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体的一项自我修复活动,可以缓解全天的疲劳。它占据我们生命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这让我们不得不深刻认识到睡眠对健康的巨大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高达27%的人患有各种睡眠障碍。而在中国,成年人睡眠问题更加严重,有着高达38.2%的发病率,这也就意味着超过六成的成年人抱怨睡眠不足。 至于什么才算是一个良好的睡眠时长,以及何时入睡最佳,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布了一项有关亚洲人睡眠时间和总体死亡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持续的睡眠不足和长时间的过度睡眠都会导致死亡率增加,而最佳的睡眠时间似乎是7个小时。 总体而言,睡眠时长和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一种“J”型关系。也就是说,7小时的睡眠是全因死亡率的最低点。不论多睡还是少睡一个小时,都会导致全因死亡率上升。而如果你每天的睡眠超过10个小时,那么全因死亡率甚至会增加40%以上。 另一项研究来自北大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他们的研究发现,相较于每晚7小时的睡眠,每晚睡眠时间短于4小时或长于10小时以上都会导致认知水平下降。 总之,睡眠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睡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那么,什么时候入睡才更健康呢?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佳的入睡时间似乎是晚上10点到11点。这个时间段的入睡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而那些在半夜或更晚才入睡的人则患心脏病的风险最高。具体来看,相较于晚上10到11点入睡,每晚晚睡一小时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12%,而在午夜12点后入睡的人,其心血管病风险甚至增加到25%。不过,也不要早得太早,因为在晚上10点前入睡的人,其心血管病风险高出24%。 所以,结论就是最佳的入睡时间应该在晚上10到11点之间,而最佳的起床时间则应该在早上6到7点之间。 然而,除了睡眠时长和入睡时间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睡眠的质量。睡眠分为浅睡眠、快速动眼期和深度睡眠三个阶段,其中深度睡眠对于缓解疲劳效果最为显著。 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充分进入深度睡眠呢?最明显的迹象是,醒来后感觉精力充沛、头脑清晰,不感到疲劳。当然,现在一些具备睡眠监测功能的手表也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是否达到深度睡眠。睡前尝试泡泡脚,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压力,有助于更好的入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