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力的下限取决于自身的平均经济水平,而实力的上限则取决于自身的人口。其实这样一个概念非常好理解,意思就是一个国家最差能到什么地步看的是自身的经济,最强能到什么程度看的则是国家的人口数量。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日本以及新加坡这些国家本身人口数量就不多,但是鉴于自身优秀的经济水平,他们也差不到哪里去。而这些国家却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的国家,原因就是因为人口实在是过于稀少,导致自身的市场以及总体经济受到了巨大限制,劳力也缺乏。 所以对于很多国家来说的话,人口问题就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了,合适的人口结构可以提供给社会众多劳动力以及市场,对于总体的经济发展是可以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的,但是数量众多的人口则需要基础去支撑,而这样一个基础就是粮食了。 粮食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若想要维持一个比较合理的人口结构,粮食问题就是非常值得被重视的,这也就是我们国家为什么一直以来都相当重视粮食安全的这样一个重要原因,粮食充足可以维持社会稳定,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国家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只有粮食丰收、谷仓满盈的这样一种年份才可以比较稳定的增长人口,而现在的社会的人口重要程度相比起古代来说还没那么迫切,因为古代可没有什么机械化粮食耕作能力,众多的人口才可以维持粮食的出产量,也可以增加兵力以及劳动力,进一步开发国土的可耕作力,让一个国家真正进入到鼎盛的阶段。 不过在古代的时段,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各种自然因素的干扰,古代的抗风险能力是远不如现代的,虽然说人口众多也可以提升生产力,但是万一遇见一个自然灾害或者是灾年的话,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又会成一个极其棘手的难题。 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我们有时候就不经会想“究竟有什么粮食拥有着比较强大的抗灾能力,同时产量也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呢?”这样一种超级粮食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不过我们也苦于一直寻找不到这样一种粮食,屡屡受到饥荒的困扰。 后来有一位中国商人,从遥远的海外带来了一根看似非常普通的藤蔓,而就是这一根非常普通的藤蔓,却解决了一直以来非常困扰人们的粮食问题,这样一个藤蔓又究竟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可以解决这样一个一直都困扰人们的问题呢? 陈振龙的故事 在我国明朝万历时期,福州有一个名字叫做陈振龙的年轻人,鉴于他的家族一直以来都十分善于读书,他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个读书人,而在以前的社会条件之下,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也就是考取功名当官,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算是不错,大家都认为他前途可期。 可能是读书读的实在是有一些无聊了,陈振龙突然之间就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干脆先不要读书了,到海外去经商说不定也可以让自己换个新面貌,于是拿定了主意的他就跟随很多下南洋的商人,一路经商到了如今菲律宾的吕宋岛。 吕宋岛地处热带地区,肯定拥有着很多我们国家没有见过的新物种,而在这些新物种当中,甘薯就是最吸引他的,后来在经过了本地人的介绍以后,他才明白甘薯这样一个农作物优点颇多,拥有非常好的抗灾能力,适应性也相当好,同时产量也相当充足。 在知道了甘薯的这样一些优点以后,陈振龙一下就反应过来了,甘薯的这些优点,不正是我们中国一直以来都极为看重的吗?假如中国也可以种植甘薯的话,相信也可以解决很多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这时候陈振龙便下定决心要带走甘薯去中国种植。 甘薯到中国 下定了决心以后,陈振龙就立马跟随着吕宋岛的本地人仔细的学习了关于甘薯的相关种植技巧,同时也自掏腰包买了不少的甘薯种子,为的就是能够让中国种植甘薯,解决广大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他的这样一种想法无疑是非常伟大的。 其实甘薯原本的产地并不是吕宋岛,反而是中美洲地区,而那个时候中美洲地区基本都是被西班牙殖民统治,而西班牙人也就把甘薯带来了吕宋岛种植。西班牙人同样知道甘薯所拥有的优点,所以他们极力避免甘薯出口到别国,陈振龙想将甘薯带出去也非常不容易。 但是这个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把甘薯的藤蔓给编成像绳子的样子,然后和自己的麻绳一起掺在一起,轻轻松松就躲过了西班牙人的检查并且将甘薯带到了中国,同时回到自己的家乡福州以后,他也开始试着种起了甘薯,成果还算不错。 过了几年以后,陈振龙家乡所在的闽中地区面临了非常严重的干旱问题,粮食也变得十分稀缺,于是陈振龙就让自己的儿子去申请福州巡抚种植甘薯来救灾,得到了巡抚的同意以后,陈振龙立马便开始试种植甘薯,丰收了以后巡抚十分满意,便大力推广了番薯,而这样一场非常严重的粮食危机也就随着甘薯的大量丰收被化解了。 结语 甘薯本身的营养价值相当充足,外加上非常皮实耐种且产量巨大,在全国推广种植以后立马缓解了我们的一些粮食问题,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朝廷非常支持鼓励大批量种植甘薯,而粮食的充足也让清朝进入到了鼎盛阶段。 后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的时候,因为社会总体粮食的充足,我国的人口也跨过了3亿的这样一个大关,奠定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基础。而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陈振龙也并没有被我们所遗忘,在他的家乡也拥有属于他的纪念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