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关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9-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2023年开年以来,ChatGPT当仁不让成为网络上最火热的词语。这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被大面积讨论,但是这一次对ChatGPT的讨论,却明显带着更强的忧思;ChatGPT的能力进入了新闻、出版、写作、教育等领域,离大众生活与工作如此接近,以至于让人有了一种恐惧,人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随着ChatGPT使用者猛增,乐观派认为这只是一款辅助性软件,在处理文字、代码等工作中能替代一些基础性劳动,且更加规范优化,但在稍微精细的文献需求、意见咨询等方面还远未成熟;悲观派认为人类大量的文书工作恐怕都会遭遇威胁,而ChatGPT的成长速度惊人,恐怕很快会替代人完成更多的知识和文化生产。人文艺术这一代表着人类文明精粹的独特领域,似乎已经不再是人类的专属圣地。
技术进步带来艺术领域的忧虑,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而是在每一次飞跃性的技术变革诞生时,都不免出现。1839年,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在第一次看到照片时宣称:“从今天起,绘画已经死亡!”但从实际来看,照相术的出现将画家从模仿和还原客观事物的目标中解放出来,从此绘画进入了新纪元,印象派、表现主义、野兽派、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大大拓展了绘画的审美边界,且对整个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广大的影响。技术占领了一块领土,艺术便会由此开拓新的大陆。因此,技术和艺术并不是二元对立关系。
但要看到,大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发展,也许会给某些行业带来暂时性的冲击,也许会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带来挑战。就如同工业时代诞生的多种机械化,从长远来看催生了新的行业、新的工作,但是对当时的工人而言,还是面临着个人谋生技能被取代的“技术性失业”境遇。ChatGPT对于人类社会的改变到底会到何种境地,对包括文化艺术领域在内的多行业的冲击到底会有多么剧烈,现在没有人可以充当准确的预言家。现代社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行业转型震荡进行减震和提供缓冲,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心的恐慌,迎接技术的曙光。
(摘编自杨慧《从ChatGPT说起:技术革新与艺术忧虑》)
材料二:
ChatGPT背后拥有极为庞大的语料数据库,具有重组各种数据的强大能力。如让ChatGPT起草一份学术会议开幕式的致辞。拿到稿子后,觉得稿子太短,ChatGPT立即添上数百字;要求增加一些理论深度,ChatGPT迅速补上一堆相关的概念术语。当然,ChatGPT的能力并非局限于狭隘的语言表述,而是可以从事许多延展出来的工作。
显然,ChatGPT可胜任通常的文学生产,建设日常的文学环境,就像为一个公共大厅增添椅子或者为一个寓所增添冰箱。但ChatGPT能否跨过第二道门槛写出一流的好文学?情节、人物、叙述语言、历史背景……文学涉及的因素太多了,很难找到一个公约数作为普遍的标准,但一流的好文学必定是创新的文学。
于是,我们可以从事“算法”的创新实验。以“清风”一词为例。“清风”衔接“明月”,这种组合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汉语语料库之中,“清风明月”的组合数不胜数。相对地说,“清风”衔接“粪便”,这种组合相当新颖——可是,这种创新难道没有问题吗?首先,美学标准就无法通过。必须意识到,创新周围同时分布另外一批或显或隐的尺度,美学的、历史的、更大范围的意识形态,如此等等。问题复杂起来了。
创新不是一个内涵清晰的概念,一流的好文学如同水中的倒影摇晃不定,ChatGPT会不会感到为难?人工智能的“算法”必须事先确定一个目标。目标的模糊、摇摆乃至丧失可能使“算法”束手无策。“阿尔法狗”在围棋对弈之中的杰出表现已经人所共知。这种表现同时取决于一个确凿无疑的目标:按照围棋的规则赢棋。如果将这个目标设定为“下出一盘让对手心情愉悦的棋”,“阿尔法狗”的“算法”如何着手?什么叫作“心情”?如何定义“愉悦”?“心情”和“偷悦”是一个常数还是如同股票那样在时刻浮动?这些问题未曾明确之前,“阿尔法狗”简直无法开机。
众多经典作品成为经典的理由各不相同。事实上,这些理由至少包含了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远古时期无法诞生现今的长篇小说经典。这不仅因为当时语言简朴、传播媒介原始,同时还因为单纯的社会关系无法提供曲折的情节作为长篇小说的躯干。“地利”的意义不难理解:一部作品通常首先在某种地域文化背景之中获得肯定,进而赢得经典的荣誉并且踏上世界文学舞台。改换一下地域文化背景,初始的成功甚至奇怪地消失了。当然,文学离不开“人”的经验体会、“人”的历史感受、“人”的不可代替的至亲至爱至痛至恨之情,如此等等。这恰恰是ChatGPT所匮乏的。ChatGPT“算法”能否复制出“人和”——包括形形色色的“个人”——拥有的所有经验?哪一天如果ChatGPT可以提供众多经典作品各不相同的理由,那么,文学的人工智能时代就真正到来了。
(摘编自南帆《ChatGPT:文学与“算法”》)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ChatGPT的出现使得原来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再掀起高潮,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忧虑。
BChatGPT在替代人完成更多的知识和文化生产等方面已经成熟,这无疑是人们对此悲观的原因之一。
CChatGPT语料数据库极庞大,重组数据的能力很强大,它能进入新闻、出版、写作、教育等领域。
D.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会体现某种地域文化背景,倘若换成另一种地域文化背景,那它就有可能成不了经典。
11.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技术和艺术并不是二元对立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荷兰小画派时期的画家如维米尔应用小孔成像投影装置来辅助绘画,从而提高了绘画的写实性。
B.人们利用虚拟技术在动画片的某个街区里面模拟一些有意义的画面或者声音,制作出需要的背景。
CNapster的出现令音乐进入网络MP3时代,《21世纪经济报道》称:“此后,全球音乐产业陷入了长达10年的噩梦。
D.数字电影在电脑特效等后期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使电影可以展现越来越多无法直接拍摄出的奇观异景。

12.材料二认为,ChatGPT等人工智能目前并不能创作出经典作品。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10BB项,ChatGPT在替代人完成更多的知识和文化生产等方面已经成熟”判断不当,根据材料一中“在稍微精细的文献需求、意见咨询等方面还远未成熟”和“而ChatGPT的成长速度惊人,恐怕很快会替代人完成更多的知识和文化生产”可知,ChatGPT在替代人完成更多的知识和文化生产方面并没有成熟)
11CC项表明的是技术进步带来艺术领域的忧虑,体现的是技术和艺术的二元对立关系;因此,本项不能证明“技术和艺术并不是二元对立关系”)
12ChatGPT等人工智能创作作品时只能按照事先确定的一个目标进行,并不能体现经典文学所涉及的情节、人物、叙述语言、历史背景等。②经典文学作品在创新时所涉及的审美标准十分复杂,如或显或隐的尺度,美学的、历史的、更大范围的意识形态,而ChatGPT等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作品无法通过其美学标准。③众多经典作品成为经典的理由各不相同,但至少包含了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ChatGPT等人工智能提供不了成为经典作品需要具有的这些要素。(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