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属性谈古建筑群常用园林植物 古代造园没有完全规划的建筑图纸,一般都是凭造园师的经验传授加庭院主人的个人情怀,比如苏州四大名园都是私家花园,体现园主人的精神追求,更多呈现出个人对景观元素的运用。 在古代诗词中,有大量关于植物的抒情运用,给予众多植物以厚重、鲜明的文化内涵,比如梅花的寒风傲骨、竹子的虚心向上,婉转表达思想寄托,所以在某些古建筑群的特定环境中,建筑与植物的搭配就成为经典组合,散发着古香古韵。 由于受北方自然环境影响,在造园过程中不能有更多植物品种用来造景,所以很难完全达到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室外效果,故不可强求,本文以中国古建筑群所追求的园林意境及植物文化信仰为依据,整理北方地区(华北)搭配古建园林的常用植物。 因为北方有寒冷的冬季,所以先说“岁寒三友”:松、竹、梅 松竹梅迎风傲雪、挺霜而立,精神可嘉。松象征青春永驻,竹象征君子之道、梅冰清玉洁,寒冬腊月仍保持娇艳面貌示人。 《青松》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于潜僧绿筠轩》苏轼 (宋) 宁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梅花 / 梅》王安石 (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玉棠春富贵 分别指代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 玉兰象征爱国、贞洁。 海棠象征游子思乡。 迎春早春开花,小巧秀丽,不畏风寒。 牡丹象征:圆满、浓情、富贵。 桂花象征崇高、美好、吉祥。 玉兰与桂花在华北地区避风向阳的微气候环境内可成活,冬季需做防护,栽种养护成本较高。实际设计使用中应做重点考虑。 银杏 银杏树是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古老树种。千百年来中国人崇拜银杏树,形成了特有的银杏崇拜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 视银杏树为福树而广为种植于宅院、祠堂、文庙、行道、名胜古迹、园林、坟地; 视为神树而极力保护之; 视为圣树和佛树而受僧道们推崇; 视为神奇和科第的吉兆; 视为图腾崇拜的象征; 存在着有关银杏的画像石刻和有关银杏树的神话传说; 用其作地名、省市县树。 中国人崇拜银杏树的原因,是同其特殊的用途、寿命长、生命力旺盛、内在风韵及传其可帮助人们救难脱险和风水树的崇拜有关。 国槐 《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坐三槐下者为三公。三公(即指太师、太傅、太保)为周代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以三槐喻三公,由此,国槐就成为三公宰辅的象征。后世的人们在门前院中植以国槐,以期子孙位列三公。 柿树 柿树夏季浓阴,秋季可观红果,春冬可观树形, 取事事如意、喜事当头之寓好。 东种桃树,西种石榴 桃:在中国文化中,均有其历史文脉。与女人有关的事常带桃字,如桃花运,桃色新闻,桃花汛、桃花溪、桃花汤,桃花浴,桃花妆等。 桃有灵气,桃在三月不开花,则预报有火灾。 桃树提前开花,则预报有地震之类的灾害。 鬼畏桃,故古人用桃木制成桃印、桃剑、桃符以避鬼。 枣树 枣为中国原产,中国早已栽培,而且吃枣历史也很久了。枣在中国的文字记载就有三千多年。关于枣的最古老的著述大概出现于《诗经》,在《诗·豳风·七月》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枣,谐音'早',在我国人民心目中,象征着幸福、美满和吉祥早日到来。在各种喜庆场合中,都少不了枣的身影。 在新婚典礼中,大枣和花生是必备的果品,人们把折求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心愿,寄托在大枣身上,折求'早(枣)生贵子'。 除夕之夜,中国人有'守岁'的习惯。守岁时要准备各种糕点糖果,大枣也是必不可少的,寓意为'春来早'。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年轻的女子常在夜晚进行各种乞巧(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活动。在鄄城、营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的风俗别有情趣:七个要好的姑娘在一起集粮集菜包饺子,分别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大枣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据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陕北人喜欢在接待贵宾时,用一杯开水,泡上五颗大枣,寓意为'五子早登科',让人听着顺耳,心也舒坦。 柳树 柳树为阳性树种,民间多用于避邪及招风水。柳树在泉城,树、泉、人和谐相伴,素有“家家清泉,户户垂柳”之胜境。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柳树枝条柔软、顺滑,随风和煦,与建筑环境形成对比,互相衬托。 柳树在园林应用中宜选用雄性树种,避免柳絮困扰。 枫树类(三角枫、五角枫、元宝枫、红枫) 枫树象征鸿运,枫叶不仅至秋呈红色,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而且因为'枫'与'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枫叶也象征高洁、友谊和思念。 《山行》 杜牧 紫薇、紫荆、紫藤等植物可于庭院东侧合适位置栽种,取紫气东来之意。 现阶段,纯粹的古建筑群已有成熟的园林环境,能做的就是改造提升,古韵更浓;新建古建筑群只有大型市政公建或影视基地等寥寥类型,实际运用的机会很少,所以,近些年的仿中式高端系列豪宅别墅可作为植物文化展示与应用的重要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