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呆爸第862篇原创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墨染  “神童”、“天才”等头衔与他的成长历程如影随形。可就在最近,人们却发现张炘炀并没有如大家所料,活得光鲜亮丽,而是没有固定工作,靠父母接济生活。当他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人们很难将镜头前这名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骨瘦如柴、满脸沧桑的男子,与当年意气风发的“天才”联系在一起。01. 教育路上,走得太快 是一场灾难 父亲带他认汉字卡片,却惊讶地发现,每个字都不用教他念第二遍。不到三个月张炘炀就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而同龄的小孩,有些还连“爸爸妈妈”都叫不清楚。在父亲的有意引导下,张炘炀不断跳级。不到两年,他便完成了小学6年的课程。有老师劝张炘炀的父母,说孩子太小,就算智力超群,心智也还没跟上,不妨缓一缓,让他享受一下童年。可父亲却铁了心要让张炘炀超前成长,一开学便把他送进了初中校园。20年后,张炘炀回忆起这段经历,摇了摇头苦笑道:“其实我进初中之后成绩就很差了,总是排倒数。”不知是出于对自己智商的自信,还是对父亲的信任,9岁的张炘炀读完初二,在家自学几个月后,便再次选择了跳级。其实,尚在幼龄的张炘炀,完全不知道高考对于普通人意味着什么。他只是盯着手里的书本,努力地把知识都烙进自己的脑海。参加高考前夕,父母开始筹划给他填志愿,规划的都是985名校。成绩出来,张炘炀却只考了505分,仅能上一所二本院校。虽然成绩一般,可“10岁高考”这件事,已然足够让他在全国出名。但父亲却执意给张炘炀填报了二本的志愿,让他匆匆走进了大学校园。可是,张炘炀终究只是个孩童,内心喜欢的还是动画片,一个小熊玩具就能让他玩小半天。张炘炀没有朋友,也没有娱乐生活,大多数时候很像一个书呆子。他被强行塞入了更高的圈层,与周围的一切显得格格不入。他完全不知道毕业会面临什么,也不知道不上课的时间里能做什么,心中没有目标,也没有任何爱好和特长。他被父母催促着走得太快,只顾得上攥紧学习这一片树叶,错失了生命中其它的风景。02. 事事包办的父母 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张炘炀的研究生导师说,当年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学生,学习给他配备了两名导师,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才。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张炘炀虽然学习能力很强,独立生活能力却几乎为零。原来,父亲为了让张炘炀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和妻子一起包办他生活的大小事务,让张炘炀“十指不沾阳春水”。虽然学历已经到了研究生,但张炘炀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停留在小学生阶段。于是,学校只能给他安排一间两人宿舍,方便父亲与张炘炀同住,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父亲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张炘炀却始终觉得父亲给自己的太少。他一边疯狂地想要逃离父亲,以不学习为要胁,把父亲赶出了学校;一边不断索取,称父母选择生孩子,就要负责他的一生。 而父亲离开后,张炘炀便如被挤压已久的弹簧突然被释放,开始放飞自我。这一次却不是因为他的智商,而是因为他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买一套房。面对孩子这般威胁,父母无可奈何,只好在北京租了一套房,骗他说是买的。也是在这一年,张炘炀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国内年纪最小的博士生。原以为他还能延续以前的神话,可没想到,读博后,张炘炀不仅成绩一落千丈,性格也变得懒散起来。他一入学便发现同学们的学术能力都比他强,而自己就连跟上课业都很吃力。受到打击后,他便更加无所适从,经常更换研究课题,以至于到毕业前夕,始终无法交出像样的论文。足足用了8年,张炘炀才在导师的帮助下,东拼西凑出两篇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可正如视频下方的一条高赞评论所说:“他嘴上说的是父母欠他一套北京的房,其实是父母欠他一个自主选择的人生。”父母的事事包办,毁掉了张炘炀的自驱力,也摧毁了他对父母的同理心。大人若学不会放手,孩子永远都无法真正成长。 03. 比成绩更重要的 是帮孩子找对方向 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引荐下,去了宁夏师范学院,做起了外聘老师。可没过多久,他便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主动辞职,与朋友开始创业。后来,他再也没有应聘过任何工作,只是靠和朋友合伙接一些项目赚一点钱。如今,他没房没车,也没有固定工作,父母每隔一两个月便会转来一笔钱。但他却对现状很满意,觉得靠父母接济,不工作也能好好过完一辈子。但张炘炀的心早已不在学术研究上了,显然,这个愿望的实现遥遥无期。而提起未来,张炘炀说了八个字:“得过且过,随他去吧。”住着出租屋,吃着10块钱一餐的午饭,张炘炀与世俗眼里的“成功”相去甚远。采访中,记者问道:“你觉得你和其他天才,比如韦神和柳智宇,谁强?”张炘炀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比他们差不多,可能就差一点点吧。”记者说,觉得他和“韦神”韦东弈有点像,都性格内向,喜欢拿着矿泉水瓶,每天从住所到图书馆两点一线。韦东弈的父母,在所有人都说孩子孤僻怪异时,却能发现孩子在数学上的天赋,并给予大力支持。他们从不催促韦东弈学出什么成就,只是全力支持他的爱好,尊重他自己的节奏。正因如此,韦东弈很小就认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并在外界无数的非议里始终坚定自我。而张炘炀的父亲则截然相反,当他发现儿子智力过人时,他选择了揠苗助长。在被父亲推着变“优秀”的过程中,张炘炀丧失了自主选择的能力。从小到大,他习惯了什么都被父亲规划和指挥。结果一离开父亲,就发现自己失去了方向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不下去。张炘炀曾经的老师一针见血:“他也许本来是一架可以行程万里的飞机,可他从来没有出过跑道,从没起飞过。”他的人生,被父母桎梏在了“学习”二字里,无法挣脱。就像有句话所说:“所谓父母,便是学会在孩子的生命里得体的退出。”为人父母,应该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保护和支持,而不是站在孩子身前,操控他们的人生。成为孩子人生的摆渡人,帮助孩子成为自己。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