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大帝朱元璋的一生经历确实是一个传奇,他的开国之路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和胆识。作为一个草根出身的农民,他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然而,在他的统治下,朱元璋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独裁倾向和猜忌心态。 ![]() 朱元璋在打天下时,确实凭借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加入他的队伍,共同建立了明朝。然而,一旦君临天下,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开始对那些曾经效忠于他的功臣们产生猜疑和怀疑。 开国功臣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朱元璋手中的牺牲品,被斩首或受到牵连。这种突如其来的威胁和恐惧感让朝臣们不得不与家人告别,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在上朝后是否还能平安回家。 刘伯温和徐达作为核心级功臣,也未能幸免于难。据说,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朱元璋用了一种称为“鸿门宴”的手段,设下了两道菜,刘伯温当时就皱起了眉头,他对一旁的徐达说:“我们必死无疑”,弄得徐达满心狐疑。 ![]() 那到底朱元璋的鸿门宴上了哪两道菜,他为何要对这些开国功臣痛下杀手,刘伯温和徐达后来的命运又如何呢? 一、穷儿草立志1368年,朱元璋在浴血奋战后终于驱逐元朝统治者,建立起大明王朝,定都南京。 对于一个出生于贫苦农家的他来说,能坐上皇位简直是不可思议。 ![]() 朱元璋还记得幼时的梦想仅仅是吃上一顿肉,可即便是这样微小的愿望在经历过大灾荒之后也成为了奢侈的梦想。当时的朱元璋还只是一个放牛娃,每天在田野里放牧,赚些微薄的工钱勉强糊口。 整日粗茶淡饭,和牲畜争抢草料充饥,这样的日子过得他遍体鳞伤。然而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阻止灾荒的脚步。当歉收来临时,朱元璋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弟弟被饿死,父母也相继离世。 一时间他只剩下一个哥哥,两人靠着乞讨度日。朱元璋常常会在寺庙门口等待施舍,那些好心人丢来的残羹剩饭就成了他最美味的食物。 ![]() 直到后来,朱元璋跟随红巾军起义,才看到翻身的希望。他发誓一定要让百姓们过上温饱的生活,不再如自己儿时那般受饥寒之苦。 通过拼命作战,朱元璋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升到领袖位置,终于打败元朝建立新朝。然而坐上龙椅的他并未因此满足,取而代之的是对穷苦儿时的记忆愈发深刻。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要让老百姓们过上足饭衣的日子。不再有人需要挨饿受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成为了朱元璋登基之后的执着追求。 二、励精图治朱元璋继位后,励精图治使国家逐渐走上正轨。他制定了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开荒垦殖,使许多荒地再次变为良田,农民们有了充足的土地耕种。 ![]() 此外他还减轻了赋税,使农民有更多积蓄改善生活。朱元璋自己曾在乡下放牛,深知农业艰难,所以尽量为农民着想。 在他的倡导下, 明朝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耕地面积。粮食丰收使百姓们终于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再也无需忍受饥饿的折磨。 朱元璋也没有因功臣的贡献而忘恩负义。很多追随他作战的老兵都被封了官职,过上了体面生活。朱元璋甚至经常去拜访他们,与这些铁杆支持者密谈国事。 这些老兵们多半与朱元璋一样出身贫寒,经历了同样的艰难岁月。现在朱元璋终于实现了当初诺言,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使得他们对皇帝尤为忠心。 ![]() 一时间,明朝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源于朱元璋的努力以及功臣的辅佐。朱元璋也十分欣慰,感到自己的初心得到了实现。 然而好景不长,当明朝步入正轨后,一些功臣的性格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觉得自己立下汗马功劳,有权享受胜利的果实。 于是这些功臣纷纷修建豪宅,广备佣人,过起奢靡的生活。他们不再关心百姓疾苦,只想尽快获取更多财富。 这使朱元璋感到失望。他不解这些人明明与自己出生入死,怎会也变成不羞的权贵? 三、提醒初心为让功臣重新坚守初心,朱元璋在南京城中心修建了一座庆功楼,准备设宴招待他们。 ![]() 朱元璋故意选择在这里举办宴会,因为这座楼就建在他儿时穷苦流浪的街区。每当功臣们走过这里,都能勾起朱元璋从前的记忆。 这个消息一出,满朝文武都十分兴奋。他们拭目以待,猜测皇帝会提供何种奢华美食佳肴。更有甚者,特意穿上华丽服饰来表达对此事的重视。 然而,当朱元璋出现时,众人惊讶地发现他只是普通朝服,并无不同。朱元璋笑言宫中也都是这般简朴着装,希望大家开怀畅饮,不必拘谨。 之后,第一道菜被呈上,众臣一看又是错愕——竟全是些白菜豆腐之类寒酸的素菜! ![]() 在他们享用珍馐美味的生活中,从未吃过这样的穷酸饭菜。一个个脸色难看,筷子都不想动。 朱元璋看在眼里,心中明白大臣们已经食髓知味,再也吃不下从前的素食。当初衣食无着的日子,与今日的锦衣玉食形成了强烈对比。 他叹了口气,让厨房撤下素菜,换上精致的肉食佳肴。功臣们这才重新振作起来,举杯痛饮,大快朵颐。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两位大臣异样的举动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 四、兔死狗烹的暗示这两人就是刘伯温和徐达。他们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高声痛饮,而是若有所思地品尝着眼前的菜肴。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心腹谋士,头脑敏锐过人。在宴会上他就察觉到一丝异样——朱元璋刻意的简朴着装,似是在提醒大臣莫忘初心。 于是刘伯温格外留意朱元璋的一举一动。看到素菜上桌,他立刻看穿了朱元璋的用意。 这就是在提醒大臣们,不可贪图享乐,忘记来时的苦难。 当荤菜端上来时,刘伯温尝试了一下,忽然看到其中有两盘极不起眼的菜——红烧兔肉和炖狗肉。 ![]() 刘伯温脑中闪过一丝警觉,他悄声对徐达说:“皇上要杀人了,我们危险了。” 徐达吓了一跳,急忙问那是何意。 刘伯温解释道:“皇上是在提醒我们兔死狗烹的道理。兔狗是忠诚的动物,一旦无用就遭抛弃。这无疑在警示我们功臣,不可贪恋权力,否则终将被祛除。” 徐达这才恍然大悟。两人相视一笑,装作无事继续赴宴。其余功臣们仍食不知味,丝毫没有发觉这危险的信号。 刘伯温在宴会上就判断出了朱元璋的用意,这便救了他们一命。 ![]() 因为刘伯温与朱元璋一样,也是出身贫寒,深知那种挨饿受冻的感觉。所以他很容易就猜到了朱元璋的提醒与忧虑——功臣们是否还记得穷苦的滋味。 五、远离权力果然,就在不久后,朱元璋开始针对部分功臣发动清洗。 他先是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几位重臣,接着又清除异己。包括心腹大将胡惟庸也难逃一死。 ![]() 而刘伯温早在宴会后就主动请辞官职,远离权力中心。徐达也假借养病之名隐居起来。 他们明白朱元璋的警告,功成名就之后就应该知趣地退隐,而不是继续贪图权力。 对于朱元璋的安排,刘伯温和徐达都心领神会。他们没有贪恋权柄,也深知权力的无常。所以选择及时离开,保全性命。 最终,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刘伯温和徐达都幸免于难。他们洞悉朱元璋的用意,提前避让开来,所以躲过一劫。 ![]() 而其余的功臣们,要么在清洗中被杀,要么在惊恐中自保,再也无力参政。他们因为贪恋权力,而丧命或丢官,证实了“兔死狗烹”的残酷。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刘伯温在宴席上就看穿了朱元璋的警告,从而避开残酷的政治斗争。 他的机智和远见,留下了可贵的历史教训。权力难保永恒,苟全性命才是上策。 |
|
来自: 真情感恩要真武 > 《看清朱元璋刘伯温》