、地张上刻琢各种花纹以及精美图案或吉语文字,形成独有特色,“康熙通宝”罗汉钱就是刻花钱的一种。

“康熙通宝”罗汉钱是专为康熙皇帝60寿辰而铸造的一种祝寿钱。面文“康熙通宝”四字,背面为满文的“宝泉”二字。康熙刻花钱以罗汉钱居多,因为康熙罗汉钱寓意丰富、铜质精良、色泽金黄。旧时,有人把罗汉钱当做寿礼送给友人,还有人在建新居时将罗汉钱埋入土中或挂在房中以求平安,或在女儿出嫁时作为压箱钱,或佩带在身上作驱邪保平安之用等。

这枚“康熙通宝”罗汉钱,面穿上下刻有两朵对着钱眼的小花,古钱雕花,寓意吉祥。“康熙通宝”四字外轮上刻有花草藤蔓,此图案生动精美,纹饰大方美观。柔美的花儿与坚韧的藤蔓相互缠绕,不易分开,用此比喻永结同心,一般用在新婚场合。这枚“康熙通宝”罗汉刻花钱很可能被作为女儿出嫁时的压箱钱。

04

清代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是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由湖北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各省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银币的十大珍品。其中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铸额不多,留存至今有数,其存世量乃凤毛麟角的存在。

这枚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的正面的珠圈内为满文“光绪元宝”,圈外上环铸“福建官局造”四字,下环铸币值“库平一钱四分四”。背面中心铸有蟠龙图。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势力、高尚、尊荣的象征,在珍藏品中,龙是着名的。关于龙的古钱币首推的就是清末光绪元宝,光绪元宝是中国最早的机制币,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铸有龙纹而得名。

清代以来履历了多场战争,龙纹光绪元宝损失严重,至今,数目已经极其有限。福建官局造钱币,楷书文字书法极为精湛、大气,间架结构平衡舒展,在龙洋里首屈一指,背面的神龙是全鳞图,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具有深远的历史纪念意义,同时还是考古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难得的实物。

05

福建通宝

“福建通宝”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建,是辛亥革命历史的见证物。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在福州举事,成立中华民国闽军政府,铸造发行了“福建通宝”。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以省名作为钱币名称的铜钱,是福建历史上最后一种手工铸造的有孔铜钱。

“福建通宝”与以往铜钱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样式为圆形圆孔。这是由于在晚清时期,福建宝福铸钱局所铸造的“光绪通宝”“宣统通宝”均为圆形圆孔铜钱,受其形制影响,辛亥革命闽省光复之初的“福建通宝”钱也采用圆形圆孔形制。因为“福建通宝”中带有“福”字,所以人们常常将它串起来挂在家中,用作辟邪祈福,以求平安。

三、民间自制花钱

这类民间自制的花钱,银匠打磨出银片,再刻上“福如东海”“一品当朝”“五子登科”等吉语。这类花钱多被当作衣帽银饰,在古代,人们喜欢把这类花钱装饰在孩童的帽正上,期盼孩童能成为有德之士、有福之人。帽正也是帽饰,缀在帽子前面,戴上后对准鼻尖,用来衡量帽子戴的是否端正,明清时期瓜皮帽的流行让帽正广为流传。

以上就是李老师收藏的一小部分花钱,花钱不仅倾注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精湛的雕刻工艺,更体现了中国流传千年的“福”文化。收藏花钱不止是因为收藏价值,同时也是对古文化的一种保护。“五福临门”“福禄双全”“魁星点斗”等,这些吉语或典故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看】推荐给朋友吧

文:林烨

图;邹晓红

来源:沙县虾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

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