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 魔都又迎旅游节 金秋时节,上海旅游节如期而至,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申城大街小巷飘荡着浓郁的咖啡香味。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第28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也盛装登场,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们爱喝咖啡,更喜欢喝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一直滋养着国人的心田和灵魂。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北京、浙江、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就悄然掀起了一股“茶文化”热潮。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发现茶叶到创制出各种饮茶方法,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尽管上海不是茶叶的产地,但一直是茶叶出口海外的重要口岸。1991年7月,在车水马龙的共和新路闸北公园旁,出现了上海第一家茶艺馆——宋园茶艺馆,著名学者谈家桢欣然为之题名,各界知名人士、著名学者如夏征农、秦绿枝等纷至沓来,高朋满座,品茗论道、切磋茶艺,宋园茶艺馆就此声誉鹊起,后来宋园茶艺馆还接待过航天英雄杨利伟等许多名人。 经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1994年4月17日,原闸北区政府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后改为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开创了以茶办节的先河。闸北公园门前壶嘴不停喷涌泉水的大铜壶“壶王迎客”,获得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成为当时上海北部地区地标性文化景观。原先零星散落在街头巷尾的茶叶小店如黄山茶叶店,也逐步被整合成体量巨大、品类齐全的茶叶集散航空大商厦,浦江两岸如大宁国际茶叶城、金桥国际茶城、天山茶城、丰庄茶城等茶叶市场横空出世,汇聚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茶叶、茶具及茶文化用品,海纳百川,爱茶人到此既可以茶会友,又能以茶兴业,茶是最为健康的绿色饮品。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茶须臾离不开水。有意思的是,每次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活动,春雨往往都会不请自来。1994年首届茶文化节开幕时,春雨不紧不慢,游客衣衫略湿,春雨佐茶,兴味更浓。2003年4月,茶文化旅游节正好延续到第10届,开幕式放在大宁灵石公园露天广场。露天广场被装扮得灯火璀璨、流光溢彩。正式开幕式前,天公却不作美,春雨潇潇而下,参会者只好穿上雨披。此时上海电视台编导、摄像等已待机准备直播,雨中观看茶文化演出节目,难免会有种种不便,组织者有些忐忑不安。晚上7:45分,等市、区相关领导致辞、宣布开幕后,奇妙的一幕发生了,原本黑漆漆的夜幕突然云开雨收,演出现场四周的花草树木沾着晶莹的雨露,观众们纷纷脱下雨披。8:50分,开幕式结束后不到10分钟,春雨又再度袭来,真是好雨知时节,茶不醉人人自醉。 喝茶不只为牛饮解渴,重在领悟蕴藉其间的茶文化。茶文化旅游节经专家评选,评出中华茶文化申城十项之最,其中有:上海最大最早的茶叶专业公司——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上海现存历史最久的茶楼——湖心亭茶楼;上海现存最早的茶叶店——程裕新茶号;上海听众最多的茶文化专题节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空中茶馆”栏目;上海个人创办最大的茶具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等。今年第28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又将评选百家“上海茶馆”、十佳“上海茶饮”、十佳“上海茶礼”等活动。 说到茶文化,唐朝陆羽当之无愧“茶圣”称号,他所著的《茶经》至今还被封为圭臬。当代茶圣吴觉农曾担任过农业部副部长,他为中国茶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闸北公园内曾有陆羽石雕像和吴觉农生平介绍,现在吴觉农纪念馆移至许四海“百佛园”内,吴觉农从事茶叶研究的文稿、书籍、照片等珍贵史料仍保存完好,还有一架老钢琴静静地等待主人来奏响。 有点岁数的市民大都还记得,20多年前上海电视台有档节目“红茶坊”,由上海滑稽团演员王汝刚、龚仁龙、许榕贞等出演,属于海派情景喜剧,演员讲着亲切入耳的上海方言,当年曾风靡上海滩,拍摄地就在宋园茶艺馆内。红茶坊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折射出世间万象、人情世故,其中蕴含着的人生百味,绝非调制一杯红茶那么简单,里面可都是浓浓的茶文化啊! (此文已在2023年9月12日《旅游时报》“专栏”版发表,略有修改) (配图来源:上海静安、乐游上海、网络)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上海老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