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儿子九月份上学开始认字,我的脑海里便一直盘旋着这句苏轼的诗:人生识字忧患始。 在这里想先说一句的是,作为母亲,我真的佩服和感谢学校的教育,老师的教导,居然转眼之间,让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毛孩子,对方块字有了很大的兴趣,让文字开始在儿子的脑瓜里烙了印。 事情是这样的。 在上学前,儿子能认得的字估计有一二三,大小儿这么几个。家里不乏书,出门随处可见的招牌墙画里也不乏字,只不过,在之前,这些对儿子都像是他的盲点,不在他的视线之内。 如果要介绍某个他去过的地方,通常是那里有一间很特别的房子,如何如何,我们在那里买过好吃的,什么样什么样的,我们在那里做过什么事,怎样怎样的。然后问你,你想起来了吗,那里是什么地方呀,你能带我再去吗。 比如有几次他说,我想去我们原来住过的地方去看看,叫什么地方呢,住了好几年的,他居然也说不出来。现在我会想,我说的一些话,如果没有具体他熟悉的事物做参照,对他来说是不是也是盲点。 小时候儿子有一件一开始让我觉得很惊奇的事。那时可能两三岁,没上幼儿园,有时去住处附近图书馆的少儿部,不识字的他喜欢翻看一套德国的儿童百科全书,又对其中一本关于宇宙的书特别偏爱。 那套书竖着叠放在书架上,儿子居然每次去看着书棱就把他要的书拿了出来,就像我们大人看着书棱上的字找到自己要的书。儿子不识字,他怎么找的呢,封面又看不到,我觉得好惊奇。 一次次这样,我都百思不得其解。一次我看着他又拿出他要的书,我问他你怎么知道你要这本书。他在书棱上用手指点给我看,说它有这个呀。这时候我才发现,这套百科全书,书棱上不仅有文字,而且文字下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图案,而每一本书的图案,都是不同的。儿子就是看着那个图案的不同,在找他的书的。 不识字的儿子以图案找书,识字的母亲看不到图案,那小小的图形成了我的盲点。 一开始的时候因为离学校近,我带着他走路上学。有时候他会突然停下来,大叫着让我看那个他认得的字,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有时候走过头了,他也会突然问我,他刚才看到一个字,是他认识的一个字上多了什么,或者少了什么,问我那是什么字。 现在我骑单车送他上下学,他依然对路边看到的一些文字有突然发现,常常是突然间在我身后大叫,妈妈,妈妈,我看到一个什么字,吓得我差点摔倒。 有很多时候,他看到一个公字,告诉我那里有个云字,看到一个女字,说那里有个母字,看到夫,说是天,诸如此类的。也会问水字上面多了个点是什么字,为什么元字在一个大口里面。会为自己知道两座山叠在一起是个出字,觉得自己很厉害。 他肯定不知道,他的视线已经被文字吸引,文字外的事物,可能在渐渐被他的思想屏蔽。 他可能也还不知道,虽然我已经跟他解释过,浩瀚中文字,多如牛毛,整整一本新华字典,穷一生难以识尽。而文字里的含义和内涵,更是我们纵竭尽心力,也是难以阅尽悟透。 他肯定也不知道,因为识了字,为了更懂得那些字意,一个人的生命便在字海里颠簸挣扎,再也没有回岸的一天。 从学习教育的层面上来说,我会觉得太早对儿童植入文字,比如那些早期认字,可能扼杀幼儿的形象思维,个人觉得不认同。因为儿子入学后带来的体验,会有些后悔小时候没带他走更多的地方,多去陌生的地方,多一点视觉上的刺激。 从人生层面上来说,儿子的思维从形象的实物,开始转向抽象的文字,仿佛人生从简单走向了复杂,从儿童的天真开放走向成人的理性固结。这是必然,是生命的喜悦,也是成长的悲哀。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古人豪情我不懂,却叹自此走长路。 只愿儿子在识字路上,能劈境探幽,自成风光。 |
|
来自: 新用户2253oasN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