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学生读出《琵琶行》中音乐描写之美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9-22

栏目内容

语文之学、教育之术、文学之思、哲学之想

栏目宣言

“所有的客观都是主观,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我宁愿矫枉过正地表达“偏见”,而不愿模棱两可地阐述“真理”。

“凡是可说的,都要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则必须保持沉默”。我坚持“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坚持有选择地相信,有理由地怀疑,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

栏目主编:王涛     栏目主笔:毕光荫


新课程大语文

5

白居易的《琵琶行》被清人方扶南誉为“摹写声音至文”,他究竟是怎样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之美描摹出来的呢?以下分享一篇文章。

一、  以声写声,化陌生为熟悉

以声写声,看似无法突破听觉无形无状无色无味的局限,但却比单纯以形容词描写声音更容易让人有切身体会,仿佛如临其境,这是因为作者熟悉之声写陌生之声,拉近了读者与所写之声的距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嘈嘈之声可以说是一种喧闹,但市井之喧闹不同于宴会之喧闹,乡野之喧闹不同于朝堂之喧闹;而小弦之切切,除私语切切,亦可以是虫鸣切切。

因此,为了让读者与作者有相通的听觉体验,诗人将大弦小弦不可名状的嘈嘈切切之音,以读者所熟知的“急雨”和“私语”表现出来,尤其“私语”更是生动传神,一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态,仿佛琵琶女那段风光无限的曼妙时光。无独有偶,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也有“昵昵儿女语”一句,写琴声就犹如一对小儿女在亲昵说话,互诉衷肠,乐声传递出来的柔情蜜意跃然纸上。

“间关莺语花底滑”一句以“莺语”写乐声,在描写音乐的诗词中也较为常见。如,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中“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韦庄《菩萨蛮》“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等等。“莺语”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给人娇俏可爱之感,以莺啼声来描写弦声,读来活泼明朗,春意盎然,正如琵琶女的“秋月春风等闲度”,也似白居易“召拜翰林学士”的春风得意。可见运用“以声写声”的描写方法,不仅可化陌生为熟悉,连通诗人与读者的听觉体验,也巧妙地传递出了乐曲要表达的情感。

 二、  以形写声,化无形为有形

如果说“间关莺语花底滑”是以声写声,那么“幽咽泉流冰下难”就是以形写声。诗人以冰下泉流的冷涩不通来描写琵琶曲的幽咽之声,化无形的幽咽为有形的“冰下泉流”,将琵琶曲艰涩受阻、呜咽低回、断断续续的情致表现出来。生动的比喻不但使音乐形象化,也充实了读者的想象,那种泉流冰下的艰涩难行,不正是琵琶女的“门前冷落”和白居易的“被贬江州”的苦闷难言吗?乐声与遭遇相通,读者与诗句相通,正是因为诗人把无形的音乐与情感,化为有形的“泉流冰下”,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亦可以与琵琶女和白居易情意相通。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同样是以形写声,银瓶乍破,水浆四射,在“凝绝不通声暂歇后”一瞬间情感的宣泄达到顶峰,顶峰之后是千军万马的刀剑齐鸣,将“点”的顶峰渲染成“面”的铺陈。尤其“铁骑突出刀枪鸣”一句,既有形又有声,更是一改琵琶女开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的委婉迟疑,将情感的闸门完全打开,开始诉说自己的身世之悲,也正因音乐在情感表达上的的一泻千里,诗人也将自身命运联系其中,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最后,诗人在情感宣泄的最高峰,用一声“裂帛”之音来结束音乐,白色的绢为帛,“裂帛”之声激昂凄厉,仿佛琵琶女的一声仰天长啸,将半生悲苦呼出胸膛。戛然而止的音乐,再辅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深远意境,形成了一种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画面感极强。

三、侧面烘托,为抒情蓄势

无论是“以声写声”还是“以形写声”,都属于对声音的正面描写,在《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以正面居多,侧面烘托则少而精。“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与琵琶声的初相遇可谓“一听如故”,无需笔墨描画琵琶声多么动听多么传情多么摄人魂魄,一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就将诗人与客人沉浸在琵琶声中的忘我情态呈现在读者眼前,琵琶声魅力之大,已无需赘言。

有了初听时的倾心,才有曲终后的忘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戛然而止,而听者却仍沉浸其中,每人各怀心事,曲幽人怨景凄清,惟有江心那轮秋月,白茫茫笼罩着江面,静谧中透出无限的惆怅。此时此刻,虽乐声已停,人亦无言,而无论琵琶女抑或诗人,都在内心搅起了澎湃的心潮,这种外静内动的艺术表现力,将《琵琶行》推上音乐之外的、情感的高潮。

本文从三个角度将《琵琶行》的文字表现力深刻展现,那么在教学设计上又该如何让学生领会其魅力呢?《项目式学习:单元设计与指导》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三次琵琶声的不同代表着琵琶女怎样的心境?与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不谋而合?以声传情,声音的转折也代表着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又是如何通过视觉效果来表现的?


通过表格梳理两者的相同之处,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作者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理解作者动容的原因与思想感情。


第3问再次关联音乐,通过第2问的人生境遇梳理,此时对于音乐情感变化以及两人情感共鸣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

梳理整合部分拓展课外阅读,群文阅读做对比,需要的老师乐意扫码查看样章或购买:


链接阅读:

迁客心事骚人诗

琵琶声里话断肠

——解读白居易《琵琶行》的情感密码

张艳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留给中国文学史的财富首推其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以及新乐府运动的产物讽喻诗,但白居易最广为传唱的并非其讽喻诗,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两首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

那么,千百年来激发过无数人心里共鸣的《琵琶行》究竟隐藏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密码?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下面,我由浅入深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一个情感密码是天涯沦落的孤独。诗人的孤独兼有生活和精神两个层面。在生活上,“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生存环境恶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贬谪九江以来,在精神层面,诗人无知音相伴,即使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良辰美景,也“往往取酒还独倾”,自酌自饮以酒浇愁;无音乐怡情,“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这样凄苦的生活,与帝京的繁华天壤之别。习惯了京城繁华生活的白居易,来到偏僻的浔阳小城,孤独之感可想而知。因为孤独,当偶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时,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被琵琶声激活,“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并毫不掩饰自己失控的情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二个情感密码是无故遭贬的悲愤。白居易如何面对自己的贬谪?这得从白居易被贬谪的原因谈起。他被贬的罪名“莫须有”的色彩很浓。白居易的母亲看花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于是被诽谤为有害名教,以此为借口,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真正原因是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触怒了当权者,被认为是越职言事。但白居易却以不孝的罪名被贬江州。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的人生分水岭,从此,他由“兼济天下”转入了“独善其身”,创作也由讽喻诗转向了闲适诗和感伤诗。他在贬官后的精神状态的变化在《琵琶行》的序言里有看似云淡风轻的提及,“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恬然自安”四字,是白居易对贬谪两年来自己精神状态的概括,那个曾经高举新乐府运动的旗帜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主张的白居易已经成为过去,主张以诗歌“补察时政”的白居易由早年对时政的关切走向了对自我的关切。两年来,他由儒而道,用“独善其身”平复自己的心情,把无故遭贬的悲愤藏在了内心深处。他恬然自安地生活,恬然自安地做官,在庐山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但一曲意外的琵琶声打断了他两年来“恬然自安”的自我麻醉状态,他因莫须有罪名被贬的悲愤之情被琵琶女那悲凄的琵琶声唤醒了,“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悲愤复苏了,天涯沦落之悲在这个“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的送别的秋夜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凄凄不似向前声”的琵琶声中情绪失控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第三个情感密码是“兼济”梦断的痛苦。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影响,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成就了中国文人具有家国情怀的大格局,也赋予了中国文人在仕途失意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但从“兼济”梦断到被迫“独善”毕竟是个痛苦的过程,是从理想破灭走向自我疗伤的过程。白居易也不例外。理解了中国古代文人从“兼济”梦断到被迫“独善其身”的痛苦,也就抓住了理解《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秘钥。“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白居易,为什么两年来能够恬然自安,听了一首琵琶曲就“江州司马青衫湿”了呢?因为“兼济天下”的政治梦想破灭了,这种理想破灭的痛苦两年来一直被诗人用“独善其身”四字进行自我疗伤,但浔阳江头与琵琶女的偶遇,那天涯沦落的同病相怜之感是那样强烈地复苏了理想破灭的痛苦。被贬江州之前的白居易,为报皇上知遇之恩,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讽喻诗,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联,多写得意激气烈,希望以此补察时政,其志在“兼济天下”。但被贬江州给白居易的“兼济”梦泼了一桶冷水,《琵琶行》序言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表述,不仅是他对贬谪后生活态度的描述,更是他对贬谪后政治态度转向的表达。他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热切地关心时政这样的宏大命题了,而是转向了个体的生命体验。谪居浔阳期间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描写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的惊喜。后来为躲避朝廷牛李党争而主动外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的景物,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后来的《池上二绝》《问刘十九》等诗,都远离了政治,走向了生活,诗人心态越来越趋于平和,诗歌中的生活情趣渐浓。而《琵琶行》中的痛苦,恰是从兼济梦断走向独善其身的过程中二者撕扯所带来的痛苦,所以,“座中泣下谁最多?”一定是“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贬谪江州期间正是白居易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思想转型期,而琵琶女的人生际遇和悲戚的琵琶声正是引发诗人天涯沦落之感、政治理想梦断的导火索。“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诗人借琵琶女的“不得志”诉说自己的“不得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借琵琶声诉说自己的“幽愁暗恨”;琵琶女的自叙身世,更是引发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感、理想破灭之痛。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时,“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情感发展的必然了。

综上,天涯沦落的孤独、无故遭贬的悲愤、“兼济”梦断的痛苦是我们理解《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三把秘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