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笑文园第0134期【人物专访】共和国不会忘记——三门峡大坝建设者系列采访之二十二

 黑扭 2023-09-22
图片

更多精彩

   图片

写  在    

了三门峡,黄河始安澜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的“长子”,倾注了国家领导人的心血,创造了数不清的共和国第一,它是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也是世界多泥沙河流治理的中国方案,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水电建设的“奇迹”,记录了成千上万水电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门峡大坝建设者系列采访自20235月推文,每周1期,至今已经22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系列采访还将继续,从9月份开始,每5天一期,敬请关注。
三门峡文艺评论家协会  《君笑文园》


图片




图片

  一份热爱   为了水电职工的安心

——采访原水电十一局教师王宗耀

文/王昕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83岁的老人王宗耀讲起来到三门峡的经历时说:”我是山东曹县人,离河南很近,是在河南商丘上的高中,考大学时虽然我的考分很高,由于家庭成份较高,政审没通过未被名校彔取,上了洛阳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毕业后,正赶上三门峡建设需要老师,被分配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一一这里成了我一生执教的地方。”

职工学校的第一任校长们

19561月,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在北京成立,7月机关迁到了三门峡的大安。大批建设者到来工地,施工艰苦又紧张,还有很多是带着家属和孩子的职工,子女的安排和教育成为大问题。
为了让孩子得到教育学到知识,也为职工安心工程建设,工程局首先成立了大安托儿所,解决了双职工的困难。随着更多的带孩子的职工的到来, 19574月成立了工程局子弟学校,8月份又接管了大安学校,解决了职工孩子上学问题。19587月创建了工程局职工子弟初级中学(简称局中)。1969年,大安的子弟学校又增设了初中班,1971年在大安和新城两地同时增设高中班。

图片

王宗耀回忆说,工程局中学初建时只有几排土坯房,教室和办公室都是那种墙中间是高粱杆,里外糊泥的简易房,当时只有七个教职员工,张惠贤、吕广庆、张翠娥、廖长斌、张述杰、彭主荣、焦延彰,因陋就简地办起了职工子弟中学。17岁的王宗耀来了后成为第八个教师,最年轻的他担任三个班的语文课,一个班的班主任。
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规格高,是“小省委班子”,直接向教育部和河南省要人,很快,来了第一任校长刘宝斋、副校长朱迅和副校长薛淑民。刘宝斋校长是豫北来的,四十多岁,打游击出身;朱迅副校长在抗战时期组织剧团剧社,薛淑民副校长是一位女校长。他们都是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干部,带来了一股清风和正气。
校长刘宝斋非常敬业,有事和老师们共同商量,一起搞学校基础建设,在学校的西侧盖了大礼堂,砖瓦用料是全体师生手搬肩扛运来的,大礼堂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老师的宿舍是学校最北面的一排房,校长刘宝斋是老革命,本可以去住八栋楼,但他带头住校,每天晚上巡视校园。一天晚上,一直在思索如何办好教育的刘宝斋校长来到王宗耀的宿舍,谈到教育,他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好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好办啊”。刘宝斋校长的级别,本可以到局食堂吃小灶,但他坚持和老师们一起在食堂吃饭,到了饭点就拿着碗筷到食堂按定量买饭。困难时期,由于营养不良,他的脸和腿都浮肿了。
校长们都是有过战争经验的革命干部,平易近人,责任心很强,但缺乏教育经验,第一届学生毕业,考学的成绩很不理想。
1962年精简干部,刘宝斋校长回到他的家乡汤阴县任县委委员,之后副校长朱迅调到四川工作,薛淑民副校长嫁给了局保卫处长闫永礼。

第二任女校长邓畹倩

工程局中学的第二任校长是邓畹倩,原是圣约翰大学的助教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讲师,跟随丈夫曲世江来到三门峡工程局,之后来到工程局中学。邓畹倩校长满头烫发,一副高度近视镜,15几的个子,瘦弱的身材,“阿拉阿拉”快言快语,走起路来一阵风。
 

图片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邓畹倩校长

邓畹倩校长是三门峡最早有职称的教师,她本来就是大学讲师,且是学教育专业的,对学校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她抓教学质量从树立正确的教学行为入手,制定工作规范,梳理教学行为规范,经常听课,哪一个老师的课她都去听,然后指导老师怎么样讲课,怎么对待孩子们。她的来到给学校带来一股清风,教师们钻研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关心学生。她的最大特点是“腿勤、嘴勤、笔头勤”, 校园里,她总是脚步匆匆,像个被鞭子抽打的陀螺,飞快地旋转着,一刻也不肯停歇。她经常深入教室、学生中间及操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她穿着碎花的上衣,滔滔不绝地说着,时不时还会配合内容做一些肢体动作,她的手指细细长长,她的话语却显得不可抗拒;她的南方口音总是很生动,让你不由地认为应该服从她。邓畹倩校长柔弱的身体里,散发出巨大的能量,教师们都对这位女校长既敬佩又有些惧怕。
邓畹倩校长到来的第二年,第二届学生毕业,考学成绩突飞猛进,达到优良。
邓畹倩来到工程局中学,可以说是孩子们如花儿般的福音。她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不适应到适应,以极大的热情,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全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放弃了节假日,不断学习,为学校发展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带领全体教职工,让学校步入规范发展方向。
邓畹倩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管理中,早出晚归,她的丈夫被派出国支援非洲、后调到四川的水电七局担任副总工程师,她与丈夫常年两地分居,工作繁忙,自己带着三个孩子,很是辛苦,瘦弱的身体默默承受着一切,从没有怨言。学校教育踏入正轨,正是邓畹倩校长把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工程局中学管理上的结果,职工干部放心地把孩子送进自己的学校,一些在老家上学的学生也相继迁到工程局中学求学。邓畹倩校长满身都是老知识分子的风范: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气;修身正行,严于律己的风范;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精神。
建校初期只有初中班,当时分为文史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外音体美教研组,政治课由校长来担任,另外还有一个教学实验室。
付校长张宗栻,是一位延安时期的干部,他是由市教委调整到局中的。他原是陜高的教导处主任,后调到局中任副校长,主抓教学和老干部教育工作,经常给老干部讲古文。
两位校长文化层次高,对王宗耀的影响很大,他成长为语文组的骨干教师。

全心全意教书    一点一滴育人

工程局办学校是为本局职工服务,为了职工子女的教育。学校校风正,严肃而宽松的校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刘宝斋校长和朱迅副校长搞了“爱生日记”活动,要求全体教职员工两周一文,宣读张贴自己的文章,激励教师的爱学生情怀,教师们纷纷表示:我们的学生都是工程局干部工人的子女,父母在建设大坝,他们把孩子交给我们,人民教师要做好服务工作。
王宗耀在语文教学组,负责三个班的教学任务,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他总是默默地把领导交给的任务做的更好,经常是十二点以后才去休息,先后在省级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和文章。年年被评为先进教师。

图片

王宗耀对教育事业有很深的感情,要求入团,但由于家庭原因一直没被批准,这是他最大的遗憾。正是这个原因,他曾想过调走,家里给他联系了大庆油田、河南邮政报让他去,老家定曹县发来邀约,几个工作单位任他选……有的调令已下达,准备走了,领导说希望你留下继续为水电事业服务,最终他都留了下来。
工程局中学始终是全市普通话普及最好的学校,学生们的父母来自天南地北,孩子们来时乡音很重,学校注重推广普通话,在课堂教学中用好普通话,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必须使用普通话,克服了地方方言的负面影响,对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宗耀不会忘记, 文革中,造反派抄了邓畹倩校长的家,把她年轻时的照片全抖出来,说她是“资产阶级臭小姐”,疯狂地批斗她。哪个班想批斗她,就把她揪去,学生、门卫、炊事员都直呼其名,邓畹倩校长没有自暴自弃,总是说:“我要对学校负责!”她打而不倒,即使遭遇灭顶之灾,也坚持对教育的不放弃,这种精神是战胜厄运的武器,是永不言败的坚强。王宗耀讲到这里,两眼发红潸然泪下,声音颤抖起来,“一个女同志,带着三个孩子,丈夫在外地,天天遭受着批判,该有多难啊!”

图片

那时一些学生把图书馆的门砸开,抢走部分书刊,把剩下的书籍还点燃了,王宗耀非常心疼,就去劝阻学生们,想办法一些图书抢救出来。他捡到一本刘少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担心被抄走,在封面上写上“大毒草供批判!”才得以保存下来。学校的生物标本室的门被造反派砸开,生物标本、化学药品都很值钱,极可能被丢弃或毁坏,邓畹倩校长悄悄地找到王宗耀,对他说:“生物标本室被破坏了,太不应该,赶紧想办法转移出去。”她虽被打倒了,依然是教师们心目中的领导,她让王宗耀去找教育处处长乔中林,拿到黄南五居民区一个空房子的钥匙,准备连夜转移生物标本室物品。王宗耀悄悄来到交际处东边文治路(老路名)四合院乔中林处长家,见床上躺着乔处长,说明来意,乔处长掀开身上盖着的床单要起来,露出浑身的遍体鳞伤,王宗耀吃惊地问:“这是怎么了?”原来是遭到批斗被造反派打伤。王宗耀含着眼泪离开,晚上他和邓校长还有她爱人以及住校的李英、邵鉴文、孙福成等教师,推着小车连夜把生物标本、化学药品运到安全处。
邓畹倩校长对待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教师家有了困难她都伸手相助,有人借钱她都答应,从不催人还钱。一些家庭困难的教师直到长了工资才还钱,她却早已忘记了。邓校长对自已的东西和钱财不在意,但对国家的财产却是一丝不苟,一个叫丁xx的老师借着调动把学校当时非常缺少又珍贵的桌椅床板偷偷的打包拉走,已经运到火车站准备发运。当时是深夜,社会治安混乱,她听说后二话没说一个人徒步走到偏远的火车站,把丁xx待运走的东西,全数追了回来,教育了丁xx,挽救了国家的财产。
邓畹倩校长从上海来时,讲师工资较高,到三门峡每次涨工资,都主动把名额让出去,到1985年退休时,工资低得可怜,还不足千元;评高级职称时,她恰巧退休了,职称工资双低。对教育事业贡献很大的邓畹倩校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待遇。但她从不抱怨,说不要攀比,生活过得去就行。

图片1964年邓畹倩校长和她的孩子


1990年,邓畹倩和王宗耀荣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优秀老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王宗耀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师生关系融洽,许多学生毕业后,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学生邵清芝是个孤儿,受到王宗耀和爱人的特别照顾,她视王宗耀夫妇为父母,大事小事都和他们商量,到四川水电七局工作后,始终不忘恩师;学生黄继凡毕业后也去了四川水电七局,和王老师经常微信联系,问候不断。

图片

三尺讲台留下王宗耀默默耕耘的汗水,尔今桃李满天下。他从教近四十年,学生遍布全国,还有候国富(省厅级干部),王学鲁、王宗敏、于琪、王大刚等厅局级干部及几十位处级干部,他们都成为国家和祖国水电事业的栋梁之才;学生中成为国家队运动员的有夏卫国,成为省队运动员的有刘建国、杨建峡。
王宗耀说:“邓畹倩校长是我的榜样,我是一生都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忠于祖国,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用一句话说,我上不愧天,下不愧地。”

策       划 : 董建华  
制       作 : 鲍晓萍
特聘律师:王杰芳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纠  如若转载    明注出处)

图片




图片

我们的母亲邓畹倩

     曲炜亮   曲正平   曲正琳

我们的母亲已经逝世多年,她的一生,努力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勤恳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平凡人生中,折射出对党和党的事业的信念和追求,为我们子女树立了榜样。

图片

参加进步社团

我们的母亲出生在旧中国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也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大学学习期间正值解放前夕,她参加党领导的进步社团,接触了进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成为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为上海解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对共产党产生了极大的向往,成为共产党的积极追随者,新中国成立后,圣约翰大学收归国家所有,她被指定为该校解放后首届学生会主席,不久后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从此不管是顺境和逆境,对党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文化大革命中虽然深受磨难,但却始终坚信党的光荣与伟大,“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丝毫未曾动摇。

义无反顾到艰苦的水利建设一线

上海解放后圣约翰大学收归国有,我们的母亲成为圣约翰大学的助教,一九五二年国家对大学进行调整,她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任教,积极参加学校的教改活动,后晋升为讲师,并且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担任了政教系党支部书记。

图片

五十年代,我们的母亲放弃了华东师范大学良好的工作环境及优裕生活待遇,来到河南省三门峡,投入到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来到三门峡后,我们的母亲担任了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中学校长,以她的教育专业视角对待中学的教育工作。她本来就是大学讲师,且是学教育专业的,对学校管理一定的经验,但要把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学,且师资相对欠缺,对教学和教育规律认识存在不足的中学管理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勇气。她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不适应到适应,用极大的热情,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全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放弃了节假日,不断学习,为学校发展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步入规范发展方向。我们的母亲在三门峡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被当地人民纯朴勤劳的精神面貌所感染,对她毕生奋斗过的这片热土,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感情,在这座为治理黄河产生新兴城市里直至退休,在这里度过了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

以感恩之心对待人和事

对待工作认真、有激情是我们的母亲一生的追求,不管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保持着一种严格的态度,在职时,工作认真负责,不谋求个人利益,退休后,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对待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但对生活困难的人她会给与无私的帮助,她的工资待遇就是很好的例证,她从上海调到三门峡时,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讲师,工资相对较高,那时是按人数比例涨工资,到三门峡后每次涨工资她都会让掉,如果按照当时的政策,应该是有机会涨薪的。所以一直到退休工资待遇很低,但从不抱怨,她常说不要攀比,生活过得去就行。表现出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风骨。
在退休时按照当时政策,她是上海解放以前参加党领导外围组织,如果争取一下可以作为离休干部获得相应的待遇,但她一贯坚持自己事情不给组织添忙烦的原则,并对我们说,退休金够生活就行了。这种朴实言行,折射出一个老党员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值得我们学习。

图片

我们曾经问过她,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您已经是讲师,且是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为什么要离开上海,到艰苦的三门峡呢?如果不离开上海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不管是职称、职务、待遇都会比现在好,后悔吗?我们的母亲回答说,我和你们的爸爸从大上海来到不确定的三门峡,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我无怨无悔,人一辈子只要自己对人对事问心无愧,对的起自己的那份热爱就行了。三门峡在她心里就是故乡,对三门峡、对水电事业的热爱已经超过了上海故乡。
(曲炜亮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工作,退休
   曲正平 :河海大学工作,退休
   曲正琳:三门峡育才中学工作,退休 )
策       划 : 董建华  
制       作 : 鲍晓萍
特聘律师:王杰芳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纠  如若转载    明注出处)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王昕,满族,党员,工程师,文学爱好者。1980年从北京国家建委建设公司调到三门峡,在水工厂、水电十一局机修厂、企业分局、国际部工作,曾任十一局驻葛洲坝国外工程代表,退休后在内蒙某报社二年,有媒体工作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