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那个家喻户晓的神童,如今现状令人唏嘘

 阿呆爸育儿 2023-09-22 发布于安徽

这是阿呆爸第862篇原创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墨染



2005年,一名年仅10岁的孩童考上了大学。
3年后,他又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

之后,在16岁时,他又成为了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这名不断刷新最小年龄记录的天才,便是张炘炀。

“神童”、“天才”等头衔与他的成长历程如影随形。可就在最近,人们却发现张炘炀并没有如大家所料,活得光鲜亮丽,而是没有固定工作,靠父母接济生活。

当他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人们很难将镜头前这名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骨瘦如柴、满脸沧桑的男子,与当年意气风发的“天才”联系在一起。


谈起过往,张炘炀自己也不由一声叹息。

而他的“陨落”,其实早已有迹可循……


01.

教育路上,走得太快

是一场灾难

两岁时,张炘炀便展现出过人的天分。

父亲带他认汉字卡片,却惊讶地发现,每个字都不用教他念第二遍。

不到三个月张炘炀就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而同龄的小孩,有些还连“爸爸妈妈”都叫不清楚。


父亲很是兴奋,便开始教张炘炀学更多东西。

等到张炘炀五岁,父亲便提前将他送进了小学。

而这,才是张炘炀快进人生的开端。

他用一个月就学完了一年级的内容,成绩还十分优异。

低年级的知识,很快就不能满足他求学的需求。

在父亲的有意引导下,张炘炀不断跳级。不到两年,他便完成了小学6年的课程。

有老师劝张炘炀的父母,说孩子太小,就算智力超群,心智也还没跟上,不妨缓一缓,让他享受一下童年。

可父亲却铁了心要让张炘炀超前成长,一开学便把他送进了初中校园。

20年后,张炘炀回忆起这段经历,摇了摇头苦笑道:“其实我进初中之后成绩就很差了,总是排倒数。”

但父亲却给他拿来高中的课本,询问张炘炀的意见。

不知是出于对自己智商的自信,还是对父亲的信任,9岁的张炘炀读完初二,在家自学几个月后,便再次选择了跳级。

这一跳,便是直接进了高三。

其实,尚在幼龄的张炘炀,完全不知道高考对于普通人意味着什么。他只是盯着手里的书本,努力地把知识都烙进自己的脑海。

参加高考前夕,父母开始筹划给他填志愿,规划的都是985名校。

成绩出来,张炘炀却只考了505分,仅能上一所二本院校。

虽然成绩一般,可“10岁高考”这件事,已然足够让他在全国出名。

不少人建议让张炘炀再学一学,至少复读一年。

但父亲却执意给张炘炀填报了二本的志愿,让他匆匆走进了大学校园。


可是,张炘炀终究只是个孩童,内心喜欢的还是动画片,一个小熊玩具就能让他玩小半天。

不断的跳级也让他失去了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

张炘炀没有朋友,也没有娱乐生活,大多数时候很像一个书呆子。

他被强行塞入了更高的圈层,与周围的一切显得格格不入。

他完全不知道毕业会面临什么,也不知道不上课的时间里能做什么,心中没有目标,也没有任何爱好和特长。

他被父母催促着走得太快,只顾得上攥紧学习这一片树叶,错失了生命中其它的风景。

而这些弊端,在他长大后,便渐渐浮现出来。

02.

事事包办的父母

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张炘炀的研究生导师说,当年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学生,学习给他配备了两名导师,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才。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张炘炀虽然学习能力很强,独立生活能力却几乎为零。

原来,父亲为了让张炘炀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和妻子一起包办他生活的大小事务,让张炘炀“十指不沾阳春水”。

虽然学历已经到了研究生,但张炘炀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停留在小学生阶段。

于是,学校只能给他安排一间两人宿舍,方便父亲与张炘炀同住,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父亲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张炘炀却始终觉得父亲给自己的太少。

他一边疯狂地想要逃离父亲,以不学习为要胁,把父亲赶出了学校;一边不断索取,称父母选择生孩子,就要负责他的一生。


而父亲离开后,张炘炀便如被挤压已久的弹簧突然被释放,开始放飞自我。
他一度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2011年,张炘炀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一次却不是因为他的智商,而是因为他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买一套房。

“不给我买房,我就不参加研究生答辩。”

面对孩子这般威胁,父母无可奈何,只好在北京租了一套房,骗他说是买的。

这才哄得张炘炀参加答辩,顺利毕业。

也是在这一年,张炘炀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国内年纪最小的博士生。


原以为他还能延续以前的神话,可没想到,读博后,张炘炀不仅成绩一落千丈,性格也变得懒散起来。

他一入学便发现同学们的学术能力都比他强,而自己就连跟上课业都很吃力。

受到打击后,他便更加无所适从,经常更换研究课题,以至于到毕业前夕,始终无法交出像样的论文。

足足用了8年,张炘炀才在导师的帮助下,东拼西凑出两篇论文,取得博士学位。

“天才”的光环消失殆尽,取之而来的是漫天的嘲讽。

可正如视频下方的一条高赞评论所说:“他嘴上说的是父母欠他一套北京的房,其实是父母欠他一个自主选择的人生。”


父母的事事包办,毁掉了张炘炀的自驱力,也摧毁了他对父母的同理心。

大人若学不会放手,孩子永远都无法真正成长。

03.

比成绩更重要的

是帮孩子找对方向

博士毕业后,张炘炀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锐气。

他一度迷茫,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引荐下,去了宁夏师范学院,做起了外聘老师。

可没过多久,他便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主动辞职,与朋友开始创业。

后来,他再也没有应聘过任何工作,只是靠和朋友合伙接一些项目赚一点钱。

如今,他没房没车,也没有固定工作,父母每隔一两个月便会转来一笔钱。

但他却对现状很满意,觉得靠父母接济,不工作也能好好过完一辈子。


唯一的遗憾,是这么多年没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

但张炘炀的心早已不在学术研究上了,显然,这个愿望的实现遥遥无期。

而提起未来,张炘炀说了八个字:“得过且过,随他去吧。”

住着出租屋,吃着10块钱一餐的午饭,张炘炀与世俗眼里的“成功”相去甚远。

采访中,记者问道:“你觉得你和其他天才,比如韦神和柳智宇,谁强?”

张炘炀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比他们差不多,可能就差一点点吧。”

记者说,觉得他和“韦神”韦东弈有点像,都性格内向,喜欢拿着矿泉水瓶,每天从住所到图书馆两点一线。

两人先天的起点如此相似,现状却天差地别。

究其原因,还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

韦东弈的父母,在所有人都说孩子孤僻怪异时,却能发现孩子在数学上的天赋,并给予大力支持。

他们从不催促韦东弈学出什么成就,只是全力支持他的爱好,尊重他自己的节奏。


正因如此,韦东弈很小就认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并在外界无数的非议里始终坚定自我。

而张炘炀的父亲则截然相反,当他发现儿子智力过人时,他选择了揠苗助长。

在被父亲推着变“优秀”的过程中,张炘炀丧失了自主选择的能力。

从小到大,他习惯了什么都被父亲规划和指挥。结果一离开父亲,就发现自己失去了方向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不下去。

归根到底,他的迷茫,在于从来没能自主做过选择。

张炘炀曾经的老师一针见血:“他也许本来是一架可以行程万里的飞机,可他从来没有出过跑道,从没起飞过。”

他的人生,被父母桎梏在了“学习”二字里,无法挣脱。

就像有句话所说:“所谓父母,便是学会在孩子的生命里得体的退出。”

为人父母,应该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保护和支持,而不是站在孩子身前,操控他们的人生。
成为孩子人生的摆渡人,帮助孩子成为自己。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 今日视频推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