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贴|北宋定窑酱釉长颈瓶的谜底(1)

 自华居 2023-09-22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骏驰老师发布的文章,适合深爱古陶瓷的朋友学习探讨。受平台篇幅所限,将分三部分发表,愿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

陶瓷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家再熟悉不过。陶瓷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古陶瓷的艺术审美,已然成为每个中国人种在心底的“特殊技能”。我们与古陶瓷心灵相通,这种默契在于不需要解读就能看懂,不需要煽情就能共鸣;与之交流,万籁俱静,让我们沉浸在内心深处的静谧中,感受跨越时空的交融,缓缓涌动,让人陶醉。

[星R][星R][星R]

古陶瓷的出产地和烧造地,就是窑口(图一),分布于全国各地。每个窑口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侧重,与我们的宗教文化、茶文化、书法文化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从而出现各种颇具特色的古陶瓷器物。即使同一个器型,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也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章法有序,气韵自显。当我们慕然回首,注视着一件件令人陶醉的古陶瓷,便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一眼千年。

[星R][星R][星R]

在北京邢定文物商店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件北宋时期的定窑酱釉长颈瓶(图二),与1969年静志寺塔基出土的一件耀州窑长颈瓶相类(图三)。这两件同时期不同窑口,同器型不同釉色,同功用而不同工艺的器物,让我们看到各个窑口的陶瓷器在进行设计制作和发展演变中,会受到生产区域、资源配方、工艺手法、审美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多种多样”的区别,正是我们鉴定古陶瓷年代、窑口(出产地)的重要信息来源。

[星R][星R][星R]

酱釉窑变,是在同样的烧造环境下,因为器型的造型工艺和施釉方式,导致釉层的厚度不同,使同一件器物上氧化铁的呈色结果不同。而不同年代、不同窑口的酱釉窑变,通过对比更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图四可见,如果釉水较浓,会出现成片的窑变,或是形成“油滴”;如果釉水调制相对较稀薄,则更容易出现“兔毫”,可以清晰看到釉水的流动方向。

图四左:唐代 邢窑酱釉窑变

图四中:北宋 定窑酱釉窑变

图四右:宋金 当阳峪窑酱釉窑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